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Magazine ◎ 期刊文章隨緣張貼區 板主: grace |
閱讀文章: 第 67/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sunrain (求法心切) 看板: BudaMagazine 標題: [轉載]純正密典研究 時間: Tue Dec 10 00:23:59 2002 [轉載]純正密典研究 內容提要:學術界一般把密教分為"雜部密教"和"純正密教"。前者為尚無完整教理體系 的密教,後者為具有獨立思想體系的密教,其標誌是《大日經》和《金剛頂經》兩大密 典的出現。純正密教時期,除了這兩大密典系統的經典外,還有一些其他部類的經典。 本文擬比較全面地介紹有關純正密典,以勾出密教經典的發展形態和歷史。 作者陳士強,1949年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副編審。 印度貴霜王朝時代(西元前1世紀中葉至西元3世紀末),因佛教的勃興而一度沈寂的婆羅 門教,在與民間信仰的神祇、儀式相結合的過程中,獲得了活力,逐漸實現了從舊婆羅 門教向新婆羅門教(又稱"印度教")的轉變。在接踵而來的笈多王朝時代(4世紀初至6世 紀初),以梵天(創造之神)、毗濕奴天(又稱"韋紐天"、"那羅延天",為維持之神)、濕 婆天(又稱"大自在天",為破壞之神,但又兼具救護治療的性格)為三大主神的印度教, 又分化為以毗濕奴天為至上神的毗濕奴派和以濕婆天為至上神的濕婆派。前者流行於南 印度,後者流行於北印度,以此為契機,婆羅門教出現了全面復興的景象。 與此同時,大乘佛教中的中觀派和瑜伽行派,則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對各自奉習的教義 作封閉式的研究上。特別是瑜伽行派,在本來已經繁瑣的佛教名相事數之外,又提出了 一大堆新的深奧艱澀的唯識學名詞,並加以種種的組合和研究,使本來面向社會,旨在 為社會各階層,特別是下層民眾提供精神依託場所的佛教,變成了只有少數專家才能弄 懂的冷僻的學問。而且瑜伽行派提倡漸修成佛,認為一個人僅在今世修六度萬行仍不夠 ,還需累世修行,持之以琚A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又稱"三無數三劫",指無法用數位表 述的極為長遠的時間),宇宙成、住、壞、空往復迴圈無數次,才能最後成佛。這又使 一般人望而生畏。佛教面臨著如同小乘佛教後期所經歷過的那種信眾減少的萎縮危機。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爭取更多的信仰者,後期瑜伽行派的一些論師對傳統的佛教教義和 修持法門進行了重大的改造。他們將適合民間信仰口味的印度教中的神祇、祭禮、咒語 (又稱"陀羅尼"、"真言")、法術和事軌,經整理加工,大量地引入佛教,並用大乘佛教 的一些理論予以說明。其結果是形成了一種新的佛教體系--秘密佛教,略稱"密教",又 稱"密宗"、"真言乘"、"持明乘"、"金剛乘"、"怛特羅佛教"("怛特羅"意為"續")等,以 別於先前的小乘教和大乘教(統稱為"顯教")。 以神秘主義的咒語和法術為特徵的密教,作為一種獨立的思想體系是在西元7世紀中葉 成立,但它的一些思想成份卻早已在佛教內部存在,前後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 程。 咒術原本是古印度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原始宗教信仰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包括善 咒和惡咒兩種。善咒,是用於治病防身等目的咒語;惡咒,是咒詛他人,使之遭受災禍 的咒語。雅利安人征服土著部落以後,便將它們吸收進自己的聖典,成為婆羅門教《阿 闥婆吠陀》中所說神咒的主要來源之一。 對於咒術,釋迦牟尼在創立佛教的初期是嚴加禁絕的。曾明確規定,凡是佛教僧人都不 應學習和使用任何形式的咒語,如鬼咒、病咒、水火咒、安宅咒、火燒解咒、鼠咬解咒 等等,也不能從事占卜生死、解夢、相手、相面、占星象等活動(見《長阿含經》卷十 四《梵動經》)。要想得到解脫,唯有修習戒、定、慧"三學"。