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1
@Facebook
阿那律尊者是「天眼第一」,天眼所見能及一千個太陽系的範圍,而這神通是修習四
念處所成就的。參見《雜阿含經》卷二十第537-539經: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0.html#五三七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雜阿含經》「阿那律相應」的內容為卷19第535~536經及本卷第537~545經,是跟阿那律尊者相關的經文。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2
@Facebook
《雜阿含經》卷二十第549經中: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0.html

提到的「一切入處正受」,在《中阿含經》中較多解說,例如「地一切入處正受」是
以地大為所緣,觀想使其周遍於一切處的修定法。

本經中摩訶迦旃延尊者即解說在外道的定境之上,要能結合四聖諦的諦觀,才能有真
正的解脫。也就是依定發慧。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雜阿含經》「阿那律相應」的內容為卷19第535~536經及本卷第537~545經,是跟阿那律尊者相關的經文。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3
@Facebook
《雜阿含經》卷二十第551經中,提到「如世尊義品答摩揵提所問偈:

斷一切諸流,亦塞其流源,

聚落相習近,牟尼不稱歎。

虛空於五欲,永以不還滿,

世間諍言訟,畢竟不復為。」

「義品」相當於支謙所譯的《佛說義足經》,當中即有此偈:「捨欲海度莫念,於
??縣忍行黠,欲已空止念想,世邪毒伏不生。」(CBETA, T04, no. 198, p. 180, 
b23-25)

也相當於南傳《小部尼科耶》《經集》〈4 義品〉第9經摩健地耶經第844頌:「捨棄
窟宅無標榜,牟尼於村不親暱,諸欲空無不重視,異執人等不與論」(CBETA, N27, 
no. 12, p. 243, a2-3 // PTS.Sn.165)

莊春江居士在《相應部尼柯耶》22相應3經中譯為「捨家為無住處之行者,在村落中
牟尼不作親交。諸欲已除去了,不懷著期盼,不會與人作爭論。」

《佛說義足經》的此小經記載摩因提(摩揵提)梵志想要將第一正妹女兒許配給佛陀
,佛陀不答應,表示連波旬三個女神級的女兒都沒興趣了,何況是人間的女子?因此
而有一連串關於修行的說明。

此偈一語帶過,而在《雜阿含經》第551經中摩訶迦旃延尊者則一句句作了深入的法
義說明。

c.f.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雜阿含經》「阿那律相應」的內容為卷19第535~536經及本卷第537~545經,是跟阿那律尊者相關的經文。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4
@Facebook
有同學問:「『世尊義品答摩揵提所問偈』中說『聚落相習近,牟尼不稱歎』,好像
佛陀不鼓勵人際互動?」

其實摩訶迦旃延尊者在《雜阿含經》卷二十第551經 (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0.html ) 中即作了說明,佛陀不鼓勵的是「在家
、出家共相習近,同喜、同憂、同樂、同苦,凡所為作,悉皆共同」。在《雜阿含經
》卷五十第1342經以及許多律中,都有提到此點。

佛陀鼓勵出家人多到阿練若處(清淨無人處)以利修定,像禪七通常禁語也是一樣的
意思。佛陀也建議出家人不要跟世俗的在家人混在一起,例如跟著在家人一起談政治
、看戲等等,以免影響出家威儀或捲入是非、挑起欲望,不利修行,交往到後來甚至
就還俗了。

但佛陀鼓勵良好的人際互動,例如《雜阿含經》卷二十六:「四攝事:惠施、愛語、
行利、同利。」(CBETA, T02, no. 99, p. 184, c28-29)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雜阿含經》「阿那律相應」的內容為卷19第535~536經及本卷第537~545經,是跟阿那律尊者相關的經文。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5
@Facebook
簡單說,就是不希望我們隨波逐流,跟著起哄瞎攪和。但同修間要互相扶持,互相幫
助。
Sun Sep 14 21:38:42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6
@Facebook
請問阿練若=阿蘭若嗎?譯音的問題?
Sun Sep 14 21:53:59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7
@Facebook
對,是不同音譯而已。

「倩女幽魂」中的「蘭若寺」的「蘭若」也是「阿蘭若」或「阿練若」的簡稱,真是
寂靜無人的地方啊 :P
Sun Sep 14 22:05:04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8
@Facebook
噗嗤!學長聯想能力還真強阿! :v  真幽默。
Sun Sep 14 22:06:39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6
@Facebook
為何六念時「離貪欲覺、離瞋恚覺、離害覺」,而不直接「離貪、瞋、癡」?

《雜阿含經》卷二十第551經中提到「六念」,像「念佛」是憶念佛陀的德性,例如
如來十號,此時即離貪欲覺、離瞋恚覺、離害覺,不染著於五欲,安住於正念、正智
,直心沒有後悔,自然獲得輕安,進而心定,乃至依定發慧,成就涅槃。

為何這邊是「離貪欲覺、離瞋恚覺、離害覺」,而不是直接「離貪、瞋、癡」呢?

「欲覺、恚覺、害覺」的「覺」又譯為「尋」,尋伺在二禪以上就會寂滅了。以修行
的過程來說,經上常要求初學者「不起欲覺、恚覺、害覺」,例如《雜阿含經》卷四
十七有一段用鍊金比喻修行歷程的記述,層次是:

1. 淨心進向比丘?煩惱纏、惡不善業、諸惡邪見漸斷令滅,如彼生金,淘去剛石堅塊
。[... ...]

2. 除次?垢,【欲覺、恚覺、害覺】。[... ...]

3. 次除細垢,謂親里覺、人眾覺、生天覺。[... ...]

4. 有善法覺,思惟除滅,令心清淨。[... ...]

5. 於諸三昧有行所持。[... ...]

6. 得諸三昧,不為有行所持。[... ...] 離諸覺觀,乃至得第二、第三、第四禪。
如是正受,純一清淨,離諸煩惱,柔軟真實不動。於彼彼入處,欲求作證悉能得證。

可見「欲覺、恚覺、害覺」是「粗垢」,除掉後修定才能更上一層樓。至於斷除「貪
、瞋、癡」較進階,真正徹底斷盡「癡」(無明)則是阿羅漢了。

修行六念可以斷除「欲覺、恚覺、害覺」這些惡的念頭,將心意調柔,進而斷除「貪
、瞋、癡」。

也有別經的經文直接寫六念或十念時不起貪、瞋、癡,或許是比較約略的說法。

c.f.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0.html

(本文整理以前 Fjr Ken 所問,以及 Ming-Hong Bai 、 吳寶原、Chakwos Liu 等
站友的回答而成。)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雜阿含經》「阿那律相應」的內容為卷19第535~536經及本卷第537~545經,是跟阿那律尊者相關的經文。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