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RG Shi 法師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提出了一段經
#1
@Facebook
RG Shi 法師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提出了一段經文以饗大眾:

《增壹阿含經》卷7〈16 火滅品〉:「有此二法涅槃界。云何為二?有餘涅槃界、無
餘涅槃界。彼云何名為有餘涅槃界?於是,比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槃,不還來此
世,是謂名為有餘涅槃界。彼云何名為無餘涅槃界?於是,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
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實知之,是
謂為無餘涅槃界。」(CBETA, T02, no. 125, p. 579, a13-21)

這段經文有些複雜,我想討論的同學們都了解,只是為免其他同學沒看懂,所以稍微
分析提供作參考:

「有餘」是形容詞指「還有剩東西」,「有餘涅槃」是「還有剩東西的涅槃」,也就
是還沒有完全涅槃。

本經中說的「斷五下分結」是斷了 

1. 身見(執著於有恆常不變的自我)、

2. 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

3. 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

4. 貪欲、

5. 瞋恚。

斷除五下分結,即為第三果阿那含聖者,因為斷盡了任何跟欲界的牽連,所以又稱「
不還果」,原則上是投生五不還天然後證阿羅漢果。所以說「即彼般涅槃,不還來此
世,是謂名為有餘涅槃界。」

至於證得阿羅漢的聖者,證得徹底的解脫,因此是「什麼都不剩的涅槃」,也就是完
全涅槃(息滅煩惱)啦。

要注意的是,在經中「有餘涅槃」還有另一種用法,和此經的用法不同的,是指阿羅
漢聖者還沒有滅度前,在人間行走,還有一個身體。由於還有「身體」,因此有的經
中也稱滅度前的阿羅漢聖者已是「有餘涅槃」,是證涅槃,能解脫而且也有解脫智慧
了,但還有身體 = 「還有剩東西的涅槃」。因此「有餘涅槃」嚴格說來不是一個專
有名詞,只是用「有餘」(還有剩東西)作形容詞,但可能指以上二種不同的狀況。

雞婆補充一些,僅供參考 :)
Wed Jan 09 23:16:28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RG Shi 法師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提出了一段經
#2
@Facebook
彼云何名為有餘涅槃界?於是,比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槃,不還來此世,是謂名
為有餘涅槃界

...

斷五下分結者為三果阿那含聖者,是否為斷欲貪之心解脫呢?

~~~~

於是,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
已立,更不受有,如實知之,是謂為無餘涅槃界。

...

斷五上分結者為四果阿羅漢聖者,是否為斷無明之慧解脫呢?

後學合十
Wed Jan 09 23:41:16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RG Shi 法師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提出了一段經
#3
@Facebook
所以後期以及現在一般流行說的"小乘"沒斷餘苦的有餘涅槃, 佛才是證無餘涅槃, 可
能和原來的說法有出入了.
Thu Jan 10 09:50:53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RG Shi 法師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提出了一段經
#4
@Facebook
回鍾兄所問,個人認為如此,斷欲則心解脫成阿那含,斷無明則慧解脫成阿羅漢。

經典原文是「離貪欲(或欲貪)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此處「貪欲」若解為
「欲界的貪」,那就是一個三果、一個四果。但也有學者(如莊春江居士)解為此處
的「貪」是三界的貪,而判定此貪是與無明在證阿羅漢時一起斷。

三果、四果的境界,我無法妄言,只能就經文作討論,以避免偏差 :)
Thu Jan 10 10:16:50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RG Shi 法師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提出了一段經
#5
@Facebook
補充 邱大剛 最上面的提文說明。

「有餘涅槃」另外還有一層意思。涅槃,是煩惱寂滅,雖然寂滅煩惱,還「有剩餘」
,剩餘什麼?剩餘習氣。

印象中有兩個故事跟這件事有關,但是現在查找不到這倆故事的經典出處,所以講錯
請大家指正,如果有同學能幫忙找出故事的經典出處,就更好了。

01.有位阿羅漢尊者,某日過一河時,對河神說:「小妹,借條路過。」河神就照他
話做了,但想想心裡又覺得委屈,就跑到佛陀那告狀,說尊者輕慢她。佛就把這位尊
者請來,當面問有此事否?尊者答說,有。佛就要尊者跟河神道歉。尊者就跟河神說
:「對不起,小妹。」河神就說:「你看,他又喊我小妹了。」佛這時就問河神,「
他向你道歉的時候,是懷著貪、瞋、癡呢?還是不貪、不嗔、不癡?」河神回說,「
不懷貪、瞋、癡。」佛就說,「阿羅漢已經棄捨了三毒,如果還有輕慢心,無有是處
。」這事就這樣平息了。然後,佛就講這位尊者和河神的往劫多生因緣,河神都是尊
者的小妹,他喊習慣了,這一世雖已證阿羅漢,但積習未完全清除。

02.另一個故事是迦葉尊者,聞歌起舞的傳聞。
Thu Jan 10 11:16:15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RG Shi 法師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提出了一段經
#6
@Facebook
謝謝 RG Shi 法師補充。RG Shi 所舉第一個是律和論中所載(包含毘婆沙論、大智
度論、僧祇律等),尊者畢陵伽筏蹉神通很大,但五百世當婆羅門的習氣使得他講起
話較輕蔑,要過河時,會喊「小婢!止流!」河水就會分兩邊讓他過(比摩西還厲害
),偏偏他要去化緣天天會經過恆河,恆河神就天天被他說是小婢,最後氣不過就告
到世尊那。後來就如 RG Shi 所說。

我個人覺得這事沒什麼,連佛陀都會有背痛,佛陀也沒用超能力滅他的背痛,而且世
間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舉個例,英國人的英文才是標準、還是美國人的英文才是標
準?還是莎世比亞200年前的英文才標準?這「習氣」只是種世間運作的習慣,沒有
標準可言。我想,證阿羅漢的人,恐怕不見得講英文沒有腔調或口音,這恐怕也算「
習氣」吧 :D 但完全無關貪瞋痴。

第二個例子比較可能有爭議,我就不敢亂講了 :)
Thu Jan 10 11:52:56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RG Shi 法師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提出了一段經
#7
@Facebook
嘻嘻,有沒有熟讀經典還是有很大的差別,感恩大剛說出故事的出處。  :P
Thu Jan 10 12:57:54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RG Shi 法師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提出了一段經
#8
@Facebook
大家多討論...

ㄟ...很好ㄚ...

