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第一義空
#1
@Facebook
今天在看以往舊信件, 在討論雜阿含卷十三第三三五經 第一義空,蔡老師分享一些心
得. 同時前後有幾封討論大剛兄也有加入. 看是否要把這些相關信件放入讀經拾得或
是進階辨正中 :


第一義空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第一義空
#2
@Facebook
用這樣刻薄的語氣,批評大乘佛教公平嗎?

 --->「第一義的意思就是 "基本定義"。學術的功能就是把一件事情複雜化,以便把
那件事講得很清楚,同時要讓人聽得很糢糊才行,這一點大乘學者可說深得箇中三昧
。」
Sun Apr 06 18:23:27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第一義空
#3
@Facebook
且舉大智度論的十八空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一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十八空 

﹝經﹞「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住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
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
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內空者,內法、內法空。內法者,所謂內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眼
空,無我、無我所,無眼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外空者,外法、外法空。
外法者,所謂外六入:色、聲、香、味、觸、法。色空者,無我、無我所,無色法;
聲、香、味、觸、法亦如是。內外空者,內外法、內外法空。內外法者,所謂內外十
二入。十二入中,無我、無我所,無內外法。 

問曰:諸法無量,空隨法故,則亦無量,何以但說十八?若略說,應一空,所謂一切
法空。若廣說,隨一一法空,所謂眼空、色空等甚多,何以但說十八空?答曰:若略
說則事不周,若廣說則事繁。譬如服藥,少則病不除,多則增其患;應病投藥,令不
增減,則能瘉病,空亦如是,若佛但說一空,則不能破種種邪見及諸煩惱;若隨種種
邪見廣說空,空則過多,人愛著空相,墮在斷滅;說十八空,正得其中。
Sun Apr 06 18:40:50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第一義空
#4
@Facebook
對空的分類 部派 也時有討論

1.『舍利弗阿毘曇論』卷一六(大正二八•六三三上)說:

「空定(有)六空: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

2.『小部』的『無礙解道』,有「空論」一章。先引『相應部』「六處相應」的「空
」經,然 後廣列二十六空,一一的給以說明。二十六種空是(11):

  「空空,行空,壞空,最上空,相空,消除空,定空,斷空,止滅空,出離空,內
空,外 空,俱空,同分空,異分空,尋求空,攝受空,獲得空,通達空,一性空,
異性空,忍空 ,攝持空,深解空,及正知者流轉永盡一切空性中勝義空」。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30/yinshun30-07.html
Sun Apr 06 18:45:50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第一義空
#5
@Facebook
^ ^

這些對空的的不同定義,也許沒有載於阿含經中,但畢竟是不同流派對佛法的詮釋,
何必這樣挑剔得出乎常情呢?
Sun Apr 06 19:06:09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第一義空
#6
@Facebook
^ ^

這樣的分類,不都是為了配合不同佛教流派的教學善巧?
Sun Apr 06 19:14:57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第一義空
#7
@Facebook
蔡大德可能是您誤會了文章的意思,abstsai(蔡老師)在文中批評的是大乘"學者"而
非大乘佛教。而且批評的大都是大小乘相爭中不依經論的大乘學者言論。蔡老師的文
章甚多,舉出一篇給您參考一下。另外,蔡老師的筆調比較詼諧麻辣,看多了就會適
應 :Q~~~

http://buddhaspace.org/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aHelp/4/F0010014&nu
m=5
Tue Apr 08 08:58:53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第一義空
#8
@Facebook
獅吼最難得一點就是一切回歸佛陀的教導; 當一些人大談小乘不究竟時, 提倡從四阿
含下手, 當一些人大談大乘非佛說時, 會去真言般若華嚴淨土等部找出佛陀的說法. 
當大家大談某大師某教授如何說時, 會主張從經直接找佛陀的答案.這是一般在主流
佛法或是佛教團體中很難見到的.
Tue Apr 08 09:23:36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第一義空
#9
@Facebook
^^

蔡老師的本意應該不是批評大乘經論,不過"大乘教派學者"這範疇挺廣的,我覺得要
有人去澄清一些莫須有的批評,至於他們所說合不合道理那是可以再討論的~~~
Tue Apr 08 13:03:07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第一義空
#10
@Facebook
蔡尚葳 如果您有興趣, 可以至 buddhaspace.org 上看過去十幾年來BBS上的討論, 
或是精華區的內容, 會比較了解一些過往經歷, 很多大題目已經都討論過了: 幾個大
馬蜂窩如華嚴無彌陀, 法華經, 十念不是念十聲, 不必念佛也可往生西方等等, 當時
也是烽火連天.  

雖然如此, 但是獅吼上從不黨同伐異, 可是久而久之, 自然留下來的就是同樣羽毛的
鳥了:  認同不分大小乘直接讀經, 一切以佛經為主要依據, 小心的盡可能剔除灌水
加料的部分, 還原找出佛陀真實教法, 而不是某大師某法師說的為主.

