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27第714經:「「若爾時其心微劣、其心猶豫者,不應修猗覺分
、定覺分、捨覺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猶豫,以此諸法增其微劣故。譬
如小火,欲令其燃,增以燋炭。云何?比丘!非為增炭令火滅耶?」」(CBETA,
T02, no. 99, p. 191, c25-p. 192, a1)
此段在講若心微劣時,不要修會讓心更微劣的方法。例如有小火,要讓火變大,
就不要加會滅火的東西。
這一句中的「燋炭」,許多現代學者主張應為訛誤,因為若查字典,「燋」是「
用來引火的火把」,「炭」是「燒木未灰」,聽來都是會燃燒的東西,而不是會
滅火的東西。
但若我們進一步追查「燋炭」在古代的用法,就會發現這詞當時的意義了:
《長阿含經》卷4:「時,有畢?村人白眾人言:「乞地燋炭,起塔供養。」」
(CBETA, T01, no. 1, p. 30, a6-7)
《般泥洹經》卷2:「又有梵志,名溫違,白眾人言:「竊慕善意,乞地燋炭,
歸起塔廟。」皆言與之。後有衡國異道士,求得地灰。於時八國得佛八分舍利,
各還起塔,皆甚嚴好。梵志毛蹶,種邑道人大溫違,還俾賁邑,衡國道士得地灰
,歸皆起塔廟。舍利八分有八塔,第九甖塔,第十炭塔,第十一灰塔。」
(CBETA, T01, no. 6, p. 190, b27-c4)
佛陀圓寂後火化的舍利,由八個信奉佛法的國王請回,造了八個佛塔供奉。原先
裝舍利以分給八國的瓶子,在分完舍利後,也由負責分派的婆羅門起作第九塔供
養。村人也想供養佛,將引火的火把的餘燼收起來,成為第十塔供養。後來還有
其它國家的外道來,慢了一步,就只收集到地上的灰,就將地灰作第十一塔供養
了。
原來「樵炭」是指用來引火的火把的餘燼,似炭狀、尚未成灰的部份。既然是燒
過的餘燼,自然就不能再燃燒,反而會把火滅了。此詞的「炭」只是指形色似炭,
而不是能燃燒的木炭,因此大正藏在此處其實沒有訛誤。只能怪一些名詞的用法
在千年後不一樣了,而較難精確理解翻譯年代該詞的意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寒山問拾得曰: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厭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