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 連線佛教版 板主: fox |
閱讀文章: 第 219/491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DavidChiou (邱大剛) 看板: Buddhism 標題: 《戒律學綱要》五、五戒及其內容 時間: Thu Apr 10 00:38:32 2003 《戒律學綱要》 ◎ 第三篇 人間天上的護照(五戒十善) ============================================================================ ┌───────────┐ │第一章 五戒及其內容│ └───────────┘ □ 第一節 什麼是五戒 凡是一個有組織有理想的團體,有其組成的人員,也必有其組織的規章;組織的健 全與否,但看其規章的內容而定。此一組織是否有其卓越的成績表現,也由其規章中所 含的理想而定。一切的社會組織,都是依其各各的理想,而制定規章,再由規章產生力 量。不過規章的能否產生力量,尚視其組成人員的能否一致對其規章的擁護與遵守。 學校有校規,政黨有黨章。學生有自治公約,訓練機構有學員守則,政黨有其黨員 守則,軍人除了軍法軍紀外,尚有軍人守則,童子軍也有童子軍的信條。再推至國際間 的各種公約規章乃至聯合國的憲章,都屬同一性質的分門別類。其目的不外說明組成分 子的權利義務與共同理想的追求。 但是世界上的任何公約,任何規章,不會永久存在,也不會永久不變的,唯有宗教 徒的戒律是例外的。戒律的性質,雖然也跟一切社會組織的規章公約或守則相似,不過 ,一個宗教的能否相傳不衰,而且愈傳愈廣,也要看戒律的內容而定了。有史以來的人 類世界,不知已有過多少宗教,而到目前為止,世所公認的宗教卻寥寥可數。因為戒律 的功用,不唯防止信徒的腐化,更要能夠增進人類大眾乃至一切眾生的幸福,否則的話 ,便會受到自然的淘汰! 雖然,除了佛教之外,沒有一個其他的宗教能夠適用戒律的含義而如佛教的內容者 ,我們卻又不能否認他們之有部分戒律的作用。 本來,戒律兩字是中國字,戒律兩字的意義,也是各有所指,戒是有所不為,律是 有所當為;戒是不能如此,律是應當如此;戒是個人的持守,律是團體的活動。所以在 梵文中,戒叫做尸羅(Sila),律叫做毗奈耶(Vinaya),不過,有時也可將戒律二義 通用的,故也不必硬把戒律二字的定義分割開來。 現在我們所要講的是戒字。 戒字的含義,說文解字說是「警也」,是警覺的意思,不能做的做不得的事,就不 要去做,就是戒,故也是一種道德標準的限制。比如通常說的戒賭、戒煙、戒酒等等, 便是一種約束的行為。 我們既己知道戒不是佛教專有的東西,其他的宗教,同樣各有各的戒規或誡命。不 過佛教的戒與其他宗教的戒是不盡相同的。 但是,我們應當明白一個原則,凡為有益於人類的任何高級宗教,它就不能違反人 類的道德基準。因此所制的戒律,也不會相差太遠,雖然佛教的戒律,由於層層的發揮 ,而超出一切宗教之上。 我們的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礎,但是五戒的戒目,並沒有什麼稀奇突出之處。在 印度的古代,各宗教都有五戒,而且都是大體相同。即便基督教十誡的後五誡,也是如 此,現在分別列舉如下: 一、佛教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 二、摩那法典的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非梵行(不婬)、不貪瞋。 