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在底下《雜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經中
#1
@Facebook
請問大家,在底下《雜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經中,若「可意」是指喜歡,「不可
意」是指討厭,那麼「可意不可意」、「不可意可意」與「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
各別代表什麼呢?

佛告阿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緣眼、色,生眼識,見可意色,欲修如來厭離正念、正智。

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故,修如來不厭離正念、正智,

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欲修如來厭離、不厭離正念、正智。

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可意,欲修如來不厭離、厭離正念、正智。

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來厭、不厭、俱離捨心,住正念、
正智。」
Tue Apr 29 21:31:20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雜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經中
#2
@Facebook
我等別人答。  ^_^
Tue Apr 29 22:55:21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雜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經中
#3
@Facebook
^ ^要理解文意,應該要對照前後文

佛告?多羅: 「汝師波羅奢那雲何說修諸根?」 

?多羅白佛言: 「我師波羅奢那說:『眼不見色,耳不聽聲,是名修根。』」 ...

佛告?多羅: 「若如汝波羅奢那說,盲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盲者眼不見色。
」...

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 「異於賢聖法律無上修諸根。」 

阿難白佛言: 「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賢聖法律無上修根!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 佛告阿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緣眼、色生眼識,見可意色,欲修如來厭離,正念、正智。...

波羅奢那 犯的錯誤是想要棄捨所有不如他意的對境,但顯然沒有一個身心健全的正
常人做的到。現實生活的境界就是好壞夾雜,而佛陀以五句概括世間的境界:

1.合於己意的境界

2.不合己意的境界

3.大部分合於己意,少部分不合意的境界(瑕不掩瑜)

4.大部分不合己意,少部分合於己意的境界(使安期有此性,猶當無一豪可論,況藍
田邪?)

5.不決定的境界

(過去合於己意的,現在不合意;過去不合己意的,現在合於己意) 

(有一個男孩在十四歲時得到一匹白馬,眾人都說:『真好!』只有禪師說:『走著
瞧!』兩年後,男孩騎馬摔斷腿,眾人都說:『真糟糕!』只有禪師說:『大家走著
瞧!』兩年後,村裡的男孩都要去當兵,只有斷過腿的男孩不用,眾人說:『真是太
好了!』禪師說:『走著瞧!』)

   境界生起時,心平等捨,住正念、正智。名為賢聖法律中佛陀教導的根律儀,此
異於波羅奢那使人生起邪見邪慢的根律儀。
Wed Apr 30 12:44:54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雜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經中
#4
@Facebook
因為上面的問題是在問五句的意思,所以先看蔡老師的解釋,我贊同蔡老師對這五句
的解釋。第五句,除了時間之外,可能也包含了空間,以及人事物的部份喜愛、部分
不喜愛的混合情況。所以佛是說:「俱離捨」,而有別於專修厭、不厭的情況。

我會注意這裡佛說對境時調整自己感受(心態)的方法,經文中並沒有使用「平等」這
個詞,從整篇經文的脈絡來看,蔡老師應該是說「平等捨」,就是說,「捨」這項修
行,對厭、不厭、俱離,這幾種情形,是「平等」的(捨了),也是「沒有差別」的
(捨了)。
Wed Apr 30 20:50:33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雜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經中
#5
@Facebook
我用「不可意」當關鍵字,在 CBETA 的 CBREADER 全文檢索查了一下,選了下面三
個資料,大家看看有沒有參考的價值。謝謝大家。

《雜阿含經》卷1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法,世間所不愛、不念、不可意
。何等為三?謂老、病、死。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者,如來、應
、等正覺不出於世間,[11]世間亦不知有如來、應、等正覺知見,說正法、律。以世
間有老、病、死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
世間知有如來、[12]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正法、律。」(CBETA, T02, no. 99,
p. 95, c18-25) [11]〔世間〕-【宋】【元】【明】。[12]〔應〕-【宋】【元】
【明】。

雜阿含卷第三十五•九八五經

雜阿含卷第四十三•一一七一經

------------------------------------------

下面是關鍵字「可不可意」:

《雜阿含經》卷11:「眼見於彼色,可意不可意,可意不生欲,不可不憎惡。」
(CBETA, T02, no. 99, p. 76, b15-17)
Wed Apr 30 22:56:10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雜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經中
#6
@Facebook
還有一個解法,是我自己解的,沒有出處。就是「可」字,我把它解成「忍可」,然
後套進去用。基本上和喜歡、討厭,是相似的。ㄟ,這就不知道通不通了,大家可以
看看嗎?
Wed Apr 30 23:16:27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雜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經中
#7
@Facebook
^ 0 ^ 這部經有註解 應該有相當大的參考價值

「修」:

復次、有一沙門若婆羅門,自既不能善修諸根,而不如理為他施設善修根法,見唯 
棄背所有境界,名護諸根。然其自於諸弟子眾,深生染著,一分起愛,一分生憎,謂
於其教順逆 因緣,適不適意,常現行故。於此微細自己雜染,不能以慧如實悟入,
而謂自能善修諸根,起增 上慢。諸有隨順如是見者,彼雖令根離諸境界,獨處空閑
,而緣彼境發起種種尋思雜染,然無智 慧而自悟入,是亦不名善修諸根。又亦不為
善修根故勤修正行,但信他言起邪勝解,及以邪慢。 諸佛如來,為諸弟子如理施設
煩惱斷故名善修根,非唯一向背諸境界。又諸如來,於其三種不共 念住善住其心,
故不染著諸弟子眾。於正行眾悅意現行,於邪行眾行不悅意,由此所生貪欲雜染 
[P382] 、瞋恚雜染都無所有,由是因緣,雖與弟子等煩惱斷,而名無上善修諸根。
又此修根,依五品眾 有差別故,當知亦有五轉差別。謂佛世尊,或有弟子一向正行
而亦畢竟;或有弟子一向放逸而亦 畢竟;或有弟子修行正行而不畢竟;或有弟子行
於邪行而不畢竟;或有弟子多種品類,一行正行 ,一行放逸,一行一分,或時放逸
或不放逸,如是名為第五品眾。此中如來稱可意者,謂諸弟子 於善說法毘奈耶中,
為修諸根得圓滿故,修行正行。復有一類不可意者,謂行邪行,或不修行。 是故如
來觀第一眾,生起悅意;觀第二眾,生不悅意;觀第三眾,生起悅意,生不悅意;觀
第四 眾,生不悅意,生起悅意;觀第五眾生起悅意,生不悅意,亦復生起悅、不悅
意。如來雖復於此 五眾,發起如是五轉差別悅不悅意,然諸如來終不為彼愛、恚行
相之所染污,由諸煩惱并其習氣 永離繫故,善修根故;是故如來一切煩惱并習永斷
為所依止,能善住念,於弟子眾無諸雜染,說 名五轉無上修根。又於如是一切五轉
,隨其所應,當正思惟三種對治:一、無常想,二者、慈心 ,三、無想定,如是三
種,隨其所應,當知其相。又佛世尊所作已辦,無學弟子名已修根。由彼 長夜樂涅
槃故,雖遇如前諸有情數境相現前,或純可愛,或純非愛,或多雜類通愛非愛,由貪
、 瞋、癡永遠離故,由心解脫及慧解脫增上力故,即由無相令心於彼速疾棄捨;由
意樂故,於諸境 界起厭逆想。又於涅槃見寂靜德,如是速能安住於捨。由此因緣,
一剎那頃失念所作雜染污心, 亦不得起。當知齊此善根習故,名善修根。若諸有學
,未能速疾安住於捨,有餘煩惱熏彼相續成 [P383] 雜穢故。又於一切三轉境中,憎
惡所起諸煩惱故,現行煩惱所逼迫時,則能方便住厭逆想,及過 患想,如是修行,
能令修根速得圓滿,是故說彼名正行者。如是當知於善說法毘奈耶中,大師美 妙諸
弟子眾,得所得義,能修正行。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36/yinshun36-17.html
Thu May 01 01:02:30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雜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經中
#8
@Facebook
^0^  參考282經與註解,做個整理

       不知有無問題,請各位大德指教

已修根者(阿羅漢的根律儀)

---> 面對可意的境界時,安忍於涅槃(此則寂滅,此則勝妙,所 謂        

       為捨)(無貪)

--->面對不可意的境界時,安忍於涅槃(無嗔)

