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關於行陰的問題
#1
難得的長假
想請問各位學長一個關於五陰的問題,

「心中生起一個想法」,例如說:我想要去吃東西。

這是屬於想陰還是行陰的作用?

又,阿含經中關於行陰看到四個解釋,不是很懂,
如果學長寧有閒暇可以為我會通一下,先在這兒拜下感謝\_/

一、行有身行,口行,意行
二、作諸福行善識生,作不福行不善行不善識生,作無所有行無所有識生(這裡的無所有行
    是指禪定嗎?btw)
三、眼……意觸生思,是名為行。
四、想受陰:諸想;行受陰,為作相,於色…識為作。

另外,在五陰誦裡有一偈:
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
這一段偈我覺得很有意思,世尊果然是一切智者,反覆咀嚼這段,
我都覺得真是沒有再好的譬喻,但惟獨用芭蕉來譬喻行,
我就沒有其他四個:「啊!真的就像這樣」較能體會的感覺
,這個譬喻也請學長如願意不吝分享一下,謝謝。
Sun Sep 20 20:26:46 2009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關於行陰的問題
#2
Heaven
※ 引述《sivathika (難得的長假)》之銘言:
> 想請問各位學長一個關於五陰的問題,
> 「心中生起一個想法」,例如說:我想要去吃東西。
> 這是屬於想陰還是行陰的作用?

我簡單略說我的看法, 還請各位指教.

你的例子應該是 "行陰".

如果你看到電視有人在吃東西, 你腦海中出現你過去有吃過,
回想起它的味道, 並且知道這個叫做 "麵".
這類和印象有關的, 是屬於想陰.

但若想要去吃麵, 這就是行陰了.

> 又,阿含經中關於行陰看到四個解釋,不是很懂,
> 如果學長寧有閒暇可以為我會通一下,先在這兒拜下感謝\_/
> 一、行有身行,口行,意行

行就是可分成三個層面, 你想吃東西, 算是意行.
走路去吃, 就是身行. 吃完稱讚老闆煮的好, 算是口行.

> 二、作諸福行善識生,作不福行不善行不善識生,作無所有行無所有識生(這裡的無所有行
>     是指禪定嗎?btw)

這我不清楚, 我猜想 "無有所" 是指 "非福非不福" 的 "中性"行為 (無記行).

> 三、眼……意觸生思,是名為行。

在 "行" 的諸 "心所" 當中,  "思心所" 是 "行" 的重要代表.
它和 "造業" 有關.

所以會以 "思" 來表示 "行".

> 四、想受陰:諸想;行受陰,為作相,於色…識為作。

想受陰, 不是想要如何如何的意思.
而是腦海中的影象, 想像....等.

"想要如何" 是行陰, 也就是 "為作相" , 欲有某種作為, 想要造作某種事,
這是行陰.

> 另外,在五陰誦裡有一偈:
> 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
> 這一段偈我覺得很有意思,世尊果然是一切智者,反覆咀嚼這段,
> 我都覺得真是沒有再好的譬喻,但惟獨用芭蕉來譬喻行,
> 我就沒有其他四個:「啊!真的就像這樣」較能體會的感覺
> ,這個譬喻也請學長如願意不吝分享一下,謝謝。

先引一段經文:

《雜阿含經》卷9:「譬如士夫持斧入山,見芭蕉樹,謂堪材用,斷根、截斫葉葉、
剝皮,求其堅實,剝至於盡,都無堅處。如是多聞聖弟子正觀眼識。耳、鼻、舌、
身、意識,當正觀時,都無可取,無可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CBETA, T02, no. 99, p. 59, c19-25)

所以那些比喻, 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都是在形容五陰虛幻, 不實, 易變...

芭蕉就是在形容看似實實在在的東西, 其實找不到一個堅實的中心.
我們的許多作為, 也是如此, 看似有個主角在動作, 其實仔細去分析時,
才知道一切都是無常, 苦, 空, 無我, 沒有一個不變的主角在其中.
(不過造作善惡業, 依然會有善惡報, 只是依然沒有受報的主角)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Wed Sep 23 15:31:57 2009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關於行陰的問題
#3
難得的長假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 引述《sivathika (難得的長假)》之銘言:
> > 想請問各位學長一個關於五陰的問題,
> > 「心中生起一個想法」,例如說:我想要去吃東西。
> > 這是屬於想陰還是行陰的作用?
> 我簡單略說我的看法, 還請各位指教.
> 你的例子應該是 "行陰".
> 如果你看到電視有人在吃東西, 你腦海中出現你過去有吃過,
> 回想起它的味道, 並且知道這個叫做 "麵".
> 這類和印象有關的, 是屬於想陰.
> 但若想要去吃麵, 這就是行陰了.