三、包達夜那法典的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忍耐、不貪。 四、錢多佉耶奧義書的五戒;苦行、慈善、正行、、不殺生、實語。 五、耆那教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婬、離欲。 六、瑜伽派的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邪婬、不貪。 七、基督教的後五誡:勿殺、勿盜、勿婬、勿妄證、勿貪他人之所有。 由上面的比較可以知道,佛教五戒的特色是不飲酒,其他各宗教沒有戒酒的。因為 佛教是重於智慧的,飲酒能使人昏迷沉醉(酒的害處,後面詳說),所以不許飲酒。至 於其他各宗教所標的貪欲貪瞋,那不是行為,而是心理現象,佛教的五戒之中,實已包 攝無餘(詳於後面五戒攝十善)。 還有一點,中國古來,多有人主張儒釋道三教同源之說,最早是見於後漢的《牟子 理惑論》中,故將佛教的五戒,配於儒教的五常——仁、義、禮、智、信。 但是五戒與五常的配法,向來各有不同: 一、天台《仁王經疏》中是這樣的:不殺生配仁、不偷盜配智、不邪婬配義、不飲 酒配禮、不妄語配信。(大正三三.二六○下至二六一上 ) 二、《止觀》卷六的配法又是兩樣的:不殺生配仁、不偷盜配義、不邪婬配禮、不 飲酒配智、不妄語配信。(大正四六.七七中 ) 三、通常的配法是如此:不殺生配仁、不偷盜配義、不邪婬配禮、不妄語配信、不 飲酒配智。 但此以佛教五戒配合儒教五常的方法,只能說明人間的道德標準,有一相近相接的 趨勢,欲不能說是絕對貼切的。別的不說,光以不飲酒一戒而言,雖然含有禮與智的精 神,但是儒教的禮與智,絕不等於佛教的不飲酒戒,因為實際上儒教並不戒酒。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分辨戒的優劣高下了。以佛法看,戒有世戒與第一義戒——佛 戒的不同。除了佛制的戒,一切都是世戒。佛戒之不同於世戒,乃在出發點與目的之不 一。其他各宗教,守戒是為了遵循上帝或神的意志,比如基督徒奉行十誡,因其是上帝 宣示的約命,如不遵守,便是違背了上帝,而致會觸怒上帝。佛教則不然,佛戒雖由佛 制,但其遵守在於各人,佛陀制戒也是根據眾生的意志而來,佛陀絕不勉強任何人,守 戒不是為佛而守,而是為了各人的自由意志而守。正像吃飯是個人自己的事,吃了自己 飽,不吃自己餓,與他人毫無關係。不過佛陀以其大智大悲的胸懷,他雖不能代眾生吃 飯,他卻會勸導愚癡挨餓的眾生去吃飯——守戒。這是佛戒與世戒的第一點不同。 一般的世戒,多半是偏於一面的。比如基督徒守誡(誡是教訓式的戒),是為求得 上帝的寵愛而期於末日之後,進入上帝的天國。他們守誡的目的,不為造成人間的幸福 與和樂,而是為達升天的意欲,所以是偏於形上的或所謂出世的(以佛法說,他們即使 生天,也未真的出世),所以往往也會為了天國的理由而否定人間的和樂;比如宗教的 戰爭,即由此而來;另有像儒教(實在是儒家而非儒教,因為儒家根本不成為宗教)對 於倫理綱常的遵守,是為造成人間的幸福與和樂,但卻不作形上或出世的嚮往,所以偏 於現實的了。唯有佛教徒的遵守佛戒,既為造福人間,也為追求出世的境界,所以佛教 史上只有忍辱與犧牲的記載,不會找到戰爭或血腥的事實,這是佛戒與世戒的第二點不 同。 一般的世戒,只有形式的遵守,並無戒體的納受,所以也沒有戒罪與性罪的分別, 比如基督教的十誡,並不是單為基督徒而有的,那是(基督教以為)上帝給人類的制約 ,不論信與不信,都在其制約的範圍之內,信了的人固然要守,未信的人,也不能不守 ,要是不守,其罪過是同等的。