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asakiko (但念無常)》之銘言:
> > 讀完學長們的筆記之後,總算知道為什麼學長們
> > 總是可以在經典中挖出一堆的寶,而我總是呵欠
> > 連連了 :D
> 為什麼呢?
> 學長可以分享一下您的心得嗎? :)
本來應該請作筆記的學長們來分享讀經的方法及心得才比
較有說服力,不過學長們一向謙虛,不愛說自己的優點,
與其讓這些優點隱而不傳,不如讓我來借花獻佛一番 :D
。若有學長不同意我的觀點,可以自己出來說說。 :P
話說我原本的讀經方法就是像看部落格文章一樣,一目一行
過目即忘。自從讀了學長們的筆記之後才發現,原來善用一
些讀經的方法,可以得到不錯的效果。
學長們的筆記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優點,我舉其中最明顯特點就是:
「分解動作」,「定格放大」,「追根究底」,「前後比較」。
下面分別說明這些特點及好處。
1.「分解動作」:
就是把一篇經文先切分成比較小的段落,然後每一個段落
加上一句話摘要說明這一段發生了什麼事。
以「放牛品」(http://0rz.tw/Iy6Dc)的第四經為例,
在該筆記中,先將經文分成許多斷落,每個小段落標上大意
。如此一來,整篇經文的旨意就很容易掌握。
(借用一下Melon 的放牛品筆記 http://0rz.tw/Iy6Dc)
其中 *** 所標示的就是加入的摘要。
<<<<<<<<<<<<<<<<<<<<<<<<<<<<<<<<<<<<<<<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拘留沙法行城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 象舍利弗比丘還俗了 ***/
爾時。象舍利弗還捨法服。習白衣行。爾時。阿難著
衣持𣈥。入城乞食。漸漸至象舍利弗家。...(略)
/*** 阿難尊者很惋惜,明明是很有修行的人,怎麼會變這樣? ***/
阿難白佛言。我念象舍利弗精進多聞。性行柔和。長
與諸梵行之人說法無厭足。云何如今還捨法服。習白
衣行。時我見已。甚懷愁憂。...(略)
/*** 世尊說:別擔心,他七天以後就回來證阿羅漢了 ***/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汝所言。但非阿羅漢。夫
阿羅漢者。終不還捨法服。習白衣行。但今。阿難。
勿懷愁悒。象舍利弗�j後七日。...(略)
>>>>>>>>>>>>>>>>>>>>>>>>>>>>>>>>>>>>>>>
如果我們把加入的這些摘要抽出來,會發現很像一般經末的偈子,
差別只在於一個是韻體,一個是語體 :D
/*** 象舍利弗比丘還俗了 ***/
/*** 阿難尊者很惋惜,明明是很有修行的人,怎麼會變這樣? ***/
/*** 世尊說:別擔心,他七天以後就回來證阿羅漢了 ***/
....
2. 「定格放大」:就是將經文的關鍵語標出來,如果有條列項目的話,
就標上數字,讓條列更明顯。
定格放大:(同樣以放牛品為例,標關鍵語是用Google doc 的色筆標的,
在此無法呈現)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放牛兒成就十一法。牛群終不長益。亦復不能
將護其牛。云何為十一。於是。(01)放牛人亦不別其色。(02)不解
其相。(03)應摩刷而不摩刷。(04)不覆護瘡痍。(05)不隨時放烟。
(06)不知良田茂草處。(07)不知安隱之處。(08)亦復不知渡牛處所。
(09)不知時宜。(10)若[聲-耳+牛]牛時不留遺餘盡取[聲-耳+牛]之。
(11)是時諸大牛可任用者不隨時將護。是謂。比丘。若牧牛人成就此十
一法。終不能長養其牛。將護其身。
>>>>>>>>>>>>>>>>>>>>>>>>>>>>>>>>>>>>>>>
如此一來,當經文後面將這些比喻做詮釋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就可以知
道比喻和詮釋之間的對應關係:
例如:
(01)放牛人亦不別其色。
==>(01)云何比丘不知色。
.....
(10)若[聲-耳+牛]牛時不留遺餘盡取[聲-耳+牛]之
==>(10)云何比丘不留遺餘。
同時也方便後面的「前後比較」。
3. 「追根究底」:就是把比較難懂的詞彙,一一查出來,標在詞的旁
「追根究底」:
<<<<<<<<<<<<<<<<<<<<<<<<<<<<<<<<<<<<<<<
知摩刷:每個念頭都捨離「三不善覺」:欲覺、恚覺、害覺
知起煙:牧牛人起煙是為了驅蟲,比丘說法則能為人驅除貪、瞋、癡三毒。
知良田茂草處: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精進→正定
>>>>>>>>>>>>>>>>>>>>>>>>>>>>>>>>>>>>>>>
每一個詞的比喻、解釋、意義通通的標出來,充分展開來。
BTW, 獅子吼站的「一行佛學辭典」(http://cbs.ntu.edu.tw/dict/index.php)
是我用過最好用的佛學辭典,請大家多多愛用 ^_^
4. 「前後比較」:把經文前後提到的相關資料作一比較
比較後,不但可以得到深刻的印象,有時甚至還可以發現一些傳抄
上的錯誤,例如:
<<<<<<<<<<<<<<<<<<<<<<<<<<<<<<<<<<
(1)云何比丘應摩刷而不摩刷 (a)於是。比丘若眼見色便起色想
(2)云何比丘不覆護瘡 (b)於是。比丘起欲想而不捨離
>>>>>>>>>>>>>>>>>>>>>>>>>>>>>>>>>>>
在放牛品經文的第一段中的對應是 (1)-->(a), (2)-->(b)
然而經文的後面段落的對應則是 (1)-->(b), (2)-->(a)
如此一來,就可以發現傳抄上的錯誤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