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補充及心得分享] 《雜阿含》卷48,1267-1268經
#1
烏龜健走^^
先感謝melon的整理與導讀,以及讀經班同學們的分享!

[補充]

根據漢語大詞典,

1267經【駛流】

1.急流,湍急的水流。
 《百喻經•口誦乘船法而不解用喻》:“至洄洑駛流之中,唱言當如是捉如是正,
   船盤巡旋轉,不能前進。” 
   南朝  梁  庾肩吾 《舟中寒望》詩:“日暮敞鳧舟,曾冰合駛流。”

2.疾速漂流。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事感》:“如河水色渾,駛流大木與纖芥,頃而千里矣。”

註:第一個解釋所提供的第一個例句可用以區別「洄洑」(也就是之前《雜阿含》卷
47,1248經的「洄澓」)與「駛流」:前者應該是漩渦,後者是急流;也就是前者出
現在後者之中(急流中,有無數個漩渦;範圍大小的差異),或碰到其中一者(碰到
漩渦,可能不見得是急流才會有)。


[個人讀經心得]
1268經:「決定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
   感謝諸位同學提供了多個版本的解釋,個人也分享自己的,提供同學參考。
   個人贊成巫同學說的,「解脫」,在阿羅漢、獨覺,以及佛陀,應該是一樣的,
   只是展現出來的形式(或者應該說依願力)而有所不同。也就是,就個人來說,
   這三種身份都是已達到解脫的境界,只是表現出來的方式,(1)依願力,所影響
   的眾生範圍的差異,或(2)從一般其他(未解脫)眾生來看,這三者是有差別。
   
   其次,也提出一個問題供同學們思考:未達阿羅漢境界,可以算已經解脫嗎?
   就所讀得來的經典,初果應該還稱不上解脫(只是不墮三惡趣)...也許,
   同學們可以幫忙找找經典中,世尊是否用過「解脫」一詞來描述過初果?
   接著想到的問題是:「七往人天」後就解脫了嗎?有否可能只是不會投生到
   娑婆世界,而去了其他佛土啊?想到在<<大般若經>>看過其他佛土的許多修行
   者(有各種身份)...

   至於「決定解脫」,我個人把「決定」當動詞,也就是「決定【要】解脫」,
   而非把「決定解脫」當成一名詞。自己想到的是《雜阿含》卷43,1177經的譬喻:

   a. 決心/定解脫
   譬如灰河。南岸極熱。多諸利刺。在於闇處。眾多罪人在於河中隨流[18]漂沒。
   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聰明黠慧。樂樂厭苦。樂生厭死。作如是念。我今何緣
   在此灰河。南岸極熱。又多利刺。在闇冥處隨流漂沒。我當以手足方便。逆流而上。

   而開始「精勤修學」,接著就會「漸見小明」...一路到成為「自恣坐臥者。謂如來.
   應.等正覺」(也就是所謂的「極廣解脫」)。

   這兩經如果對照讀,自己感覺還蠻清楚的,唯一可以很明確標示出差異的是「決心」
   解脫這「起始點」(逆流),其餘學地階段(逆流的過程 或 渡岸的過程)到解脫
  (度彼岸),應該就是類似這比喻。

   第三個理由是因為雖「證阿羅漢」後的境界是無記,不過,阿羅漢可能以某種機制,
   再邁向佛果,也就是迴心阿羅漢(是這個名稱嗎?在站上看過,有點忘記了...)。
   加上,這一經天子問的「比丘」似乎不是稱呼世尊(可對比1267經,還有之前天子對
   世尊的稱呼)與之前有些經,天子來問世尊的問題類似,問的是「一般如法修行者」
  (比丘為四眾弟子的代表)的程度或境界,世尊以自己為典範回答,是否也暗示了(1)
  「如法修行者」應該走的方向,或(2)如法修行者必走的道路?(這是依上面解脫而
   衍生出來的想法)

   個人心得,僅供參考。也歡迎各位學長、同學不吝指教。
   再次感謝!
2009年 5月14日 20:48:38 星期四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補充及心得分享] 《雜阿含》卷48,1267-1268經
#2
烏龜健走^^
原po提的看法,僅供參考,因為那天po完後,又想到某些環節,覺得自己的理解又很不足...
想想,還是把那想法提出,也許學長、同學們可以提供意見或看法。

