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身念處 是觀察身體 ? - 1.
#1
@Facebook
身念處 是觀察身體 ? - 1.

念處經(MN10)是南傳佛教(緬甸,泰國,錫蘭)圈備受推崇的一部經。可說是禪修
必備。

念處經里第一念處 - 身念處列有幾項修練。

呼吸 - 安般念

行動,肢體覺知 - 在行、住、坐、眠、寤、言、默,善識之而住。

身分 - 髮、髦、爪、齒、皮、... ...

四大 - 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死屍 - 膨脹而變色青黑,分化腐爛, ... ...

但是如果我們翻讀其他經文卻發現不同內容的身念處。且看下面經文:

1.   雜阿含255

摩訶迦旃延語婆羅門言:「善哉!善哉!汝能問我善守護門義。諦聽!善思!當為汝
說守護門義。

「多聞聖弟子眼見色已,於可念色不起緣著,不可念色不起瞋恚;常攝其心,《住身
念處》,無量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於彼所起惡不善法寂滅無餘,於心解脫、慧解
脫而得滿足;解脫滿足已,身觸惡行悉得休息,心得正念,是名初門善調伏守護修習
,如眼及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

2.「諸比丘!如何為攝護耶?諸比丘!此有比丘,以眼見色,心不傾向於可愛之色,心
不背離於不愛之色,正念現前(upatthitak?yasati 《具足身念》),思慮無量而住
,又如實知彼心解脫,如實知慧解脫,彼所起之惡不善法無餘滅盡。以耳聞聲……以
鼻嗅香……以舌……     

3.   雜阿含1171

「諸比丘!我說此譬,欲為汝等顯示其義。六眾生者,譬猶六根;堅柱者,譬《身念
處》。若善修習《身念處》,有念、不念色,見可愛色則不生著,不可愛色則不生厭
;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於可意法則不求欲,不可意法則不生厭。是故,
比丘!當勤修習,多住《身念處》。」   

4.   雜阿含623

「如是,比丘!若有沙門、婆羅門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善攝一切心法,
住《身念處》者,則是我弟子,隨我教者。雲何為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
色,攝持一切心法,《住身念處》。如是,比丘!身身觀念,精勤方便,正智正念,
調伏世間貪憂,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復如是。是名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
聲色,善攝心法,住四念處。」

從這些經文,身念住重點是於六觸入處善守護。

與其說身念處的“身”是指肉身,倒應該把身念處解為身體的六入。

中阿含81經,念身的內容甚至包含四禪定,光明想等等。

這裡要記住,經文中的“身”不一定是指肉身。例如初果斷身見,這身見不是說把肉
身認為是我。而是把五陰身心當成是我。如雜阿含570經:“凡夫見色是我、色異我
、色中我、我中色,受、想、行、識見是我、識異我、我中識、識中我。長者!是名
「身」見。”(相應部41.3)

經文中“有身”也是指五陰身心。見雜阿含123經。

不少學者認為念處經是相當遲,從不同經文剪貼編輯出來的一篇經文。

這裡推薦台灣關則富先生的牛津大學博士論文修訂而成的mindfulness in early 
buddhism - new approaches through psychology and textual analysis of Pali,
Chinese and Sanskrit sources.   Tse-fu Kuan 2008 由Routledge出版。不知是否
有中文版。

關先生縱覽介紹近代學者對正念的看法,從巴、梵、漢文獻探討這個課題。也自提出
本身對身念處及四念處的演變的看法。此文在英語佛教論壇已經開始廣為引用。極力
推薦。

(此文並非mindfulness in early buddhism的簡介,請親自翻閱)

下一篇: 身念處修法 - 2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處 是觀察身體 ? - 1.
#2
@Facebook
提出一點個人意見:

念處經和阿含經在身念處上的見解是否不同,我還沒有仔細去比對。但在詞彙定義上
,我想得先澄清一下。

「有身」和「身見」的「身」是同一個意思,指的都是「薩迦耶(sakk?ya)」,指的
是「於五蘊中所妄生的我」(身)。但四念處的「身」意思則不同,指的是「身體 
(k?ya)」。