但後來,隨著大量婆羅 門教的信徒改宗佛教,僧團中出身於"外道"的人日益增多,考慮到這些人的思想底子, 釋迦牟尼開始允許弟子們使用善咒來治療宿食不清、毒蛇咬傷、牙痛、腹痛等(見《四 分律》卷二十七、《十誦律》卷四十六),但仍然禁止他們使用惡咒,也不允許以咒術 謀生。 逮至部派佛教時期,咒語的使用範圍更加擴大了。它不僅被用於治病防身,而且被用來 降伏外道惡魔,策使鬼神(見《雜阿含經》卷九所收的第二百五十二經)。 大乘佛教興起以後,為了與外道相抗衡,更是把咒語作為弘法護教的重要手段。它們認 為,陀羅尼(也就是通常說的"咒語")有總持、能持、能遮等含義,它具有總攝憶持無量 佛法而不至於忘失的功能,能夠於一法之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之中,持一切文;於一 義之中,持一切義,攝持各種善法,而遮除各種惡法(見《大智度論》卷五、《佛地經 論》卷五),凡是大乘菩薩都必須掌握陀羅尼。 龍樹在《大智度論》卷五、卷二十八還將陀羅尼分為四類:(一)聞持陀羅尼,它能使耳 聞之事不忘。(二)分別知陀羅尼,它能區別一切邪正、好醜。(三)入音聲陀羅尼,它能 聞一切言語音聲,歡喜而不嗔。(四)字入門陀羅尼,它能通過聽聞悉曇四十二字門(即 梵語四十二個字母),體達諸法實相。彌勒的《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舉"四陀羅尼": (一)法陀羅尼,能記憶經句不忘。(二)義陀羅尼,能理解經義不忘。(三)咒陀羅尼,依 禪定力起咒術,能消除眾生的災難。(四)忍陀羅尼,通達諸法的實相而不失。凡此種種 ,對陀羅尼現象進行了解釋。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一些初期的大乘經,如《心經》、《法華經》等起初並無咒語, 但到後來都增入了咒語(這從它們傳入漢地時的初譯和後來的重譯所呈現的差異可以獲 悉)。至於中期大乘經中使用陀羅尼的情況則更為普遍。《大集》、《寶積》、《金光 明》、《楞伽》等顯教要典中均有載錄咒語的專章--陀羅尼品。其他典籍中敘及的陀羅 尼片段更多了。 然而,相對於後來的密教來說,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時期出現的陀羅尼法門,仍然是一 種專重於事相(指修持實踐,相對于宣說教理的"教相"而言)的作法,如明咒(與"陀羅尼 "意思相通。也有的學者主張,將長的咒文稱為"陀羅尼",短的咒文稱為"真言",只有 一、二個字的咒文稱為"種子")、瑜伽(意為"相應")、護摩(意為"火祭"、"火供")等, 尚無完整的教理體系,也沒有在菩薩行中居於主導地位。那時,陀羅尼法門只是作為顯 教教法的輔助手段而存在,它從屬於顯教,是顯教體系中的一個成份。 7世紀中葉,著名的密教經典《大日經》(全稱《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在西印度 成立,稍後,《金剛頂經》(全稱《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又在西 南印度問世。以此為標誌,宣告了獨立的密教體系的確立。為此,人們將這兩部大經以 前出現的陀羅尼法門,稱為前期密教,又稱"雜部密教"、"雜密"、"舊密"。而將以兩部 大經為代表開始的密教,稱為中期密教,又稱"純正密教"、"瑜伽密教"、"純密"、"新密 "。 "純密"即正式的密教在以曲女城(今印度勒克瑙)為都,建立了五印度大一統政權的戒日 王(606-647在位)王朝解體之後出現的,並在以東印度孟加拉的奧娷蘇偽繴~發展起來 的波羅王朝(600-1139)達到鼎盛。波羅王朝共有18代。其中第一代瞿波羅(600-705)在 摩揭陀建立了飛行寺(又名"歐丹多補梨寺"),第四代達磨波羅(766-829)建立了超戒寺( 又名"毗訖羅摩屍羅寺")。飛行寺、超戒寺,連同戒日王時已存在的那爛陀寺,後來成 了密教的三大寺院。 純密分為胎藏部和金剛頂部兩大系統。胎藏部以《大日經》為根本經典,因修習胎藏界 法而得名。金剛頂部以《金剛頂經》為根本經典,因修習金剛界法而得名。 胎藏界和金剛界,本是純密在以"六大"為法界的體性和大日如來的三昧耶身(進入禪定境 界後的行相)的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互相配合的兩大教門。