有一些細微處我還是無法分的很清楚, 例如這二段:
《中阿含經》卷24〈因品4〉:
「云何觀心如心念處?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無欲心知無欲心如真,
....中略...
比丘觀法如法。比丘者,內實有欲知有欲如真,內實無欲知無欲如真」
(CBETA, T01, no. 26, p. 584, a5-25)
有貪欲心如實知算是心念處. 而法念處有提到五蓋, 五蓋也有貪欲蓋. 那上面二段經
文的實際差別在哪裡?
以「名色集則心集」來看第一句, 是很合理, 貪欲心也是一種心識, 符合「名色集則
識集」.
而法念處中五蓋的貪欲, 若是用「不如理作意」而生起貪欲的角度來看, 也符合「從
作意集而有法的集起;從作意滅而有法的滅沒」。
但如果第二句的重點在於要知道這種心(貪欲心)的名相稱為「五蓋」、「貪欲蓋」,
那麼就需要想蘊的作用, 這樣就符合「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不過我覺得
法念處應該不會把重點放在知道這些諸法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