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常溯: 在「四念處」的修習中,單純的覺知是基本的方法,尤其在練習禪定時,
會適切地運用禪支以提升定力。
例如經中就有載在修習安那般那時:「若有時聖弟子喜覺知,樂覺知,心行覺知,心
行息覺知,入息念時如心行息入息念學,心行息出息念時如心行息出息念學。是聖弟
子爾時受受觀念住。若復異受者,彼亦隨受比思惟。有時聖弟子心覺知,心悅、心定
、心解脫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心解脫出息念時如心解脫出息念學,是聖弟子
爾時心心觀念住。若有異心者,彼亦隨心比思惟。」(CBETA, T02, no. 99, p. 208,
b1-9)
在修「受念住」時,是「有喜覺知、樂覺知……」等各種受時,單純的體驗,念住於
其上,而可「受受觀念住」。「若復異受者,彼亦隨受比思惟」就是說如果有不同的
感受,則覺知該感受。
這是禪坐階段性攝心的技巧,最終還是要體悟出無常、苦、無我的真相,如同該經接
下來一段所說《雜阿含經》卷29:「若聖弟子有時觀無常、斷、無欲、滅,如無常、
斷、無欲、滅觀住學,是聖弟子爾時法法觀念住。異於法者,亦隨法比思惟,是名修
安那般那念,滿足四念處。」(CBETA, T02, no. 99, p. 208, b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