佛戒則不然,佛戒是由佛制,佛弟子的受戒,須是師師 相受,講求戒體的傳承與納受,唯有受了戒的人,才能將戒傳受給他人,此一戒體,是 直接傳自佛陀,受戒而納受戒體,便是納受佛的法身於自己的心性之中,以佛的法身接 通人人本具的法身,以期引導各人自性是佛的發明或證悟。受了佛戒而再破戒,等於破 了佛的法身,所以罪過很大,沒有受戒,雖然作惡,不為破戒,作惡的本身雖然即是罪 過,其罪過的程度,卻沒有受戒破戒之大而且重,此乃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作惡的 性質(本來是罪),加上破戒的戒罪。在佛法而言,破戒是破了佛(三世諸佛與自性是 佛)的法身,所以戒罪的程度,遠比性罪為大。這是佛戒與世戒的第三點不同。 一般的世戒,只是教人戒除應戒的行為,並不能形成一套理論的體系,佛戒被列為 佛教的三藏之一,與經藏鼎足而立,並以專門談戒的律藏為佛法住世的樞紐,所以有其 整套的體系。比如將戒的構成,分為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的四大科目,如缺其一, 便不能稱為持戒。戒法是佛所制定的法規;戒體是一線相承,師師相受的無表色法,所 熏的功德;戒行是由持戒所表的行為;戒相是持戒行為的差別現象。如果不能具備這四 個條件(通常稱為四科),雖然不殺不盜乃至不飲酒,也只算是守的世戒而非佛戒,守 持世戒的功德是有限的。這是佛戒與世戒的第四點不同。 在此,也可順便說明,信佛何必要受戒? 已在三歸文中,說明了三歸的重要性,信佛之有歸依三寶,等如學生入學的註冊報 名,但是,註冊報名,並不等於上課求學;歸依三寶之後的納受佛戒,才是成佛之道的 開始邁步。歸依三寶,只是學佛成佛的準備工作而已。又因為學佛的過程是遙遠的,發 心學佛的程度也有高下的,所以我人信佛而受佛戒者,也有好多層次,不過佛戒的層次 雖多,均以五戒為基礎,五戒雖是佛戒的最下層次,但如起樓而不先打基腳,起樓的企 圖,終究是夢想。所以有說:「五戒法是三世諸佛之父,依五戒而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諸 佛。」 □ 第二節 五戒的內容 佛陀制戒的目的,是希望弟子們如法持戒,如法持戒的作用是為增長功德,但此功 德之來,切由悲心的陶養而起。看五戒的表面,是消極的不作惡,而無積極為善的作用 ;事實不然,如能稍加體察,便可明白,守持五戒,實也含有無限悲心。此謂悲心,可 以解作同情心的擴大,這是推己及人而及於一切眾生的同情心。因為不忍自己被人殺害 ,所以知道他人乃至一切眾生,都有不忍被殺被害之心,故有不殺生戒;因為不忍自己 的資生財物遭人偷盜而去,所以知道他人乃至一切眾生,都有不忍被偷盜之心,故有不 偷盜戒。以下的三戒,亦可準知。因此,我們可以說,持戒的功德,固然由於信仰而來 ,也由於悲心的陶養而來,佛的功德最大無極,佛的悲心也是最大無極,那就是同體大 悲了。 所以在佛典中,每稱五戒為五大施,持五戒而能持到徹底,絕不僅止於止惡當能做 到行善。不殺生而要護生與救生,不偷盜而要行布施。其餘三戒,亦可準知。不過五大 施的本意,是在施於一切眾生的無畏懼心,由於我持殺戒,不必怕我傷害;由於我持盜 戒,不必怕我偷盜;由於我持邪婬戒,不必怕我婬污其親屬;由於我持妄語戒,不必怕 我欺騙;由於我持飲酒戒,不必怕我以飲酒而瘋狂。故稱五戒為五大施。 在目前的人類世界,可以說人人都是生活於恐懼之中的,除了時時擔心著第三次世 界大戰的爆發,我們在報紙上,也可天天看到人間悲劇的報導,那無非是為了金錢女人 與酒的作祟,而演出了層出不窮的罪惡;那些罪惡的類別,又皆不出殺盜婬妄的範圍。 因此,人類安全,雖有法律的保障,法律只能制裁於事後,卻不能防患於未然。要殺人 的、要偷盜的、要姦婬的、要欺騙的、仍然我行我素。