  謝謝學長分享!


想問一下: 行陰和十二因緣中的行是完全一樣的東西嗎?


之前有位美籍菩提法師講十二因緣的行,
他認為可白話解釋為: 意志行,
我的理解是:思想的行為、意志的行動。
這樣對嗎?

那麼又該如何理解緣行而有識呢?
因為身口意的行為,讓我們能夠識別六境嗎?
那當我們遇到原本不知道的事物呢?
我想舉個例子,說明我的問題,
這邊應該沒有人喜歡吃蝸牛的吧!?
假設今天我和一位法國老饕共桌,
上了一盤綠綠黏黏的肉塊,
他看了很高興,說人間美味終於來了!
但我問清楚是蝸牛後,
卻馬上會噁心湧上,想要吐出剛才吃下的飯菜,
因為雖然沒吃過,我卻「認為」這個東西很噁心。

假設我嘗試之後,發覺它的肉質真是滑嫩,果然是好!
那我下次看到這道菜時(眼識色),
就會知道這是一項好吃的食物。

請問識陰有讓我們辨別好壞差異的功用嗎?
還是這時候已經是到受陰的作用了。
Sun Sep 27 15:26:23 2009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關於行陰的問題
#4
Heaven
※ 引述《sivathika (難得的長假)》之銘言:
> 想問一下: 行陰和十二因緣中的行是完全一樣的東西嗎?

十二因緣的行應該是屬於「行陰」, 但我想不能說完全一樣.
在十二因緣中, 名色, 六入, 愛, 取, 等等, 也都是有行陰,
只是討論的方式不同.

> 之前有位美籍菩提法師講十二因緣的行,
> 他認為可白話解釋為: 意志行,
> 我的理解是:思想的行為、意志的行動。
> 這樣對嗎?

行陰本身就是意志.

不過十二因緣的行, 我的理解傾向佛陀在解釋結生時的現象,
比較不同於一般六根六塵作用時的行陰.

> 那麼又該如何理解緣行而有識呢?
> 因為身口意的行為,讓我們能夠識別六境嗎?

如前所言, 因為尚有渴愛業習等作用力--行,
所以當生命結束時, 該力量產生新的識(結生識),
而有了新的生命.

> 那當我們遇到原本不知道的事物呢?
> 我想舉個例子,說明我的問題,
> 這邊應該沒有人喜歡吃蝸牛的吧!?
> 假設今天我和一位法國老饕共桌,
> 上了一盤綠綠黏黏的肉塊,
> 他看了很高興,說人間美味終於來了!
> 但我問清楚是蝸牛後,
> 卻馬上會噁心湧上,想要吐出剛才吃下的飯菜,
> 因為雖然沒吃過,我卻「認為」這個東西很噁心。

我們試著分析看看.

你知道這是蝸牛, 這算是想陰, 那是來自你過去已經有了對蝸牛的印象.
覺得噁心, 應該是你把活蝸牛的印象, 想像吃入口中, 所造成的聯想,
而這聯想應該是源自其他類似黏黏東西的想像.

> 假設我嘗試之後,發覺它的肉質真是滑嫩,果然是好!
> 那我下次看到這道菜時(眼識色),
> 就會知道這是一項好吃的食物。

在眼識色時, 產生眼識, 眼識只是讓你知道 "看到" 了東西.
當你知道這是蝸牛, 這是想陰, 是來自過去對蝸牛的印象.
而你知道這是好吃的食物, 那也是想陰, 也是過去嘗到此美食的印象.

> 請問識陰有讓我們辨別好壞差異的功用嗎?
> 還是這時候已經是到受陰的作用了。

識陰並沒有辦別好壞差異的功能, 識陰就是最基本的 "認識",
也就是看到東西或聽到聲音的剎那作用.

而識陰的當下, 同時也伴著受陰, 不外乎苦受, 樂受, 不苦不樂受這三種.
所謂好、壞等差異,應該是想陰後續生起的分別作用。

供參考.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Tue Sep 29 22:53:54 2009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