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線上版複習]卷8第218經,讀經拾得
#1
melon
[讀經拾得]

本經分析十二因緣的識、名色、六入處(第三至五支)三事和合,
才會有觸(第六支),再由觸引發之後的因緣。

若「觸」滅,即可滅掉十二因緣後續的苦果: 觸滅 → 受滅 → 
愛滅 → 取滅 → 有滅 → 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

→ 請問這裡指的「識、名色、六入處三事和合」,就是指「識、
   境、根三事和合」嗎?

   另外,不知道有沒有考慮在這邊順便告訴讀者「觸」要怎麼
   滅呢?(好吧其實這是我自己想問的)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葉。
         昨天掃,今天掃,明天掃,香烤地瓜。
=================================================
2011年 5月22日 1:12:13 星期日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線上版複習]卷8第218經,讀經拾得
#2
Heaven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銘言:
> [讀經拾得]
> 本經分析十二因緣的識、名色、六入處(第三至五支)三事和合,
> 才會有觸(第六支),再由觸引發之後的因緣。
> 若「觸」滅,即可滅掉十二因緣後續的苦果: 觸滅 → 受滅 →
> 愛滅 → 取滅 → 有滅 → 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 =========================
> → 請問這裡指的「識、名色、六入處三事和合」,就是指「識、
>    境、根三事和合」嗎?

我覺得把根境識直接說成是十二因緣的識、名色、六入處(第三至五支)有點勉強。

因為緣起是有先後順序關係,有些經文還指出十二因緣的識與名色是有特定的對象。

但根境識和合生觸,這裡的根境識是三者在同一個當下存在,不適合套入十二緣起中
的識與名色的內容中。

>    另外,不知道有沒有考慮在這邊順便告訴讀者「觸」要怎麼
>    滅呢?(好吧其實這是我自己想問的)

若是要談到完全的觸滅,我就想到就是涅槃了。

一般經文就是談無明滅,則無明觸滅。也就是由十二緣起的根源「無明」滅起。

《雜阿含經》卷2:「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觸入處,捨離無明而生明,不生有覺、無覺
、有無覺、勝覺、等覺、卑覺、我知我見覺。如是知、如是見已,先所起無明觸滅,
後明觸覺起。」(CBETA, T02, no. 99, p. 11, b15-19)

這就是苦滅道跡,另外一種常見的苦滅道跡說法,就是行八正道。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Mon May 23 16:16:46 2011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線上版複習]卷8第218經,讀經拾得
#3
邱大剛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銘言:
> > [讀經拾得]
> > 本經分析十二因緣的識、名色、六入處(第三至五支)三事和合,
> > 才會有觸(第六支),再由觸引發之後的因緣。
> > 若「觸」滅,即可滅掉十二因緣後續的苦果: 觸滅 → 受滅 →
> > 愛滅 → 取滅 → 有滅 → 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 > =========================
> > → 請問這裡指的「識、名色、六入處三事和合」,就是指「識、
> >    境、根三事和合」嗎?
> 我覺得把根境識直接說成是十二因緣的識、名色、六入處(第三至五支)有點勉強。
> 因為緣起是有先後順序關係,有些經文還指出十二因緣的識與名色是有特定的對象。
> 但根境識和合生觸,這裡的根境識是三者在同一個當下存在,不適合套入十二緣起中
> 的識與名色的內容中。

    為避免爭議,已將此處拿掉,讓讀者自由思考。

    其實這邊若單看句型,還真是在講十二因緣:
「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
死、憂、悲、惱、苦集,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是名苦集道跡。」

    以上是十二因緣的第6-12支。

    而這句之前,是講「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
其中根、境、識,說硬要對映,是可對映到十二因緣的5,4,3支,
而且此處是三事和合,543的次序不重要。

    如果純粹就句型來看,543連著6-12支講,這邊的確是可能
講3-12支的,只是543的次序和十二因緣中345的次序不一樣。

    二種可能性:
1. 三事和合不是十二因緣的3-5支,這邊只是剛巧把三事和合
   接著十二因緣的6-12支講。
2. 三事和合是十二因緣的3-5支,但由於佛陀初觀十二因緣是
   逆觀,才使得三事和合在十二因緣中的次序變成543。(以
   前在其它討論中我說明過。)

    以上二種都只是可能,我也不肯定哪種才對,1畢竟是較
通俗的說法,因此刪除讀經拾得中2的說法。

> >    另外,不知道有沒有考慮在這邊順便告訴讀者「觸」要怎麼
> >    滅呢?(好吧其實這是我自己想問的)
> 若是要談到完全的觸滅,我就想到就是涅槃了。
> 一般經文就是談無明滅,則無明觸滅。也就是由十二緣起的根源「無明」滅起。
> 《雜阿含經》卷2:「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觸入處,捨離無明而生明,不生有覺、無覺
> 、有無覺、勝覺、等覺、卑覺、我知我見覺。如是知、如是見已,先所起無明觸滅,
> 後明觸覺起。」(CBETA, T02, no. 99, p. 11, b15-19)
> 這就是苦滅道跡,另外一種常見的苦滅道跡說法,就是行八正道。

    除了 Heaven 以上所說的外,既然觸是要三事和合,那麼
若能斷三事和合,自然也就沒有那個當下的觸。例如禪定中關
掉眼根(不只是閉眼睛,閉眼睛有不苦不樂受),甚至因為睡
眠而眼根暫時關掉(不會有利益,但起碼眼暫時不造業,如同
《雜阿含經》卷9第241經中說「寧願睡眠也不願眼識色」所說。)

    暫時沒有觸,不是解脫,只能暫時不造新業,過往的業力
仍是冒不完的。因此無間等的斷無明才是治本之道。

    根據以上討論,將以下內容加入218經的讀經拾得:

===========================================================

有同學問:「觸要怎麼滅?」

最根本的,無明滅,則無明觸滅,也就是由十二緣起的根源「無明」
滅起。《雜阿含經》卷2:「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觸入處,捨離無明而
生明,不生有覺、無覺、有無覺、勝覺、等覺、卑覺、我知我見覺。
如是知、如是見已,先所起無明觸滅,後明觸覺起。」(CBETA, T02,
no. 99, p. 11, b15-19)

另外,既然觸是要三事和合,若沒有三事和合,自然也就沒有那個
當下的觸,例如禪定中關掉眼根,詳見卷9第241經的經文導讀。但
暫時沒有觸不算是解脫,只能暫時不造新業,無間等的斷無明才是
治本之道。

苦滅道跡,微觀的就是滅無明,巨觀的就是行八正道。

============================================================

--
寒山問拾得曰: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厭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Sun Oct 7 17:03:05 2012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