生活於現世界中的人,誰也沒有 把握絕對不受殺盜婬妄等災禍的威脅。正因如此,我們要提倡五戒的受持了。如果多一 人受持五戒,便為人類社會減少一分製造災禍的威脅,人人受持五戒,我們的世界便是 人間的淨土了。最要緊的,佛教的五戒,能夠擴大同情心而至一切眾生,受持了五戒, 可施人類以無畏,也施一切眾生以無畏,這是其他世戒所不及的。比如基督教的不殺, 只是不殺人,而不戒殺人以外的動物,中國儒家主張推仁及物,但卻並不戒殺其他的生 物。受持佛戒的功德之大,也即在此,因為持一殺戒,便於一切眾生分上得到不殺的功 德。如果人皆受持五戒,不唯人類可以和樂相處,一切眾生也可解除人為的災禍了。 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礎,進入佛們之後的在家弟子,便應受持。所以通常稱之為在 家戒。 五戒雖僅五條,但其細則,非常繁複,如想求得五戒清淨,即應加以研究。現在略 述如下: 五戒的毀犯,皆有輕重之別,重罪不通懺悔。所以稱為不可悔,輕罪可通悔又分兩 類,稱為中可悔與下可悔。根據大乘菩薩戒,雖犯重罪,如能作取相懺,在佛前禮懺, 得見好相,見光見華,見佛菩薩前來摩頂,罪即悔除。但是,懺悔除罪,只是除的犯戒 罪,而不是性罪,比如犯戒殺人,戒罪應墮三塗,如能取相滅罪,即可不墮三塗;然而 欠人一命仍須要償,因緣成熟,必定還報,如果不入無餘涅槃,即使證到阿羅漢果,仍 得還他一命,乃至殺一蟲蟻,性罪永遠不滅!盜戒也是一樣,不過盜戒的戒罪雖與殺戒 一樣,盜戒的性罪,只要償清所盜之值,便可了結。 在五戒之中,殺、盜、邪婬、妄語的四戒,均有可悔與不可悔罪;飲酒一戒,雖犯 均為可悔。五戒的前四戒,皆有戒罪與性罪,飲酒一戒,只有戒罪而無性罪。所以稱前 四戒為性戒,飲酒戒為遮戒。性戒在佛法與世法中皆所不許者,佛不制戒,犯了殺、盜 、邪婬、妄語(欺騙)行為的本性,就是罪惡;遮戒是佛陀制來為弟子們遮止防犯性戒 於未然的,所以唯有受了佛教五戒的人不得犯,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懷疑:不受佛戒, 做了壞事,只有一重性罪,受了佛戒,反而增加一更重大的戒罪,那又何必受戒?其實 ,受戒是為戒除惡業,難道說受戒之後,還準備造惡嗎?即使真要造惡,也可隨時捨戒 ,萬一未及捨戒便造了惡業,雖將下墮三塗,但也畢竟可以成佛,如果永不受戒,也將 永無成佛的可能,下了種子,因緣成熟,必有收獲。現將五戒的持犯,於以下各節分別 敘明。 -- 本電子文件僅授權於電腦網路上流通,而不論是一般書面或其他 任何的轉出版部份引用或摘錄等行為,皆不被允許。至於在電腦 網路上的流通,亦必須遵守不擅改原文以及非營利用途的原則。 關於本著作權聲明若有語意不明確、或者其他未竟事宜,請聯絡 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 65 巷 89 號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或 E-mail: idpt315@tpts1.seed.net.tw -- 悠哉賢故友, 抱道樂林泉, 坐到無疑地, 參窮有象天. 胸中消塊壘, 筆底走雲煙, 更笑忘機鳥, 常窺定後禪. ∼訪古月師•娥嵋道人 ☆歡迎光臨: -- 卍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 佛教X檔案 - 世界搜奇, 閒談夢、奇譚、外星、新知 BudaXfile |
閱讀文章: 第 219/491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