胎藏界,又稱"理性平 等門"、"他受法樂門"、"理門"、"因門"。它以蓮花為標誌,象徵一切眾生都平等地含有 大日如來的理性種子,只要修持大悲萬行,顯現淨心,自利利他,就能成就佛身。為此 ,依大日如來的"三德"--大定、大智、大悲而立佛、金剛、蓮花三部,並依據《大日經 》而繪製修法時必備的胎藏界曼荼羅;金剛界,又稱"智慧差別門"、"自受法樂門"、"智 門"、"果門"。它以金剛杵等武器為標誌,象徵大日如來內證的智慧堅固無比,不為一切 煩惱所動搖。為了使眾生能夠"即身成佛",它提出,將有漏的"九識"轉變為大日如來的" 五智",即轉第九識阿摩羅識為法界體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轉第七識為平等體性 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以除障成身,自樂法樂。為此,金剛 界據"五智"而立佛、金剛、寶、蓮花、羯磨五部,並依據《金剛頂經》繪製金剛界曼荼 羅。 據金、胎兩部大法的共同受持者唐代淨住寺海雲《兩部大法相承師資付法記》說,胎藏 界法由大日如來付囑金剛手菩薩,金剛手菩薩經數百年傳給中印度那爛陀寺的達磨掬多 阿闍梨(意為"導師"),達磨掬多親自傳給善無畏,善無畏于唐玄宗開元年間傳入中國; 金剛界法由大日如來付囑普賢金剛薩埵(密號"真如金剛"),普賢付妙吉祥菩薩,妙吉祥 經十二代傳給龍猛菩薩(即通常說的"龍樹"),龍猛又經數百年傳給龍智阿闍梨,龍智經 百餘年親自付囑金剛智,金剛智來華後傳付不空,兩人同弘此法。 如果撇開金、胎兩部初期傳授人物上的神話色彩,據史判斷的話,那?,在胎藏部中, 只有達磨掬多--善無畏--入華,在金剛頂部中,只有龍智--金剛智--入華。即純密在唐 代傳入中國前後的這幾代傳承才是有確鑿的史料可證的。 由於胎藏界教法被看作是從果向因下轉的化他門,而金剛界法則是從因向果上轉的自證 門,因此,在印度本土,雖然胎藏部的《大日經》先行問世,奠定了純正密教的理論基 礎,但沒有多久,它的首席地位便為繼出的金剛頂部的《金剛頂經》所取代。流傳於後 世的純密經典多與《金剛頂經》有關。 一般來說,早期的雜部密典偏重於"事相",很少講"教相"。而在講"事相"時,雖然也有 身密、口密、意密"三密相應"的說法,但更多的是講"口密"即陀羅尼("真言"、"咒語") 。認為梵文中的每一個字母("四十二字母"、"五十字母")、每一個音節都有特定的意義 ,而所有神祇都有表徵自身的聲音文字,因而行者(修行者)只要念誦它們的聲音文字(" 咒語"),就能與諸神發生感應,產生相關的不可思議的神力。故雜部密典論述的中心不 外乎是與某一供養物件("本尊")有關的咒語、這番咒語的來歷,以及念誦它所能產生的 效應("功德")。如果將密教經典分為講教理的"經"和講具體的修持實踐的"儀軌"的話, 那麼,雜部密典中的絕大多數都屬於"儀軌"一類。 而中期的純正密典則既講"事相",也講"教相",並且以教相統攝事相。 就事相而言,它將曼荼羅(壇場、圖像)、陀羅尼(咒語)、母陀羅(印契)、灌頂、護摩等 與作為供養祈請物件的佛、菩薩、金剛、明王等複雜地組合起來,並作了詳細的規定, 從而繼承並發展了雜部密教的修密行法。 就教相而言,它又形成了以下特點:(一)以"六大"為宇宙的本初和密法的根源。認為密 教中的胎藏界是由"六大"中的地、水、火、風、空構成的,而金剛界是由識構成的。( 二)以大日如來為最高本尊、覺界的總代表,金剛薩埵為理想的對像、迷界的總代表。 並以大日如來為中心,將各方佛、菩薩、金剛等組織成一個完整的系統。(三)將大乘中 觀學派的"般若性空"說和瑜伽行派的"轉識成智"說吸收入自己的教說之中。(四)提倡以 "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的修行實踐,既重視外在的密法修持儀式,更 重視內在的瑜伽觀行,如內護摩、內曼荼羅、四種念誦、字輪觀等,以達到自我開發, 即身成佛的目的。 因此,在純正密典中,經和儀軌是同時俱足的。經也不是只講教理的,它也講修法(又 稱"行法"、"作法",即實踐),儀軌則是對經中所述修法的闡釋、補充和完善化。 純正密典的代表作,歷來有"五部秘經"、"三部秘經"、"五經二論"等不同的說法。"五 部秘經",指的是《大日經》、《大毗盧遮那佛說要略念誦經》、《金剛頂經》、《蘇 悉地經》、《金剛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也有的用《金剛頂瑜伽略出念誦經》代替《 大毗盧遮那佛說要略念誦經》,而成五部)。"