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edicine ◎ 醫療保健 板主: dave5 |
閱讀文章: 第 3458/427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發信人: bluemilk.bbs@redbbs.cc.ntut.edu.tw (程式令人厭倦), 看板: medicine 標 題: 穴位注射療法簡介 發信站: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B (Wed Dec 27 22:18:50 2006) 轉信站: Lion!news.nsysu!news.ccu!ctu-gate!news.nctu!news.ntu!news.ntut!redbbs Origin: redbbs.cc.ntut.edu.tw 穴位注射療法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以激發經絡、穴位的治療作用,結合近代醫 藥學中的藥理作用和注射方法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療法。使用時,將注射針刺入穴位後 ,作提插手法,使其得氣,抽吸無回血後再將藥液緩緩注入穴位,從而起到穴位、針 刺、藥物結合的加乘作用。一方面針刺和藥物作用直接刺激了經絡上的穴位,產生一 定療效;另一方面,穴位注射後,藥物在穴位處存留的時間較長,故可增強與延長穴 位的治療效能,並使之沿經絡循行以疏通經氣,直達相應的病理組織器官,充分發揮 穴位和藥物的共同治療作用;再者,藥物對穴位的作用亦可通過神經系統和神經體液 系統作用於機體,激發人體的抗病能力,產生出更大的療效。 所以穴位注射療法不僅為針刺治病提供了多種有效的特異性穴位刺激物,而且也為藥 物提供了相對特異性的給藥途徑(經絡穴位),能減少用藥量,提高療效,是一種很有 前途的治療方法。 穴位注射療法用極小劑量的藥物,即可取得和大劑量肌肉注射同樣的效果,所以不僅 能提高療效,而且可以減少用藥量。由於用藥量的減少,相應的某些藥物的毒副作用 也減低。 一般患者穴位注射後,即可隨意活動,較之針刺留針法縮短了治療時間。注入的液體 用量多時刺激範圍大,且吸收需要一定時間,可於穴位維持較長時間的刺激,延長治 療時效。 操作方法 選穴處方 一般可根據針灸治療時的處方原則辨證取穴,局部取穴則選用壓痛點、皮下結節、條 索狀物等陽性反應點進行治療。選穴宜精練,以1-2個穴為妥,最多不超過4個穴,並 宜選取肌肉比較豐富的部位進行穴位注射。 操作程序 根據所選穴位的部位不同及用藥劑量的差異,選擇合適的注射器及針頭。局部常規消 毒後刺入穴位,慢慢推進或上下提插,待針下有“得氣”感後,回抽一下,若回抽無 血,即可將藥推入。 藥物劑量 根據穴位所在部位與病變組織的不同要求,決定針刺角度和注射的深淺。如頭面及四 肢遠端等皮肉淺薄處的穴位多淺刺,而腰部和四肢肌肉豐厚部位的穴位可深刺。三叉 神經痛於面部有觸痛點,可在皮內注射一“皮丘”;腰肌勞損的部位多較深,故宜適 當深刺注射。 穴位注射的用藥劑量差異較大,決定於注射部位及藥物的性質及濃度。一般耳穴每注 射0.1ml,面部每穴注射0.3~0.5ml,四肢部每穴注射1~2ml,胸背每穴注射0.5~1ml, 腰部部每穴注射2~15ml。刺激性較小的藥物,如葡萄糖水、生理食鹽水等用量較大, 每次可注射10~20ml,而刺激性較大的藥物(如乙醇)和特異性藥物(如抗生素、激素、 Atropine、Xylocaine等)一般用量較小,即所謂小劑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為常規 量的1/10~1/3。中藥注射液的穴位注射通常劑量為1~2ml。 穴位注射療法數十年來被臨床廣泛使用,所用藥物亦多變化,把中西藥物中適用肌肉 注射的大部分注射液,也擴充進去,如當歸、丹參、黃耆、紅花、板藍根、魚腥草、 VitB1、B6、B12、葡萄糖水、生理食鹽水,注射用水,特異性藥物(如抗生素、激素、 Atropine、Xylocaine等)等,注射的部位及臨床治療的病症也日益增多,使用的範圍 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等臨床各科;但臨床上仍以骨傷科、神經科應用較廣,如 頑固性疼痛(排除癌痛)、三叉神經痛、顏面神經麻痺等。 從數十年來臨床應用資料來看,穴位注射療法按注射內容可分為以下幾種: ◎ 穴位注藥:有中藥、西藥以及中西藥物混合製成的針劑。 ◎ 穴位注水:如生理食鹽水、注射用水及低濃度的葡萄糖溶液等。 ◎ 穴位注液:即穴位注射組織液。 ◎ 穴位注氣:亦稱穴位充氣療法,常用氧氣、空氣等。 ◎ 穴位注血:即抽取患者血液注射於穴位上。 ◎ 穴位注油:用某種植物油,如花生油、生薑油等。 穴位療法注射應用舉例 •研究指出,只要把草藥內的維生素K注射在三陰交,就可以取得七個月的止痛效果,對 原發性痛經的有效止痛率高達99%。 •治療肌肉、關節疼痛及神經痛:採用當歸液穴位注射,治療腰肌勞損、肌肉風濕、四 肢關節捩傷、關節炎、及各種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脅間神經痛、枕神經痛等),有較 好的效果。據1000例各種原因引起的肌肉、關節、神經、血管組織病症的治療結果, 有效率達89.1%,其中治療者381例,好轉510例。 •治療慢性氣管炎:以5%當歸液注入膻中、肺俞、定喘、孔最等穴。每次每穴注入0.5~1 毫升。針刺入(深約1.5厘米左右)後,用搖動針管及輕度提插的手法,使針下產生酸脹 感覺,然後緩緩注入藥劑。治療50歲以上的患者93例,結果痊癒5例,顯著好轉26例, 好轉52例,無效100例,總有效率為89.3%。 •肩周炎、在肱二頭肌長頭和短頭間前區壓痛點、三角肌區壓痛點、肩胛岡肌區壓痛點 ,每點注射1%普魯卡因2毫升、強的松龍1毫升和當歸注射液2毫升的混合液,每隔4日 注射1次。 •肱骨外上髁炎(俗稱網球肘)在壓痛點內注射1%普魯卡因0.5毫升,強的松龍0.2毫升, 和當歸注射液0.5毫升的混合液,要注射到肌肉的附著點上,併採用多點注入法。 註:在台灣由於供中醫使用的注射藥物取得不易且法令不許可,臨床上具中西醫師執照 者或有些許應用空間,一般藥局可取得VitB1、B12、B-Complex、葡萄糖水、生理 食鹽水、注射用水、類固醇等,應用於頑固性疼痛(排除癌痛)、三叉神經痛、顏面 神經麻痺等。 岡山秀傳醫院中醫部主任/周坤璋 秀傳季刊•2006第21卷第4期 資料來源:國際厚生健康園區 -- ※來源 : 台北科大計中紅樓資訊站 redbbs.cc.ntut.edu.tw ※FROM : 125.229.162.154 |
閱讀文章: 第 3458/427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