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以cbeta的搜尋認為是學佛』這是對得,我以前就犯過這種錯誤。也因此我覺
得應該由法次法向來討論,也就是先將一棵樹的樹幹畫正確,這樣再劃上枝葉就不會
差太多。
世尊說『依義不依語』,因此私以為不能用『「須深!當知我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來判定該無禪定比丘『有沒有證阿羅漢』,是因為
有已證及當證的差別。諸經藏都是後來集結的,也就是倒敘法。也因此以法次法向來
判別會比較精準,先釐清幾個重要觀念。
而我以下所討論的都是以『現證』來說,也就是依照該法門之後能證得,而不是以後
或是中陰證得如病比丘的例子。
A.解脫道的核心是四聖諦及八聖道及十二因緣。
以解脫道而言,最基本的法次法向就是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我們所熟知的四
聖諦本身內含就具體而微的包涵了十二因緣及八正道。原因在於,其中『苦+集』就
是觀十二因緣,說明生命輪轉的原因,『滅+道』應用的就是八正道。而其他道品如
七覺支其實就是八聖道的其他敘述方式,如正定在七覺支就排很前面也就是定覺支,
而八聖道將正定放在最後面。
B.成就阿羅漢有三種方式:阿羅漢慧解脫、阿羅漢三明、阿羅漢俱解脫
阿羅漢慧解脫的經文的法門如下,ke已經幫忙找出不少,我們一起來看看:
《中阿含經》卷24〈4 因品〉:「「
阿難!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脫者,是謂比丘阿羅
訶,名慧解脫。」(CBETA, T01, no. 26, p. 582, a14-17)
同學找到本經後往前看,就會看到『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的詳細說明,簡單說就是
於四禪八定(除無想、非想非非想定)如實了知及對於無想定、非想非非想定如實知非
涅槃
大生義經說得是和中阿含一模一樣的法門,可知譯經者的功力不是像我這種讀國文的
,各位可以上下對照一下大生義經和中阿含經所說慧解脫阿羅漢的經文。
《大生義經》卷1:「佛言阿難:「
如是有色有眾生,種種身種種想,是為第一識所住處。汝等諸苾芻!當如實了知,於
行坐語言,常當稱讚此等法門,廣為他人分別演說。
***如是乃至第七識所住處,及二非識住處法門***,亦復如是,於行坐語言,常當稱
讚諸佛所說,生淨信心,如實了知;若了知者,即得慧解脫阿羅漢果。」
(CBETA, T01, no. 52, p. 846, b3-9)
上述大生義經的節錄經文一樣詳細說明七識住的內容,和中阿含說明是一樣的。得證
之後當然對於世尊所說無有懷疑。
『...於行坐語言,常當稱讚諸佛所說,生淨信心,如實了知;若了知者,即得慧解
脫阿羅漢果』
Ke所提出『順逆身作證成就遊』的經文,出自說明完『阿羅訶慧解脫』後繼續說明『
阿羅訶俱解脫』的法門,兩法門在中阿含擺在一起如下:
《中阿含經》卷24〈4 因品〉:「
「阿難!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脫者,是謂比丘阿羅訶,
名慧解脫。
(上面說明阿羅訶慧解脫,下面就是阿羅訶俱解脫)
「復次,阿難!有八解脫。云何為八?
色觀色,是謂第一解脫。
復次,內無色想外觀色,是謂第二解脫。
復次,淨解脫身作證成就遊,是謂第三解脫。
復次,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處,是無量空處成就遊,是謂第
四解脫。
復次,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處,是無量識處成就遊,是謂第五解脫。
復次,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處,是無所有處成就遊,是謂第六解脫。
復次,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是謂第七解脫
。
復次,度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想知滅解脫身作證成就遊,及慧觀諸漏盡知,是謂第
八解脫。
阿難!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脫,及此八解脫,順逆身作
證成就遊,亦慧觀諸漏盡者,是謂比丘阿羅訶,名俱解脫。」」
(CBETA, T01, no. 26, p. 582, a14-b4)
由兩者的法門可明顯看出,『阿羅訶慧解脫』就是標準的止道(四禪八定正受),『阿
羅訶俱解脫』是標準的觀道(其實是先入止後,行觀道,由上述俱解脫經文可得知。
這和常聽到的"純觀"是不一樣的)。但兩者都同入四空處並如實了知其非涅槃。而『
阿羅訶俱解脫』之所以是俱解脫,就是因為該行者一樣能入止道(所以一樣入四空天
),差別在於行者在入止後修觀察智,因此能觀察內色外色(第一解脫至第三解脫)。
換句話說,以八解脫道(觀道)解脫的行者同時具有止道和觀道的能力,所以才稱之為
『俱解脫』,全才型阿羅漢的意思。所以經文中世尊說:
『阿難!(1)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脫,(2)及此八解脫,
順逆身作證成就遊,亦慧觀諸漏盡者,是謂比丘阿羅訶,名俱解脫。』
而『順逆身作證成就遊』如ke所說,就是能自在出入任何禪境,如初禪入空處,空處
回三禪。
而我們常常聽到的三學『戒定慧』圓滿,其實指的就是『『阿羅訶俱解脫』』。『戒
定慧』是意譯,實做的翻譯就是『戒止觀』,其『觀』義如上『阿羅漢俱解脫』經文
所述,觀道行者因著止道基礎能修觀察智,而在入了想知滅處(滅盡定)後現證解脫慧
。也就是
1.依戒能定(戒滿足)
2.依定能觀(定滿足,正受)
3.依觀得慧(慧滿足)
C.須深經中須深的疑問:如經文所述。