有緣您可以看一看 buddhaspace.org 上的精華區幾個大主題的討論(大小馬蜂窩), 
也許會明白他的本意是不是批評大乘經論, 是不是莫須有的批評. :)
Tue Apr 08 13:33:18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第一義空
#11
@Facebook
^ ^就該文來看

也許蔡老師批評的"可憐大乘人"僅只是某研究大乘經的學者或某宗派的祖師法師,但
大乘人同樣也可指龍樹 無著 世親 法顯 玄奘 智顗等任何一位祖師學者,看人怎麼
解讀八~~~~

P.S我對蔡老師沒有甚麼想法
Tue Apr 08 19:42:08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第一義空
#12
@Facebook
^ ^

第一義空經 也有同本異譯(佛說勝義空經)

俱舍論、順正理論也有引用該經

對讀來看 第一義空 為 勝義空(相對於俗數法)

               俗數法    為 法假(法之名言施設)、別法合集因緣所生

和照字面上解釋的 "Super Number One"的確是差多了

如果要解釋第一義為 "空的基本原理""簡單扼要","定義清楚"

感覺和勝義這詞不相關連

也許勝義空只是和俗數法相對的一個名詞

用來表顯涅槃的離言法性。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30/yinshun30-06.html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5/0655_001.htm
Tue Apr 08 20:27:25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第一義空
#13
@Facebook
[但大乘人同樣也可指龍樹 無著 世親 法顯 玄奘 智顗等任何一位祖師學者],大小
乘好像是後人去分門別類出來的名詞,所謂的大乘人也可指誰誰誰,我到覺得這是給
這些前輩們戴帽子,他們如果有這種你是大乘我是小乘,我想他們也不會被人尊敬,
所謂的看人怎麼解讀恐怕就很容易淪為誰為大乘誰又小乘了,你要看當時發文的那個
環境和更早前些的狀況才有辦法知道為什麼作者會這麼寫,別把前輩們拖下水了。
Tue Apr 08 21:04:47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第一義空
#14
@Facebook
^ ^

恩恩 我有看蔡老師在獅子吼的一些文章,他批評的是"自居大乘"的某法師學者。
Tue Apr 08 21:50:23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第一義空
#15
@Facebook
對經典有不同的看法,只要依據經文提出合理的見解,都是很歡迎的。這也是當初 
abstsai(蔡大) 所提倡的回歸經典、佛子躬自讀經悟經、以經解經實證佛法、依法不
依人…等等的立場。蔡老師並不以權威自居,獅吼站上大家的看法也不見得一致。
Wed Apr 09 23:41:15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第一義空
#16
@Facebook
隨喜大家的討論。能實事求事,找出任何人所說有不完善的地方,依法不依人,的確
是獅子吼站的風格及大家所贊同的態度 :)

該討論出自 BudaHelp 版約2000多篇,是1997年12月底的討論,當時是有少數自命大
乘甚至自命大乘學者的人貶低四聖諦為小乘,說四聖諦不究竟,他的宗派的空才是第
一義,其中一位還是當年網上各站版主的頭痛人物、自命聖人要和別人辯論。總之就
是在那一團混戰中, Ab Tsai 回了這篇文章,原來「第一義空」在被誤稱為小乘的
《阿含經》中就清楚定義了,而不是少數假大乘人士故作玄虛的空。因此的確此文中
的「大乘學者」特有所指,此文發出後,假大乘學者就電電了 :)
Fri Apr 18 00:20:32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第一義空
#17
@Facebook
謝謝 劉言煒 的提出,會將此篇加入進階辨正。另外,感謝蔡同學的指正,用詞會稍
微修飾一下,畢竟當初的討論有其時空背景,現在已不同時空了,用詞修正可避免誤
會。
Fri Apr 18 00:40:19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第一義空
#18
@Facebook
在「第一義空」的討論中,有提到「“無因” 無作者的 “空” 義」。

當年看到這個形容時,覺得有點難以理解。佛法是講述「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的中道,那麼說「第一義空」是「無因」,合理嗎?

過了很多年,才體會到這並沒有不合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佛學上不論南北傳等各宗
派都主張的:「涅槃不是任何事物的『果』」這個概念。因為如果涅槃是任何事物的
「果」,當涅槃的「因」去除後,涅槃不就會退失了嗎?

而大家都知道真正的涅槃是不會退失的,因此涅槃的確不是任何事物的「果」,不是
在因緣和合的有為法之內。如此也可以說涅槃是「無因、無作者」的,就如這邊說第
一義空是「無因、無作者」的。

然而這畢竟是自證境界,是出世間的層次了,不是用來形容世間現象的。這樣的抽象
說法容易被沒有基礎的人誤解,甚至被外道故意曲解,因此對於未自證的人講述佛法
,還是得由俗數法入手,由因緣來觀察,由四聖諦為基準,由戒生定、依定發慧,才
不會空有口頭禪 :-)
Sun May 04 20:51:43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第一義空
#19
@Facebook
^ ^

把原礦打磨成具璀璨光芒的金剛石

那明亮不能說是因打磨而有的

本地風光的顯發

卻也和打磨脫不了關係
Sun May 04 23:39:46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第一義空
#20
@Facebook
敬覆關於年長者請問大小乘何者非佛說/是佛說的問題.