先回到經文1268經
==============================================================

彼天子白佛言:「比丘知一切眾生所著、所集,決定解脫&#9312;、廣解脫&#9313;、極廣解脫&#9314;耶?」

佛告天子:「我悉知一切眾生所著、所集,決定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天子白佛:「比
丘云何知一切眾生所著、所集,決定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

佛告天子:「愛喜滅盡,我心解脫;心解脫已,故知一切眾生所著、所集,決定解脫、廣解
脫、極廣解脫。」 

==============================================================

自己認為自己理解不足的是:

為什麼世尊是說「悉知一切眾生所著、所集」,然後(才?)「決定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

最早,自己想到的是四種入流分:「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可是,回頭一想,覺得不太對,因為「世尊是自己悟道」的(並不像我們現在可以
親近善男子、聽正法...)。

如果這樣,那麼世尊是「悟了道後」才「決定(要)解脫、廣解脫...」(如果是把
決定當動詞)?又如果是這樣,那麼,「悟道」不等於「解脫」?那麼,這「解脫」
指的又是? 如果是把「決定解脫」當成名詞,那麼似乎是說的通。不過,這似乎又
回到原po提的問題,初果可以算是解脫嗎?

不管如何,這突來的一想後,可以很確定的是:根據世尊在這經的說法,先了解
「苦、集」是相當重要的(這是就我們目前有限的能力來說)。

一點想法,歡迎學長、同學們不吝指教。
感謝。
2009年 5月17日 2:37:17 星期日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補充及心得分享] 《雜阿含》卷48,1267-1268經
#3
烏龜健走^^
> 先回到經文1268經
> ==============================================================
> 彼天子白佛言:「比丘知一切眾生所著、所集,決定解脫&#9312;、廣解脫&#9313;、極廣解脫&#9314;耶?」
> 佛告天子:「我悉知一切眾生所著、所集,決定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天子白佛:「比
> 丘云何知一切眾生所著、所集,決定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
> 佛告天子:「愛喜滅盡,我心解脫;心解脫已,故知一切眾生所著、所集,決定解脫、廣解
> 脫、極廣解脫。」 
> ==============================================================

又閃過 2 個可能...

1.「我悉知一切眾生所著、所集,決定【了】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
 
 決定還是動詞,也就是,逗號的前面構成了解脫的條件。
 這應該就與四聖諦「苦、集、滅、道」相應。

2. 世尊以自己為例所展示的修習過程,可能也是所有如法修行者的道路。
 
 這是昨天回應牧牛十一法後突然冒出的想法。昨天回應時提到,個人覺得
 世尊的教法都是同時兼顧「自」與「他」,只是隨著說法對象的差異,而
 有不同的強調重點或角度。

 舉例來說,以「布施」為例,世尊鼓勵個人布施,就會強調布施的功德。
 其中,個人可能因為聽到或知道布施的功德,而升起布施的心。也有個人
 可能因為單純護持修行者而供養,也有個人可能見到他人苦痛,而升起布
 施心等(這些可能是我們個人,隨著情境差異,而在布施時可能產生的心態)。

 不管是哪一種,總的來說,個人因布施而獲得功德(隨心態,果報又有差異),
 更重要的是,『他人因此受益』,不管這他人是貧苦、缺乏眾生、心苦眾生,
 或如法修行者等,他們都得到了協助,可以好好過生活或道業有成。

 換句話說,可能因為我們的「我執重」,世尊就從「個人利益」的角度出發;
 因為自己可能獲得利益,所以我們就願意去做(這也意味著,我們可能相當
 自我中心)。

 不過,就因為有對他人的善心行,世尊同時又教導我們,在這過程中,不能
 執著功德、施者、受者;也就是,在對他人的善心行中,如果依行世尊的教法,
 這也是在實踐並成就我們自己的道業。簡單說,我們所起的善心行,不但我們
 自己可能因此獲得福報(物質方面?),很重要的是,他人當下可能也獲得了
 他最需要的協助,更重要的,我們也因為他人,而得以修習並成就道業。

 持戒也是同理。守護自己的根門,某種程度上或面向來看,也是守護他人。

 因此,若以「自」、「他」其實是一體兩面的角度,再回頭看這句說法,整句
 可能是從考慮「自己」轉換到「他人」(這還是放在「廣解脫」是「成佛」的
 解釋脈絡下看);當然,雖有這樣的轉換,然真正解脫的行者,早已跳脫這樣
 的思考。
 
 以上,也僅供參考,歡迎指教。
2009年 5月18日 3:55:36 星期一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