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念處 是觀察身體 ? - 1.
念處經(MN10)是南傳佛教(緬甸,泰國,錫蘭)圈備受推崇的一部經。可說是禪修
必備。
念處經里第一念處 - 身念處列有幾項修練。
呼吸 - 安般念
行動,肢體覺知 - 在行、住、坐、眠、寤、言、默,善識之而住。
身分 - 髮、髦、爪、齒、皮、... ...
四大 - 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死屍 - 膨脹而變色青黑,分化腐爛, ... ...
但是如果我們翻讀其他經文卻發現不同內容的身念處。且看下面經文:
1. 雜阿含255
摩訶迦旃延語婆羅門言:「善哉!善哉!汝能問我善守護門義。諦聽!善思!當為汝
說守護門義。
「多聞聖弟子眼見色已,於可念色不起緣著,不可念色不起瞋恚;常攝其心,《住身
念處》,無量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於彼所起惡不善法寂滅無餘,於心解脫、慧解
脫而得滿足;解脫滿足已,身觸惡行悉得休息,心得正念,是名初門善調伏守護修習
,如眼及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
2.「諸比丘!如何為攝護耶?諸比丘!此有比丘,以眼見色,心不傾向於可愛之色,心
不背離於不愛之色,正念現前(upatthitak?yasati 《具足身念》),思慮無量而住
,又如實知彼心解脫,如實知慧解脫,彼所起之惡不善法無餘滅盡。以耳聞聲……以
鼻嗅香……以舌……
3. 雜阿含1171
「諸比丘!我說此譬,欲為汝等顯示其義。六眾生者,譬猶六根;堅柱者,譬《身念
處》。若善修習《身念處》,有念、不念色,見可愛色則不生著,不可愛色則不生厭
;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於可意法則不求欲,不可意法則不生厭。是故,
比丘!當勤修習,多住《身念處》。」
4. 雜阿含623
「如是,比丘!若有沙門、婆羅門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善攝一切心法,
住《身念處》者,則是我弟子,隨我教者。雲何為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
色,攝持一切心法,《住身念處》。如是,比丘!身身觀念,精勤方便,正智正念,
調伏世間貪憂,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復如是。是名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
聲色,善攝心法,住四念處。」
從這些經文,身念住重點是於六觸入處善守護。
與其說身念處的“身”是指肉身,倒應該把身念處解為身體的六入。
中阿含81經,念身的內容甚至包含四禪定,光明想等等。
這裡要記住,經文中的“身”不一定是指肉身。例如初果斷身見,這身見不是說把肉
身認為是我。而是把五陰身心當成是我。如雜阿含570經:“凡夫見色是我、色異我
、色中我、我中色,受、想、行、識見是我、識異我、我中識、識中我。長者!是名
「身」見。”(相應部41.3)
經文中“有身”也是指五陰身心。見雜阿含123經。
不少學者認為念處經是相當遲,從不同經文剪貼編輯出來的一篇經文。
這裡推薦台灣關則富先生的牛津大學博士論文修訂而成的mindfulness in early
buddhism - new approaches through psychology and textual analysis of Pali,
Chinese and Sanskrit sources. Tse-fu Kuan 2008 由Routledge出版。不知是否
有中文版。
關先生縱覽介紹近代學者對正念的看法,從巴、梵、漢文獻探討這個課題。也自提出
本身對身念處及四念處的演變的看法。此文在英語佛教論壇已經開始廣為引用。極力
推薦。
(此文並非mindfulness in early buddhism的簡介,請親自翻閱)
下一篇: 身念處修法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