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5. 不同道次第下的不同四念處的修法
#1
@Facebook
5. 不同道次第下的不同四念處的修法 

之前在阿含經與相應部網站,寫相應部對“得明斷無明”有兩個立場。

相應部的第一個立場 - 初果得明斷無明,(道相應1經,覺支相應30經等)

相應部的第二個立場 - 四果得明斷無明,(道相應9經,諦相應37經等)

第一個立場也是雜阿含的立場,所以是分別說部與一切有部的共說。

第二個立場則是分別說部的立場。

從四念處的經文我們也可以看出端倪:

說一切有部傳誦的雜阿含621經:

佛告阿難:「此諸年少比丘當以四念處教令修習。雲何為四?謂身身觀念住,... 
...乃至知身。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
乃至知法。所以者何?若比丘住學地者,... 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 ... 正念正智
,寂靜於心,乃至於法遠離。若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諸重擔,盡諸有結,
正知善解脫,當於彼時亦修身身觀念住,... ... 乃至於法得遠離。」

注意點:

年少比丘 修四念處,是為了知身、受、心、法 - 修“如實知見”也。

比丘住學地者(得初果至三果)修四念處,是為了於法遠離 - 修捨離欲貪也。

阿羅漢諸漏已盡 修四念處,是為了於法遠離 - 修捨離欲貪也。

分別說部傳誦的相當的經文是念處相應4經:

 「諸比丘!諸新參比丘,出家未久,新接受此法、律者,諸比丘!汝等應勸導使修習
四念處而住。... 友等!汝等於身觀身而住,為“如實知身”,應熱誠、正知、一趣
、心清淨、得 定、心一境。於受 ... ... 於心 ... ... 於法... ...

諸有學比丘,尚未獲得心,以志求無上安穩而住者,於身觀身而住,“為偏知於身”
,熱誠、正知、一趣、心清淨、得定、心一境。於受 … …於心……於法 ... .... 

諸漏盡之阿羅漢比丘,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捨重擔而獲得己利,盡有結之正知解脫
者,尚且於身觀身而住,熱誠、正知、一趣、心清淨、得定、心一境,而“離身之繫
”。於受… …於心... ... 於法觀法而住,... ...以離法之繫。 

注意點:

新參比丘,出家未久,修四念處,是為如實知身、受、心、法 - 修“如實知見”也
。

有學比丘(得初果至三果),尚未獲得心(未得定)修四念處,是為了“偏知於身、
受、心、法” - 還是在修“如實知見”

諸漏盡之阿羅漢比丘修四念處,是為了“離身、受、心、法之繫”。- 修捨離欲貪也
。

對照這兩部經,不同點是有學比丘修四念處:

相應部 - 是為了為偏知於身、受、心、法。

雜阿含 - 是為了於法遠離。

這應該不是傳抄錯誤,而是反映出這兩個部派對道次第的不同立場。

- 說一切有部主張初果已經得明斷無明,所以有學比丘修的是捨離貪慾,于法遠離。
(相應部也有這個立場的經文)

- 分別說部其中一個主張是四果得明斷無明,所以有學比丘,由於還沒得明斷無明,
修的是偏知於身、受、心、法。

所以雜阿含的:

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盡。何等為阿羅漢果?謂貪、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
盡。」(CBETA, T02, no. 99, p. 205, c1-6)

說三果五下分結盡,但是在四果阿羅漢,卻很奇怪的不說五上分結(之一是無明)盡
,應該不是漏譯,而是忠實的反映了說一切有部的立場。

而相應部對無明何時斷,的兩個立場確實給南傳佛教帶來了道次第的混淆。

對於道次第,雜阿含的經文,除了少數幾篇,則相對的一致。(consistent).
Fri Jan 17 18:50:06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5. 不同道次第下的不同四念處的修法
#2
@Facebook
如是!
Fri Jan 17 19:25:18 2014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