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本週讀經會最難搞的一個文字問題
#1
@Facebook
本週讀經會最難搞的一個文字問題,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8D%81%E4%B8%80#二七六

經中說:

爾時,世尊知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去已,告諸比丘:「譬如明月十四日夜,多眾觀月
,為是滿耶?為未滿耶?當知彼月未究竟滿。如是,善男子難陀為五百比丘尼正教授
、正說法,於其解脫猶未究竟。然此等比丘尼命終之時,不見一結不斷,能使彼還生
於此世。」

「不見一結不斷」如果解為「沒有一個煩惱沒有斷的」,那不就是阿羅漢了?但這邊
比丘尼卻又還沒有徹底解脫,只是得三果(不還生於此世)。

這文字上要怎麼解讀呢?
Sun Apr 20 16:59:34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本週讀經會最難搞的一個文字問題
#2
@Facebook
這題的解法看來只是文字問題,此處的「不見一結不斷」可解為:「沒見到任何一個
(能讓人還生於欲界的)煩惱還沒斷的」。也就是跟下一句一起看。

為什麼這樣解是合理的?因為像別經中就有提到:

《雜阿含經》卷21:「汝今當知,質多羅長者要不復經由胞胎而受生,不復增於丘
?,不復起於血氣,如世尊所說五下分結,不見一結而不斷者,若一結不斷,當復還
生此世。」

(CBETA, T02, no. 99, p. 152, b11-14)

這是說佛所稱讚在家眾中智慧第一的質多羅長者,也是證得三果,和卷十一佛陀稱讚
比丘尼的句型非常相近,只是多加註明了「五下分結」中不見一結而不斷者。因此卷
十一的該句可能是省去了「五下分結」,而直接和後面一句合起來看了。
Sun Apr 20 17:03:31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本週讀經會最難搞的一個文字問題
#3
@Facebook
大剛兄認為這些比丘尼在難陀第一次說法後是得"三果",而於第二次說法後證得"阿
羅漢果"。如果從佛陀的"十四日月"和"十五滿月"的比喻來說似乎是沒有錯。不過末
學重讀了南傳的對應經典"中部146經",卻有完全不同的體會。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146.htm
Sun Apr 20 18:52:30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本週讀經會最難搞的一個文字問題
#4
@Facebook
在中部146經裡佛陀在難陀第一次說法後,對五百比丘尼的形容是這樣的:

「比丘們!猶如在十四布薩日,多數人不會懷疑、疑惑:『月缺或月圓。』因為月確
實是缺的。同樣的,比丘們!那些比丘尼對難達葛法的教導是悅意的,但意向未圓滿
。」

其中的"意向尚未圓滿",應該是指這些比丘尼尚未入流,如果已得三果,那是"不還
果",意向不應未圓滿,也就是說三果是"方向已定",証阿羅漢已是時間問題。

再看看第二次說法後,南傳經典裡,佛陀的說法是這樣的:

「比丘們!猶如在十五布薩日,多數人不會懷疑、疑惑:『月缺或月圓。』因為月確
實是圓的。同樣的,比丘們!那些比丘尼對難達葛法的教導是悅意的,且意向圓滿。


比丘們!那些五百比丘尼中,最低下的比丘尼為不墮惡趣法、決定、以正覺為彼岸的
入流者。」

佛陀說這些比丘尼中最低下的比丘尼為"彼岸的入流者",這些低下比丘尼這時才是
"初果"。所以雜阿含裡的"第一果記",是不是亦是指"初果",而非最高的"阿羅漢果
"。

以上的討論還是沒解決阿含中的那句「不見一結不斷」,但是讀讀南傳經典,對當時
整體的狀態應該有較清楚的了解。
Sun Apr 20 19:08:45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本週讀經會最難搞的一個文字問題
#5
@Facebook
或者說「不見一結不斷」並不是中文文法中比較常用的""不見(任何)一結不斷",而
是指"不見(尚有)一結不斷",也就是說這些比丘尼沒看到自己在初果三結(身見、戒
禁取、疑)中尚有一結未斷,所以使她們還會再來人世間輪迴。如果這樣說似乎比較
通順,因為再經難陀第二次說法後,最低階的比丘尼就斷了這一結,得到入流的資格
--初果。
Sun Apr 20 21:15:42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本週讀經會最難搞的一個文字問題
#6
@Facebook
莊大德所說的也是一種解法。的確,在不同譯本的經典中,由於經過幾千年的傳誦,
一些細節是會有出入的,很多南北傳意義幾乎完全一樣的阿含經文(或尼柯耶),在
證果的人數以及證幾果上不同譯本常有細部出入,畢竟最後都究竟解脫最重要,至於
哪些人在哪一次說法證幾果,是很難記得清楚的。

還有一個常見的混用是「第一果」之類的說法。縱使以現代的語言來說,第一果是第
一個證到的果(初果)還是第一名的果位(四果)?很容易搞混。

不過南傳也是作比對之一,而不一定就是標準,南傳也有不同的傳抄本,近代一些南
傳法師也有舉例以北傳阿含經比對而解出不同南傳本子的難解意義,或是修正其錯誤
。以此經為例,在律藏中也有對應經典,為《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三十〈眾
不差教授苾芻尼學處第二十一〉
http://tripitaka.cbeta.org/T23n1442_030#0792a17

此律中記載則跟《雜阿含經》 一致。二本都是說一切有部的傳承,因此相近也是正
常。

我自己的經驗是,如果要看文章前後通順、沒有奇怪的地方,則南傳巴利藏是比較少
不順的地方的;另一方面,南傳一直到近代還重結集以修正部份錯誤,但是否因此把
看似不順的部份給修掉了?近代結集者的判斷是否一定正確?也就見仁見智,還好通
常不影響經文意旨,只影響小插曲。

至於中譯本的「不見一結不斷」個人認為不是指這些比丘尼「沒看到自己的初果三結
中尚有一結未斷」,因為《雜阿含經》中似乎沒有這種語法,這些讀經多了自然會知
道譯者的習慣,純粹個人觀感就是了 :)
Thu Apr 24 01:33:11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