《雜阿含經》卷14:「
復問:「若復寂靜解脫起色、無色,身作證具足住,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須深復問:「云何?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云何**不得禪定**而復記說?」
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脫**也。」」(CBETA, T02, no. 99, p. 97, a16-21)
1.而該無禪定比丘相較於上述阿羅漢慧解脫,應可明白理解其差異不可謂不小。
2.須深的疑問是『無四禪八定如何自記說證阿羅漢者?』而非『無神通如何自記說證
阿羅漢者?』。
神通和禪定是不一樣的,因為禪定是『繫心一處or心一境性』如ke所知,而神通是入
禪定後修智通,我們熟知的五通就是入定之後所能修習的,如眼通或是神足通(如意
生身)。十幾年前獅吼站討論過得夢識法,入夢識身後之所以能遨遊太虛其原因很簡
單,因為那也是一種定。也因此西藏夢瑜伽裡就講得很清楚,夢瑜伽得要有止道的基
礎。
最後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世尊所說得八正道,也就是圓滿的修行道跡。
世尊弟子和世尊的差別在於,世尊是自悟成佛,悟道後入諸定得六通,以此通智觀察
眾生不斷死此生彼是由於十二因緣連鎖不斷,了悟了斷除輪迴因緣的鎖鏈之方法為八
正道。此法就是阿羅漢三明,如羅雲也示範過。不同點在於世尊是自悟成佛其『坎站
』和歷程不一樣(先不詳述),所以同樣是三明解脫世尊所能回憶起和能觀察到的,才
能遠遠超過後來聽祂說法證阿羅漢的弟子。也因此世尊名為一切智者,相較於證阿羅
漢者所得的解脫智。
世尊在世時,證阿羅漢的弟子是沒人敢說和世尊的智慧是一樣的,只說解脫智一樣,
這是內行人說內行話。
解脫道的實做理論不離八正道,而八正道的實修現世有圓滿八支以及專心修前七支。
會產生專修前七支和現代人的生活型態不無關連,但法次法向都不離開世尊所說得八
正道,差別在於現證或當證而已。我們先聚焦在完整八正道後面兩支,分別是正念和
正定。前面六支大家都應該比較熟悉。
《中阿含經》卷49〈1 雙品〉:「
云何正念?比丘者,觀內身如身,觀至覺、心、法如法,是謂正念。
云何正定?比丘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是謂正定。
云何正解脫?比丘者,欲心解脫,恚、癡心解脫,是謂正解脫。
云何正智?比丘者,知欲心解脫,知恚、癡心解脫,是謂正智也。是為學者成就八支
,漏盡阿羅訶成就十支。」(CBETA, T01, no. 26, p. 736, b14-21)
依正念而能入正定如上經文所述,原因在於正念的目的是要達到『縛識』,使行者能
自在控制住識。正念是現在很流行的,但世尊在阿含所說得正念是很活潑的,不同於
現在流行的正念(四念處)都被縮小到很窄的範圍。世尊之所以是一切智,就在於能依
行者不同的根性,皆令其走向解脫道,而世尊為弟子所說得八正道,基本馬步蹲好後
(完成一至六支),正念的實做就是十念法門,十念法門都能『縛識』,使行者能自在
控制住識,所才稱為清淨法。
世尊的弟子來自各種環境,早期弟子很多都有深厚實修基礎如事火迦葉三兄弟,世尊
觀其根性善用他們原本就有的本事,所以這些早期弟子一點就通。以十念中第一念『
念佛』為例,如果一個行者以前是婆羅門本身就有修觀想的基礎,世尊就會善用他的
長處介紹十念中的念佛,觀佛清淨身相,同樣可以入止道。
《增壹阿含經》卷2〈3 廣演品〉:「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
一法;已修行一法,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
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佛。」
...[中略]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之。」
答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佛。觀如
來形,未曾離目;已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如來體者,金剛所成,十力具足,四無
所畏,在眾勇健。如來顏貌,端正無雙,視之無厭;戒德成就,猶如金剛,而不可毀
,清淨無瑕,亦如琉璃。如來三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憍慢強梁,諸
情憺怕,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猶豫網結,皆悉除盡。如來慧身,智無崖底,無所
罣礙。如來身者,解脫成就,諸趣已盡,無復生分,言我當更墮於生死。如來身者,
度知見城,知他人根,應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來生死之際,有解脫者,無解脫
者,皆具知之。是謂修行念佛,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
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佛
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125, p. 554, a8-b10)
如上的念佛理論簡說,實做詳解就是在觀法的經典裡面如觀無量壽經,而此法發展最
完備的坦白說就是本尊法。也因此一個修念佛法門的淨土行者,如果能依念佛入念佛
三昧,該行者往生後反而很可能是證阿那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