三部秘經"指的是:《大日經》、《金剛 頂經》、《蘇悉地經》。"五經二論",指的是在《大日經》等五部秘經的基礎上,加 上《發菩提心論》、《釋摩訶衍論》二論。此二論均題"龍樹造",由唐代不空和姚秦 筏提摩多分別譯出。不過,自近代以來,許多學者對此表示懷疑,認為它們是唐代的 託名之作。理由是:《發菩提心論》多處引用了《大日經》、《大日經供養法》和唐 代一行撰的《大日經疏》中的文句,故當成于中唐;《釋摩訶衍論》是《大乘起信論》 的注釋,而《大乘起信論》在隋代法經等編的《眾經目錄》中就被列為"疑偽論"。另 外,此論在元代以前的佛經目錄中均未見著錄,一直到元代慶吉祥等編的《至元法寶 勘同總錄》才第一次予以收錄。論中使用的一些用來書寫咒語的奇異字,也與武則天 時造的文字頗為相似,不可能在姚秦時出現。儘管對二論的真偽尚在爭議,但二論的 思想內容對中唐以後的密教,特別是日本真言宗的影響卻是很大的。 純正密典主要屬於胎藏部、金剛頂部、蘇悉地部。也有一部分屬於通過對中期密典的 雜咒作進一步發展而形成的陀羅尼部。 一、胎藏部 胎藏部收錄的是以記述胎藏界教法為主的一類典籍。它的根本經典是《大日經》。《 大日經》,全稱《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又名《大毗盧遮那經》、《毗盧遮 那成佛經》,7卷。唐善無畏譯。其中,前6卷譯於開元十二年(724),末一卷譯於次年 (725)。善無畏的生平事蹟見《宋高僧傳》卷二。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冊)本等。 相傳,本經的梵文全本(又稱"大本"、"廣本")有10萬頌,善無畏譯的是全本中的精要 ,合3000餘頌,共分為36品。經中通過大日如來在金剛法界宮為金剛手秘密主等說法 的形式,論述了一切眾生本有的如實自知的清淨菩提心,以及修證悟入的"三密"法門。 其中,前6卷31品為全經的主體。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說教相,即第一品《入 真言門住心品》。對善心次弟成熟的八個階段("八心")、凡夫由"我執"(主觀偏執)生 起的60種虛妄分別的妄心("六十心",因缺第六十種心"猿猴心",故實際敘述的是"五 十九心")、密教修行者("真言行者")發菩提心之後所能獲得的六種功德("六無畏")、 由因緣關係而產生的並無自性的十種現象("十緣生"),以及三劫、十地等理論進行了 闡述。(二)說事相,即第二品《入曼荼羅具緣真言品》至第三十一品《囑累品》。此 中對密教的各種儀軌和行法進行了論述,內容包括:擇地適壇、灌頂護摩、念誦印契 、供養諸尊、字輪觀修、護持禁戒、無相三昧等,而要歸於"阿"字門。認為,作為梵 文50個字母("悉曇五十字",一說"悉曇四十二字")的第一個字母--念"啊"音的字母(略 稱"啊"字)具有"一切法本不生"的意義,它普攝世間、出世間的一切事物,也是一切真 言("咒語")的本體("一切真言心")和至高無上的統領("真言王"),只要觀想"阿"字形 和字義,就能成就佛果。 末一卷5品,即《供養次第法中真言行學處品》、《增益守護清淨行品》、《供養儀式 品》、《持誦法則品》、《真言事業品》,主要是論述供養曼荼羅海會諸尊的儀式、 行法以及應當受持的戒法的。性質上屬於為實際修行而編集的供養儀軌(或稱"供養法" 、"成就法")。因此,在藏傳佛教中,此卷被當作獨立的經典,而與《大日經》分離, 編在相當於"論疏部"的"丹珠爾部"之中,不屬於《大日經》的組成部分。它的漢譯單 行本,便是"五部秘經"、"五經二論"中說的《大毗盧遮那佛說要略念誦經》一卷,由 金剛智于唐開元十一年(723)至二十四年(736)之間譯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冊 )本等。 《大日經》是"五部秘經"或"三部秘經"的首部,也是所有密教經典中最受人重視的一部 經。僅據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勘同目錄》所列,它的注釋就有148種之多,影響之大 ,在密典中無出其右。 胎藏部經典,除《大日經》以外,還有唐代不空譯的《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略 示七支念誦隨行法》一卷、《大日經略攝念誦隨行法》(又稱《五支略念誦要行法》) 一卷、《毗盧遮那五字真言修習儀軌》一卷等。 