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十四第357經說「七十七種智」,參見:
http://buddhaspace.org/agama/14.html#三五七
本經所說的七十七種智,是 11 x 7,其中 11 是十二因緣中每支緣下一支的關係,7
是:
1.「有這支才有下支」智
2.「沒有這支就沒有下支」智
3.「過去有這支才有下支」智
4.「過去沒有這支就沒有下支」智
5.「未來有這支才有下支」智
6.「未來沒有這支就沒有下支」智
7.「法住智(也是)無常、有為、心所緣生、盡法、變易法、離欲法、滅法斷知」智
比對相當的南傳經文,第七者是說對於緣起法的體會(法住智;前六智)也是無常、
不能執著的。
另外也可參見莊春江阿含辭典:「法住智」(dhamma??hiti???a?),菩提比丘長老英
譯為「法的安定性之理解」(That knowledge of the stability of the Dhamma),
並引註釋書說,這是「條件性法則之理解,因為它是事象持續發生的原因」,就是指
「『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智」等,包含過去世與未來世。理解「此(法住)智」也屬於
[會]破壞之智,註釋書稱之為「反觀之觀」(vipassan?-pa?ivipassan?,
counter-insight into insight),即「剛識知最初對象的消溶而洞察入洞察智的行
為之消溶」(i.e., insight into the dissolution of the very act of insight
knowledge that had just cognized the dissolution of the primary object.)。
後來《般若經》的「空空」、「空空不可得」思想或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