這點詞彙上的不同必需先分清,接下去的討論才不會混淆。
Mon Dec 23 10:11:00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處 是觀察身體 ? - 1.
#3
@Facebook
「有身」和「身見」的「身」是同一個意思,指的都是 (k?ya),「身見」指的是「薩
迦耶(sakk?ya)」
Mon Dec 23 20:15:36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處 是觀察身體 ? - 1.
#4
@Facebook
哦!聽聽你的意見 :)
Mon Dec 23 20:36:39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處 是觀察身體 ? - 1.
#5
@Facebook
「有身」指的是六識身,身=種類,所以六識身=六種類(眼.....意)識
Mon Dec 23 21:30:23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處 是觀察身體 ? - 1.
#6
@Facebook
這六識身會引發兩種知見(凡夫),一種是「薩迦耶(sakk?ya)」,另一種是「斷(滅)見
」
Mon Dec 23 21:38:29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處 是觀察身體 ? - 1.
#7
@Facebook
Max兄寫得比我好
Mon Dec 23 21:43:32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處 是觀察身體 ? - 1.
#8
@Facebook
呵呵!原來喬兄把「有身」也拆解成 「有」(sat-) 「身」(k?ya)。 好吧!算你拆
的有道理 :)

再問個問題:「『有身』指的是六識身」這是怎麼得到的結論?經中不是說:「有身
者,五受陰。雲何五受陰?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Tue Dec 24 09:40:39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處 是觀察身體 ? - 1.
#9
@Facebook
雜阿含294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愚癡無聞凡夫,無明覆,愛緣繫,得此識身。(內有此識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緣
生觸。此六觸入所觸,愚癡無聞凡夫苦、樂受覺,因起種種。)云何為六?眼觸入處
,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Tue Dec 24 11:47:38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處 是觀察身體 ? - 1.
#10
@Facebook
Max兄在本文也透露很多訊息如:經文中“有身”也是指五陰身心。見雜阿含123經。
Tue Dec 24 11:50:52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處 是觀察身體 ? - 1.
#11
@Facebook
(內有此識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緣生觸。此六觸入所觸,愚癡無聞凡夫苦、樂受
覺,因起種種。),剛好不就是 "身~~>受~~~>心~~>法"
Tue Dec 24 11:53:22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處 是觀察身體 ? - 1.
#12
@Facebook
我沒拆解,我是想說明,先有身才有身見,身見是產生在此六觸入所觸
Tue Dec 24 11:59:30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處 是觀察身體 ? - 1.
#13
@Facebook
所以Max兄說:從這些經文,身念住重點是於六觸入處善守護。
Tue Dec 24 12:05:19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處 是觀察身體 ? - 1.
#14
@Facebook
隨喜大家對法義的討論。不過 Max 兄所舉的經文似乎不見得能結論 Max 兄創見的「
身念處」的「身」的不同於以往的定義才是對的,那些經文主要是在舉身念處的應用
及實行,而不是在定義身念處。

方不方便 Max 兄透露一下您這個創見的來源是哪位法師或哪本書?或個人的創見?

原理上及實修上來說,四念處是講如何專注、如何繫心一處,然後由粗(身)到細(
法)繫起心念,而通常以較粗的身念處為起頭來由淺入深。至於身念處本身倒不是只
有一種作法,不管是觀呼吸、四界分別觀、觀不淨等等都是身念處的一種作法,光是
在阿含經中身念處就有非常多種的變化形,南北傳的論中又有更多的變化應用。從這
角度來看身念處也不見得僅限於身體就是了,雖然身體是通常最常見的身念處下手處
。
Wed Dec 25 10:52:20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處 是觀察身體 ? - 1.
#15
@Facebook
大剛法友,

定義?應用及實行?如把這些詞彙撇在一邊,依照以上舉的幾篇經文,身念住重點是
於六觸入處善守護,我想大家都可以同意吧。(當然還有其他經文的教授,不否認)

觸發我寫這篇文字的就是文中推薦的 

mindfulness in early buddhism - new approaches through psychology and 
textual analysis of Pali, Chinese and Sanskrit sources.   Tse-fu Kuan 2008
由Routledge出版。

關先生對‘身’的看法:

In our case, kAyasati or kAyagatA sati may refer to mindfulness applying 
to an individual that is able to perceive through his senses and is 
endowed with consciousness as the functional center of his experience. p99

kAyagatA sati refers to mindfulness applied to an individual who 
experiences through the six senses, which cover both physical and mental 
phenomena. P131

但是,mindfulness in early buddhism 內容還很多,比如說關先生還提出他對身念
住,四念住的發展演變的看法。我沒辦法這裡寫。請直接參閱。他的論述、舉證也請
自己評估。
Fri Dec 27 13:50:24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