二、金剛頂部 金剛頂部收錄的是以記述金剛界教法為主的一類典籍。它的根本經典是《金剛頂經》。 《金剛頂經》,因譬喻大日如來的智德猶如金剛堅不可摧、常住不壞,猶如人身的頭頂 最勝無上而得名。相傳,它的梵文全本(又稱"大本"、"廣本")有10萬頌,分為十八會: (一)一切如來真實攝教王會。(二)一切如來秘密主瑜伽會。(三)一切教集瑜伽會。(四) 降三世金剛瑜伽會。(五)世間出世間金剛瑜伽會。(六)大安樂不空三昧耶真實瑜伽會。 (七)普賢瑜伽會。(八)勝初瑜伽會。(九)一切佛集會拏吉尼戒網瑜伽會。(十)大三昧耶 瑜伽會。(十一)大乘現證瑜伽會。(十二)三昧耶最勝瑜伽會。(十三)大三昧耶真實瑜伽 會。(十四)如來三昧耶真實瑜伽會。(十五)秘密集會瑜伽會。(十六)無二平等瑜伽會。 (十七)如虛空瑜伽會。(十八)金剛寶冠瑜伽會(以上見金剛智譯的《金剛頂經瑜伽十八 會指歸》)。 《金剛頂經》的漢譯本共有三種: 1《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又名《金剛頂略出念誦經》、《略出念誦經》、《略 出經》,4卷。唐金剛智譯。開元十一年(723)譯出。金剛智的生平事蹟見《宋高僧傳》 卷一。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冊)本等。本經系摘錄《金剛頂經》全本的精要而成, 是"五部秘經"之一。經中主要敘述了入壇灌頂的儀則、金剛界三十七尊、五相成身觀、 灌頂護摩法等。所說的"金剛界三十七尊",指的是金剛界曼荼羅"成身會"供奉的三十七 位本尊。包括:(1)五佛,即大日如來和四方四佛(阿 佛、寶生佛、無量壽佛、不空成 就佛)。(2)四波羅蜜菩薩,即金剛波羅蜜菩薩、寶波羅蜜菩薩、法波羅蜜菩薩、羯磨波 羅蜜菩薩。它們是大日如來的四親近(侍者)。(3)十六大菩薩,即四方四佛各有的四親 近,如阿 佛有金剛薩埵、金剛王菩薩、金剛愛菩薩、金剛喜菩薩四親近,其他佛也同 樣。(4)八供養菩薩,即由大日如來為供養四佛而流出的嬉、鬘、歌、舞"四內供養菩薩 ",和四佛為供養大日如來而流出的香、華、燈、塗香"四外供養菩薩"。(5)四攝菩薩, 即由大日如來心中流出的接引眾生入曼荼羅的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鎖、金剛鈴四菩薩 。所說的"五相成身觀"(又稱"五法成身"),指的是修行者在自己身上作觀,而完成本尊 的佛行。包括:(1)通達菩提心。(2)修菩提心。(3)成金剛心。(4)證金剛身。(5)佛身 圓滿。它與"三密"(身密、口密、意密)觀同為密教的重要觀行。 2《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又名《金剛頂瑜伽真實大教王經》、 《攝大乘現證經》、《金剛頂大教王經》、《金剛界大教王經》、《大教王經》、《 金剛頂經》等,3卷。唐不空譯。天寶十二年(753)譯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冊) 本等。本經也是"五部秘經"之一,它相當於《金剛頂經》全本的初會"一切如來真實攝 教王會"26分中的第一分"金剛界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分"。經中主要敘述了斷除一切煩 惱的金剛三摩地(象金剛一般堅固的禪定)、金剛界三十七尊、四印(大印、三摩印、法 印、羯磨印,即"四種曼荼羅")、四種法身(自性、受用、變化、等流)、四種地位(勝解 行地、普賢行願地、大普賢地、普遍照輝地)、四種念誦(聲、語、三摩地、勝義)、四 種求願法(息災、增益、降伏、敬愛)等。 3《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又名《現證三昧大教王經》,30卷。北 宋施護等譯。太平興國五年(980)譯出。施護的生平事蹟見明代明河《補續高僧傳》卷 一。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冊)本等。本經為梵文全本初會的全譯,有4000頌,譯成 26分。