~~~~~~

我個人看法:

於是,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
已立,更不受有,如實知之,是謂為無餘涅槃界。

...

斷五上分結者為四果阿羅漢聖者,是否為斷無明之慧解脫呢?

~~~~~~

斷五上分結,就是已斷無明而生明...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之慧解脫..

至於斷五下分結者為三果阿那含聖者,是否為斷欲貪之心解脫呢?

這就是有討論之處...

但我的立場,這也是隨因緣而論ㄚ...

勿自我主觀的認為,應該是真正斷欲貪呢?還只是斷欲界之貪,色.非色界之欲貪未斷
,佛陀所說的心解脫呢?

而對應於三果阿那含聖者,那是可以確認無誤(也是有餘涅盤者),是斷欲界之欲貪,而
色.非色界之欲貪尚未斷,只因還有五上分結:色愛.無色愛.我慢.掉舉.無明結ㄚ
...(即色.無色欲貪在)

好....

若是如此...

回歸緣起12支...

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

那要受滅?愛滅呢?

六根塵識觸..只是六根塵識觸自然生滅.集滅而已,此六根塵識觸中沒有我及我所....

可稱為心解脫呢?或是有餘涅盤呢?

這是我的看法...不代表大家....

(其實問題,是否還有未清楚否在?那有餘涅盤.VS心解脫呢?)

註:斷除五下分結,即為第三果阿那含聖者,因為斷盡了任何跟欲界的牽連,所以又
稱「不還果」,原則上是投生五不還天然後證阿羅漢果

若依經,應該不是原則上ㄛ..而是肯定.確定上(大剛兄,不好意思,挑文字毛病,先說抱
歉ㄟ)

而三果聖者,應該還是受後有,,此有只是在投生五不還天
Thu Jan 10 13:29:30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RG Shi 法師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提出了一段經
#9
@Facebook
我也來提供一個例子 -- 有些省份的人很豪爽, 講話很大聲豪邁... 但講話大聲, 在
某些社會中, 是粗俗、沒有文化. 相反的, 講話不大聲豪邁, 到講究豪爽的省份, 卻
可被嫌小家子氣. 那誰才對? 這種文化習慣, 沒有一定怎樣, 只是不同地區、不同人
的不同習氣.  在人世間越久, 經驗越豐富, 福德經驗越多, 越能面面俱到. 但佛教
中不須要能言善道、不須要對世界所有文化風俗都了解, 才能解脫.
Thu Jan 10 13:31:09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RG Shi 法師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提出了一段經
#10
@Facebook
文雄兄~~

您的意思是??可否再深入點...

或說:若苦已完全滅盡,習性是否還在否?
Thu Jan 10 13:45:49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RG Shi 法師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提出了一段經
#11
@Facebook
我的意思是習氣是 "假議題", 習氣沒有真理可言, 習氣只是約定俗成, 會隨不同時
間地點而有不同觀點, 因此 '有習氣' 跟解脫不解脫沒什麼關係, 解脫不解脫是不因
語言、時間、地點有不同定義的.
Thu Jan 10 14:26:32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RG Shi 法師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提出了一段經
#12
@Facebook
我猜我知道大剛兄的意思, 經中說有的阿那含聖者在中有證阿羅漢 (人世間一入滅就
證阿羅漢), 因此還沒有出生在五不還天時, 就已證阿羅漢了. 因此不是所有阿那含
聖者一定要出生在五不還天吧?
Thu Jan 10 14:28:14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RG Shi 法師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提出了一段經
#13
@Facebook
經文: "命終時而得五下分結盡,中般涅槃。若不得中般涅槃,而得生般涅槃。若不
得生般涅槃,而得無行般涅槃。若不得無行般涅槃,而得有行般涅槃。若不得有行般
涅槃,而得上流般涅槃。" 這是經中說的五種阿那含... 如果我了解不對, 請更正我
3Q
Thu Jan 10 14:33:28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RG Shi 法師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提出了一段經
#14
@Facebook
如是如是~~

佛陀所證的是真理,此真理就是能夠真正滅苦之道..當有滅盡苦,才有真正解脫之說..

佛陀並未說,此真理,是要去滅習性(氣)的...

但必竟所謂習性(氣),若仍在...那是?

因為不少教派,仍會以此習氣等來大作文章...