--->面對無記的境界時,安忍於涅槃(無癡)

修正行者(有學人的根律儀)

---> 面對可意的境界時,安忍貪心(方便住厭離想、過 患想、無常想)

--->面對不可意的境界時,安忍嗔心(方便住不厭離想、慈心)

--->面對一分貪一分嗔or無記的境界時,安忍雜染心、捨心(方便住   

     厭不厭俱離想、禪定)
Thu May 01 02:09:27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雜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經中
#9
@Facebook
另外,中部152經/根修習經中的

「聖者的已修習根」與「聖者之律中無上修習根」

與雜阿含282經內容倒過來,三種根修習次第紊亂,

有沒有可能是口傳或抄寫時的誤植錯位?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152.htm
Thu May 01 02:19:06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雜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經中
#10
@Facebook
「可」字,有符合、適合的意思。
Fri May 02 19:47:54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雜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經中
#11
@Facebook
凡夫修「根」,有各種修行次第來究竟。六根與境相緣,而有分別;即是「感覺」。
境界於身心,必有損益,或無損益,而生「苦」、「樂」、「捨」等諸受,即是「感
受」。感受即生,自心於境,即有「取」、「捨」之行;即是「反應」暨「行為」。

八識規矩頌云:「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意根攝「受」、「行」、「
語」;而有「三思」。

、審慮思(謀)─境界現前,意識先籌量其利害、得失、善惡、是非等。

、決定思(斷)─既審慮已,乃起決定之思,一定發動身語,以對彼境。

、動發勝思(行)─既決定已,由「思」心所動身發語,處理當前一切境界,或取或
予,或避或趨,或成就或破壞等。

以上三種思中,前二思屬意業,第三屬身業和語業。故知意業為身語二業之先導,且
諸業皆根本於此第六意識也。

http://www.minlun.org.tw/3pt/3pt-1-9/8.htm

以唯識論:

「可意」可能是指的是意根的「明了意識」(五俱意識):眼俱意識、耳俱意識、鼻
俱意識、舌俱意識、身俱意識。

「不可意」可能是指的是意根的「獨頭意識」(不五俱意識):定中意識、獨散意識
、夢中意識。

「可意不可意」可能是指「獨散意識」的一種,但以「明了意識」為主,「定中意識
」為輔。

「不可意可意」可能是指「獨散意識」的另一種,但以「定中意識」為主,「明了意
識」為輔。

「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可能是指更高於意根的次第修行,以入「捨」觀。

意根對應五根,明了意識;而以五根不對應的「定中意識」修行。重點是修去「貪」
、去「嗔」、去「癡」、「捨」觀的次第修行。可意,不可意僅是分類,應該還有耳
、鼻、舌、身;五根皆如是修行。「定中意識」,雖復明了,不能助五根起也。」

只是禪修的淺見。
Sat Aug 08 14:13:54 2015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雜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經中
#12
@Facebook
謝謝大家用心的討論,蠻多啟發的。個人綜合大家的智慧,選了一個較符合經中習慣
的解法(不是唯一解),擺上 http://buddhaspace.org/agama/11.html#二八二 的
「讀經拾得」,以作為整理。有空時再整理詳細的討論串到「進階辨正」了 :)
Sun Oct 11 23:13:55 2015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雜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經中
#13
@Facebook
趁機問一個問題,我們的幼幼讀經班目前進度在卷二,第一次討論到六識身,同學問
了一個問題:以眼為例,天生的盲人眼根不完備,沒有與眼根與色俱生的眼識,但是
對於後天失明的人,我們常聽其描述眼前是一片黑暗,同學問此時所謂的看見一片黑
暗,是否只是過去眼識而生的覺受於想蘊中的殘影?
Mon Oct 12 00:15:18 2015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雜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經中
#14
@Facebook
我覺得這可能要看實際的生理狀況,例如若不只是眼球壞了,連視神經叢都壞光光了
,那麼看見的黑暗就只是過去的印象;如果眼球壞了,但視神經沒壞,就像是攝影機
壞了但是仍接繼續接收一片黑的畫面,就可能真得是看到一片黑。
Mon Oct 12 00:36:40 2015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雜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經中
#15
@Facebook
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featurearticles&id=1131
Mon Oct 12 10:11:21 2015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