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禪師教導弟子不要有「分別心」。在《阿含經》的用詞中,「分別」卻通常是正
面的詞彙,代表解析,有分別才能分辨種種邪見。佛陀一再教導弟子要善分別諸法,
若不能善分別,反而是「痴」,
在《阿含經》中,「思量」、「計」這些詞的意義接近後世論師說的「分別心」一詞
,《雜阿含經》卷十四第359、360、361經中說:「若思量、若妄想者,則有使攀緣
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
、苦。如是純大苦聚集」(CBETA, T02, no. 99, p. 100, b3-6)
這原理在於基於有「我」的思量,而有對於五陰的執著,陷於十二因緣的鎖鏈。
《雜阿含經》卷八也有相關的說明,第226經中佛陀教我們如何「斷一切計」,也可
以說是斷除分別心:斷除分別心絕非沒有知覺、沒有智慧、不懂撿擇,而是斷除「是
我、異我、相在」的「我見」,沒有了我、我所的錯誤分別,而能於一切事不執著。
第227經講「不計住」,不應該思量「是我、異我、相在」的「我見」,才能無所執
取、無所染著,才能如卷二第39經等經所說的「攀緣斷已,彼識無所住,不復生長增
廣」(CBETA, T02, no. 99, p. 9, a18-19),也就是由「不計住」而「識無所住」,
才能解脫。
這正應和了卷十四第359~361經所說的:「若不思量、不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
無攀緣識住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CBETA, T02, no. 99, p. 100, a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