~~~

至於阿那含不還果..

既然依經,就是不還果,那當然就不包含世間入滅證阿羅漢(應),

那應該算是在此生已經完全滅苦之阿羅漢,不再受後有...

若有不還果在,當然還有後有至不還天而生...

我個人看法...
Thu Jan 10 14:41:58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RG Shi 法師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提出了一段經
#15
@Facebook
﹝舉手﹞兩個問題:

01.有漏和無漏的差別在哪?怎樣是「盡有漏」?怎樣是「成無漏」?

02.為什麼不是「成無漏」「盡有漏」?而且在「盡有漏成無漏」後面還有事情?
Thu Jan 10 15:30:06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RG Shi 法師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提出了一段經
#16
@Facebook
先貼一段經文

《雜阿含經》卷2:

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漏、無漏法。

若色有漏、是取,彼色能生愛、恚;如是受、想、行、識,有漏、是取,彼識能生愛
、恚,是名有漏法。

云何無漏法?諸所有色無漏、非受,彼色若過去、未來、現在,彼色不生愛、恚;如
是受、想、行、識,無漏、非受,彼識若過去、未來、現在,不生貪、恚,是名無漏
法。」

(CBETA, T02, no. 99, p. 13, b25-c3)
Thu Jan 10 15:51:16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RG Shi 法師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提出了一段經
#17
@Facebook
忍兄~~

如是受、想、行、識,無漏、非受,彼識若過去、未來、現在,不生貪、恚,是名無
漏法。」

1.非受?

2.彼識若過去、未來、現在,不生貪、恚,是名無漏法~~~彼識?

對應於緣起...

哇...

好料ㄚ..

哈哈...

感恩師兄....
Thu Jan 10 15:57:57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RG Shi 法師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提出了一段經
#18
@Facebook
鐘耀隆 怎樣對應到緣起呀?分享來聽聽呀。
Thu Jan 10 16:09:15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RG Shi 法師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提出了一段經
#19
@Facebook
這問題大...