個人尚未見法入流,但謹憑個人有限的知見提供一些意見互相討論,還請不吝給予意見
指教.

所謂佛說與非佛說,個人認為應該要同時從教理.歷史考據.可修行實證等多方面來進
行驗證,方能逐漸摸索出自己學佛的道路.

推薦可透過莊春江居士的工作站網站學習阿含經與相應部:
http://agama.buddhason.org/AgAs.htm

理念:阿含經是佛教的根本經典,佛教各宗派發展的根源,佛弟子畢生中必讀的聖典
。

使命:學習阿含經、推廣阿含經之學習(無關大小乘之爭)。

其中博士比丘的觀點提到:

ヾ台灣第一位博士比丘(1973)印順法師(1906-2005)說:

以《雜阿含經》(《相應部》)為本的「四部阿含」(四部可以別配四悉檀),是佛法的
「第一義悉檀」,無邊的甚深法義,都從此根源而流衍出來。(《契理契機之人間佛
教》p.30/正聞/1989)

ゝ台灣第二位博士比丘(1975)聖嚴法師(1930-2009)說:

我在33年前,也曾一度埋首於四部阿含,並作了大量的筆記,故我也知道阿含聖典,
是大小諸宗佛法的根本,是一切佛法的源頭活水。(〈序楊郁文居士《阿含要略》〉
/東初/1993)

這就是為何個人建議先別著墨於大小乘之爭,而建議先閱讀雜阿含/南傳相應部的緣
故。正確的說法在雜阿含中,八聖道就是大乘(度苦的大車子),聲聞指的就是 佛
陀的弟子,而小乘一詞含有「低劣的乘」的意思,建議持五戒者勿隨意以此稱呼 佛
陀的弟子。

如前文所述,個人認為因緣法/四聖諦/八正道為佛教的核心教義(這仍無關大小乘之爭
),而世間對佛教而言就是我們的五受陰六處入處(六根六境為緣生六識)的這個世間.

先由持戒守護六根,接近或達到初禪正受(言語止息)後以如實觀察五陰六入處的生滅
法,方能見法入流(見北傳雜阿含第262經/南傳:相應部22相應90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62.htm

闡陀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
,涅槃寂滅。」闡陀復言:「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
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 

一般人常說的所謂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是入流初果聖者以上的證量
,無法作為禪觀的入手處(看闡陀就知道了,他作了幾十年 佛陀的車夫),個人以為拿這
三者(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來作為禪觀對象的中觀大乘是無法見法入流解脫
諸苦的。

接著,瑜伽唯識以第八阿賴耶識來說明從它開展出第七、第六識,然後來說明為什麼
有生死輪迴(如有分心/根本識/阿賴耶識等理論說法作為輪迴主體),但這不符合
原始契經雜阿含/相應部的共說,請詳見雜阿含39經/南傳:相應部22相應54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39.htm

「比丘!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喜四取
攀緣識住,何等為四?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
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比丘!識於中若來、若去、若住、若
沒、若生長增廣。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
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無法離開六根六境的因緣而獨自來去甚至作為輪迴主體。請詳見
雜阿含287經/南傳:相應部12相應65經:
http://mypaper.pchome.com.tw/dickdick/post/1263067421(如理作亦推求因緣時
,「這個識的再次返還,是因為這個識並不能〈na〉超越〈param〉名色而移動〈離
去〉。」)

如來藏主張佛性本具且為常樂我淨,這已經與因緣法的說法(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
無)開始有較明顯的出入。試問,不修行世間/出世間八正道如何學習佛法?

菩薩一詞本為專門敘述佛陀過去世傳說本生因緣寓言故事,之後卻變成多生多世不求
脫離世間不求離苦的神格化形象,只為符合眾生情感的期待(不再只有七世輪迴就入
涅槃的初果聖者),甚至有不斷煩惱/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理論,試問這是否
已經與原初的佛說(教人什麼是苦,以及苦的止息)相去甚遠?

祝平安。
Tue May 20 10:37:04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第一義空
#21
@Facebook
大小乘都是佛說,為什麼硬要分出何者非佛說/是佛說?
Tue May 20 15:24:14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第一義空
#22
@Facebook
佛有時會讓弟子去說,度一些自己度不了的眾生。

如果不得解脫,佛說也沒用;如果能得解脫,弟子說也是佛法。

不知大德解脫否?或許「解脫」不在關鍵名單上。  ^_^  :D
Wed May 21 00:30:38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