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比對了一下,發現這段話的解讀可能在一、二千年就有不同了。
巴利譯本的解讀就如同 Heaven Chou 的解讀,"This is Nanda's guarding of the
doors of his senses: If he should look to the east, he looks focusing his
entire awareness, (thinking,) 'As I am looking thus to the east, greed &
distress, evil unskillful qualities, will not flow out.' That's how he is
alert there. " 也就是說難陀「如果」要看東方,會保持正念。注意此段在巴利經
文是歸類於「關閉(守護)根門」之下。
漢譯《雜阿含經》的解讀則比較不一樣,因為此經強調「是善男子難陀觀察東方,一
心正念,安住觀察」,除了觀察外還「安住觀察」。而且此段在《雜阿含經》是歸類
於「正念正住」(而非「關閉根門」)之下,也就是歸類於止觀的修行中,而不是日
常生活的根門守護(那是另一段)。
《別譯雜阿含經》則介於兩者之間,但如漢譯《雜阿含經》般將此項歸類於「修最上
念覺」而非「關閉根門(能攝諸根)」之下。《別譯雜阿含經》卷1:「族姓子,難
陀得最上念覺,難陀比丘撿心不散,正觀東方,南西北方,亦復如是。撿心觀察,不
令錯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悉知緣起,知此諸受起滅久近。亦知諸想起滅因
緣,亦知諸覺當住起滅因緣。[」(CBETA, T02, no. 100, p. 375, b7-12)
可見對於難陀的這段描述,很可能在二千年前《雜阿含經》由不同的部派傳誦時,就
有一些些不同的解讀了,不致影響經文重點,但將此二種不同的解讀並陳,以供有疑
惑的同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