看大家怎想啦...

~~~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取.有
.........省略

對應上面之.

1.非受

2.那彼識

無明斷...才算是真正無漏無取...是否?

那佛說:四識住,是甚麼識住否?為何會四識住?

我沒答案...

大家自由發揮,也許大家談,答案就會出來....

佛陀自證緣起ㄛ,才自證涅盤....
Thu Jan 10 16:12:55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RG Shi 法師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提出了一段經
#20
@Facebook
說明下, 我說 "習氣是假議題", 意思是沒什麼好吵的 :) 不是要批評哪個宗派. 習
氣沒有標準的對錯, 就難以討論. 阿含經也說佛的世間的一些能力比阿羅漢強, 但解
脫的智慧是一模一樣的, 貪瞋癡永盡, 三毒永盡. 恆河神那件事, 我記得最後佛陀結
論是那位尊者沒有錯、沒有犯戒、沒有三毒, 而且是天人都該尊敬.
Thu Jan 10 17:39:23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RG Shi 法師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提出了一段經
#21
@Facebook
《毘婆尸佛經》卷1:「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毘婆尸菩薩,復觀蘊等法,

入彼三摩地,智觀現前時,

惑苦業習氣,一切皆不生,

如飄兜羅綿,剎那不可住。

成就佛菩提,涅槃吉祥果,

如月大圓明,光?十方界。」」(CBETA, T01, no. 3, p. 156, b22-28)

---------------------------------------------

打開CBETA,鍵入「習氣」,縮小搜尋範圍到「阿含部類」,按下有著放大鏡圖示的
搜尋鍵,只有一筆資料。心想:「現代的科技太神了!不用飽讀詩書,就學富五車了
。」

「入彼三摩地,智觀現前時,惑苦業習氣,一切皆不生。」

南無毗婆ㄕ佛
Thu Jan 10 17:52:27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RG Shi 法師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提出了一段經
#22
@Facebook
:)  也說明一下,我提「習氣」的問題,重點不是放在聖人那邊的涅槃境,而是注意
到凡夫這裏的生死境。這件事情可以在修行上幫助我們,也可以對自己做阻礙。因為
是兩面刃,所以我站在凡夫的立場,就會注意它。為什麼要注意這種佛都很少提的事
呢?因為我想轉凡為聖,而佛已經成佛了呀。 哈哈哈  3:)
Thu Jan 10 18:06:54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RG Shi 法師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提出了一段經
#23
@Facebook
凡僧雲水說得好. 我們讀經的人, 就是因為覺得自己有不足, 想依照佛陀留下的教導
不偏不倚的修行. 如果是我慢心重的人, 常會說不須要讀經, 自己修最好, 或是依主
觀斷章取義經文... 所以我覺得在這社團的人都可以放心, 對經典的意義如果有誤解
, 法友要軟言誠摯的更正就可以了, 不須要反應過度, 或是想嚴詞的更正... 如果一
定要完全不會犯錯的人才能讀經, 那變成只有佛才能讀經了 :D
Fri Jan 11 20:39:24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RG Shi 法師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提出了一段經
#24
@Facebook
哇, 凡僧雲水找到的經文很有啟發性. "惑業苦" 是十二因緣的一種總結的稱法, 由
惑(無明,十二因緣第一支)感召業(十二因緣中間整串)而得苦(最後一支)... 如果用
這定義, 成阿羅漢的條件是斷盡十二因緣, 現觀四聖諦, 那阿羅漢就沒有 "習氣" 耶
... 我猜後世有些論中說的習氣定義可能不同吧...
Fri Jan 11 20:44:53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RG Shi 法師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提出了一段經
#25
@Facebook
前面說的 "五阿那含之中般涅槃", 我查經確認了. 法友可以查 "五種阿那含" 或 
"五不還", 其中一種就是 "中般涅槃". 《雜阿含經》卷29:「有比丘五下分結盡,
得阿那含,生般涅槃,不復還生此世。」(CBETA, T02, no. 99, p. 209, c25-26)

阿那含的 "生般涅槃", 定義是在人間捨報的中陰身時立刻證阿羅漢入涅槃, 因此還
沒往生五不還天就涅槃了... :)
Fri Jan 11 21:21:39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RG Shi 法師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提出了一段經
#26
@Facebook
吳文雄既然對《毘婆ㄕ佛經》的引文有興趣,小的就在這多分享一點不是靠現代科技
得到的一滴心得。 3:)  上面最後列的四句偈,有兩點我個人特別感興趣:01.「智
觀現前時」+「一切皆不生」,「智觀」在何時會現前呀?不現前時,生不生呀? 嘻
嘻嘻  3:)  ;02.「惑苦業習氣」,為什麼不提「惑業苦」就好了,還加個「習氣」
呢?加個「習氣」不打緊,還把「惑業苦」的順序變成「惑苦業」讓「業」和「習氣
」做一堆呢? 3:)  嘻嘻嘻  大家一起加油在修行上努力吧! ^_^
Fri Jan 11 21:39:46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