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Re: [未初禪亦可能依慧解脫] <雜阿含、十四、三四七>
#1
邱大剛
感謝 hank 轉述大願法師此段採信南傳譯本,而有更合理的解釋。
也感謝莊春江居士的翻譯,讓我們能作確實的比對。

這段《雜阿含經》的經文是蠻難搞的,簡單講,阿含經中常講阿羅漢
必須定慧兼具,但這段講有比丘說自己是「慧解脫」,而且沒有初禪
、二禪、三禪、四禪。

相對應的南傳經文,這邊不是講說比丘們沒有初禪、二禪、三禪、四
禪,而是講說這些比丘們沒有神通以及無色定。這聽來蠻合理的,在
佛教來說,的確神通和四無色定不是證阿羅漢的條件,阿羅漢的確不
須要有神通,雖然說證阿羅漢之後若想要的話是可以修成神通(但阿
羅漢本身也不見得有興趣修成神通了)。另外,『摩訶僧祇律』也有
相對應的記載,和南傳相近。因此較有可能北傳雜阿含經誤譯此段。

1.  雜阿含經:上座部的「說一切有部」所傳
2.  相應部尼柯耶:上座部的「分別說部」所傳
3.  摩訶僧祇律:大眾部所傳

2、3記載得都一樣,只有1出現不同的記載,而且此記載有違四阿含
其餘大多數經文的記載,因此1誤譯的可能性較高。也就是說「阿羅
漢不見得有神通和四無色定」,而不是「阿羅漢不見得有初禪至四禪
」。

Ab Tsai 的解釋法是將北傳這邊的「慧解脫」認定為不是「阿羅漢」,
只是某種形容詞,是說比丘自己很有信心以後將能達成阿羅漢,而反
對解說此經講「有慧解脫阿羅漢」(熱狗阿羅漢)。現在看到南傳及
『摩訶僧祇律』,都沒講初禪至四禪,看來這段經文的確不宜用作「
慧解脫阿羅漢」存在的證據。

南傳註釋書倒是在此經文註釋「有慧解脫阿羅漢」,雖然南傳此段經
文沒這麼講。不知道南傳註釋書為什麼這邊會冒出慧解脫阿羅漢?南
傳法師有「純觀乘者」的修法,因此南傳反而有人在此段改採信北傳
《雜阿含經》的說法。這也蠻有趣的,北傳有法師採信南傳此段,而
南傳有法師採信北傳此段。甚至學者 Combrich 教授認為北傳的《雜
阿含經》中的須深經比巴利藏的該經更「原始」,不過 Combrich
教授對此段北傳經文的解讀似乎有誤。

可注意的是,我沒記錯的話,南傳註釋書以及很多古代的「論」都號
稱是實修極高的聖者著的,但裡面明明白白就是有錯誤,例如認為意
根所依在心臟(現代有常識的人都知道跟腦有關而不是心臟),以及
有慧解脫阿羅漢。除了可能是傳抄當中的錯誤外,一種解釋是那些論
著的作者不見得真的是阿羅漢,另一種解釋是阿羅漢不是「全知」的
,仍然是要根據世間的義理來作事情的判斷,如果他們的師父跟他們
說某種理論,而這種理論不算是違反他們自證的解脫境界,那麼他們
也只是隨俗而說。(例如縱使阿羅漢自己是俱解脫,但自己是俱解脫
不代表其他人絕對沒有慧解脫的,而其師父說過有慧解脫阿羅漢,可
能也就這樣傳下去了?)

基於依法不依人的立場,個人較傾向認同此處不代表有慧解脫阿羅漢,
阿羅漢的基本定義還是定慧兼具的。不過也有學者持不同的看法,這
些就要由每個人自行研習後判斷了,最好是證個阿羅漢了 :)

Have a nice day!


--
寒山問拾得曰: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厭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Sat Jan 19 01:49:09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未初禪亦可能依慧解脫] <雜阿含、十四、三四七>
#2
hank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剛)》之銘言:
> 感謝 hank 轉述大願法師此段採信南傳譯本,而有更合理的解釋。

既然有提及,補充一下資料

1、心解脫斷欲貪、慧解脫斷無明。慈蓮寺所講的慧解脫,是這個慧
解脫斷無明的慧解脫。既然已斷無明,當然就是阿羅漢了。因此有「
慧解脫阿羅漢」。 註(1)

2、初~四禪,世尊未成正覺前,外道就已用四禪這個名詞了。世尊也
盡量用既有的名詞,「外道說有,我亦說有」,但為避免混淆,真正
要說,最好是用「七覺支」來說明四禪;盡量不要用四禪來解說佛法
的解脫過程,而是用七覺支。

3、七覺支中,完成捨覺支,斷無明生明,成阿羅漢。用七覺支的捨
覺支來解說第四禪「捨,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禪」,因此才說完成阿羅
漢,必須俱足四禪。但此四禪並非外道之前修的四禪,只是勉強用來
述說而已。

4、須深想來學禪定神通,但世尊卻叫他不論知不知,且先隨意回答
世尊,接著世尊卻對他說十二緣起,並非對他說四禪,奇不奇怪?接
著「慧解脫」也在這經出現,奇怪+1

5、依大願法師的經驗解說,開法眼(正思惟了解十二緣起),是用思
惟即能開法眼。須深聽完世尊,一問一答引導須深思考十二緣起之下
,開了法眼,已「先知法住」完成了。這個狀態下的須深,應該就是
蔡大說的"慧解脫",當然尚不是阿羅漢。經中也常出現,聽完世尊說
法,當下就得法眼淨、開法眼。

6、之後須深再進入一下個實證階段,現觀十二緣起、四聖諦,四念
處滿足、捨覺支滿足(佛陀說的第四禪)、七覺支滿足,斷無明生明,
才成就阿羅漢。此階段的須深,是完成了「後知涅槃」。

佛陀是"發現"法爾如是的真理,因此實證到的真理都是一樣的,不論
幾仟年前或後。

上面論述是我個人整理自慈蓮寺網站 【阿含菩提道】,不代表寺方。
http://www.tzulien.org.tw/?p=2162
http://www.tzulien.org.tw/?p=2169


註(1)
→心解脫,斷欲貪,是証三果,還沒自証阿羅漢。但因為三果不復還生
  此世,所以要自証就能自証:

《雜阿含經(一八八)》:「心正解脫者,能自記說:『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雜阿含經(一)》: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慧解脫斷無明,十結都已斷除,是現今已證得阿羅漢,故經中是以現
  法自知作證來描述,而不是只有心解脫時的若欲自證。

《雜阿含經(四二)》: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雜阿含經(二一一)》:亦當不久得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Tue Jan 22 21:57:26 2013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