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導讀:計] - 雜阿含經卷第八
#1
@Facebook
一直只貼《阿含經》的經文好像其他的經不存在,也怪怪的。來一則《金剛般若波羅
蜜經》的名言:「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
心。」(CBETA, T08, no. 235, p. 749, c21-23)

如來是真語者、如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雜阿含經》卷8第226、
227經講「不計住」,不應該思量「是我、異我、相在」的「我見」,才能無所執取
、無所染著。c.f. http://buddhaspace.org/agama/8.html#導讀_計

此經說「莫計眼我、我所,莫計眼相屬,莫計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
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莫計是我、我所、相在。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CBETA, T02, no. 99, p. 55, c17-20) 簡直是在講「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
、香、味、觸、法生心」。

《雜阿含經》卷二第39經則說「攀緣斷已,彼識無所住,不復生長增廣」(CBETA, 
T02, no. 99, p. 9, a18-19)  c.f.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html#三九

在阿含經中「心、意、識」是混用的,也就是「識無所住」就是「心無所住」的意思
。

綜合以上二經《阿含經》經文,也能得知:「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
、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CBETA, T08, no. 235, p. 749, c21-23) 只是,
無所住還能生什麼心?「無明觸滅,明觸覺起」,這就超過我們凡夫的層次了 :)


[導讀:計] - 雜阿含經卷第八

許多禪師教導弟子不要有「分別心」。在《阿含經》的用詞中,「分別」卻通常是正面的詞彙,代表解析,有分別才能分辨種種邪見。佛陀一再教導弟子要善分別諸法,若不能善分別,反而是「痴」,

Sun Nov 03 22:16:43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導讀:計] - 雜阿含經卷第八
#2
@Facebook
大剛最後問的好:無所住還能生什麼心?

有一個在凡夫層次就可以生的心:分別覺擇心。這是個凡夫就可以有的智慧心,用來
檢別這些從色聲香味觸法所生出來的心。這個心是「無所住」因為它不住在色聲香味
觸法上,這個心的生起因緣是由「覺」所起的。

所以我給的參考答案是:從覺而起的智慧心,是無所住而生的。
Sun Nov 03 23:46:54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導讀:計] - 雜阿含經卷第八
#3
@Facebook
謝謝凡僧雲水的回覆。同意您的態度,也就是縱使我們還沒有聖者的定慧,起碼也要
模擬一下,找出在世間上的應用,讓經文在生活上發揮作用。就像四無量心,嚴格說
來是梵天程度的定境,但佛教徒也大量引申用在一般的日常對人處事上,縱使沒有定
境、雖然程度還不到「無量」,但在修行上是有幫助的。

另一方面,若嚴格來看,《金剛經》所述是基於「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
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證量的境界,一般人的「分別覺擇心」是在「緣意、
法,生意識」的範疇內,離無住可能還是有差別。但若堅持這嚴格的定義,恐怕要初
果以上,能離「無明」而生「明」,才能行持,那也太遠了些。所以我是贊成凡夫也
要設法模擬一下,畢竟擇法覺支是趣向解脫的,沒有擇法覺支更沒辦法解脫。我們是
「應」無所住,還沒真的無所住沒關係,多覺、多有智慧,就是起步。

加贈一則相關經文:

[聖弟子不求過去世,不求未來世,不著我見、眾生見、壽者見] <雜阿含、十二、二
九六>

<<<<<<<<<<<<<<<<<<<<<

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知善見,不求前際,言:

『我過去世若有、若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過去世何如?』

不求後際:『我於當來世為有、為無?云何類?何如?』

內不猶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為前?誰終當云何之?此眾生從何來?於此沒當何
之?』

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繫,謂說我見所繫、說眾生見所繫、說壽命見所繫、忌諱
吉慶見所繫,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是
名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

>>>>>>>>>>>>>>>>>>>>>
Mon Nov 04 11:01:07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導讀:計] - 雜阿含經卷第八
#4
@Facebook
<俱舍論>...心能導世間 心能遍攝受 如是心一法皆自在隨行

樂等五受。信等八根。於染淨中如次增上。樂等五受染增上者。貪等隨眠所隨增故。
信等八根淨增上者。諸清淨法隨生長故。有餘師說。樂等於淨亦為增上。如契經說。
樂故心定。苦為信依。亦出離依喜及憂捨。
Wed Nov 20 01:35:04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