其中,第一分"金剛界大曼拏(荼)羅廣大儀軌分"至第五分"現證三昧大儀軌分", 講大乘現證三昧;第六分"降三世曼拏羅廣大儀軌分"至第十四分"一切金剛部羯磨曼荼 羅廣大儀軌分",講金剛三昧;第十五分"調伏一切世間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分"至第十八 分"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分",講法三昧;第十九分"一切義成就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分"至第 二十二分"羯磨曼荼羅廣大儀軌分",講羯磨三昧;第二十三分"一切如來真實攝一切儀 軌隨應方便廣大教理分"至第二十六分"一切如來真實攝一切儀軌上教理分",講諸部秘 密教理。 上述三種譯本中,以不空的譯本影響最大,通常說的《金剛頂經》都是指不空譯的3卷 本而言的。 金剛頂部的重要經典,除《金剛頂經》以外,還有: 1《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又名《瑜伽瑜祇經》、《瑜祇經》,2卷。唐金剛智 譯。開元十一年(723)至二十四年(736)譯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冊)本等。本經 為"五部秘經"之一。下分十二品:(一)序品。(二)一切如來金剛最勝王義利堅固染愛王 心品。(三)攝一切如來大阿闍梨位品。(四)金剛薩埵冒地心品。(五)愛染王品。(六)瑜 伽四行攝法品。(七)一切如來大勝金剛心瑜伽成就品。(八)一切如來大勝金剛頂最勝真 實大三昧耶品。(九)金剛吉祥大成就品。(十)一切如來內護摩金剛軌儀品。(十一)金剛 薩埵菩提心內作業灌頂悉地品。(十二)大金剛焰口降伏一切魔怨品。經中主要敘述了金 剛界的成就法。 2《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經》。又名《金剛頂三十七尊分別聖位法門》、 《略述金剛頂修證法門》、《分別聖位經》、《聖位經》,1卷。唐不空譯。天寶五年 (746)至大曆九年(774)譯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冊)本等。經中主要敘述了金剛 界曼荼羅中的主會--成身會所供養的五佛、四波羅蜜菩薩(大日如來的四親近)、十六大 菩薩(東方阿 佛、南方寶生佛、西方無量壽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各自的四親近,經中 將"阿 佛"譯作"不動佛","無量壽佛"譯作"觀自在王佛",含義是一樣的)、四攝菩薩 、八供養菩薩(內外各四)等三十七尊的聖位及修證法門。另外,卷首還介紹了真言陀羅 尼宗的宗名,比較了顯教教主釋迦牟尼與密教教主大日如來在教法、作用上的不同,以 及大日如來的四種法身,即:理智法性自然具足的佛的真身"自性法身";為十地菩薩所 現示的法身"他受用法身";為初地以前的菩薩、二乘(聲聞、緣覺)、凡夫所現示的丈六 真身"變化法身";為九界(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 即"十法界"中除"佛"以外的九法界)隨類之身的"等流法身"等。 3《大樂金剛不空三麼耶經》。又名《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 理趣品》、《金剛頂瑜伽般若理趣經》、《理趣經》,1卷。唐不空譯。天寶五年(746 )至大曆九年(774)譯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冊)本等。本經為《大般若經》第十 會"般若理趣會"的異譯,也是密教修法中于回向、諸願成就、例行法會中常誦的經本。 下分十七章,主要敘述了金剛薩埵內證法門的十七句,以及與之相配的金剛薩埵十七字 真言和曼荼羅十七尊。所說的"十七句",又稱"十七清淨句",因十七句的每一句的末尾 均有"清淨句"三字而得名。它們是:妙適、欲箭、觸、愛縛、一切自在主、見、適悅、 愛、慢、莊嚴、意滋澤、光明、身樂、色、聲、香、味清淨句。其主旨是以男女異性的 欲樂,表現"煩惱即菩提"的金剛薩埵內證的大樂法門。所說的"十七尊",指金剛界曼荼 羅會第七會"理趣會"中間供奉的金剛薩埵,四方安置的欲、觸、愛、慢四金剛("四親近 "),四隅安置的欲、觸、愛、慢(一作"意生"、"計埵N羅"、"愛樂"、"意氣")四金剛女 (此為"四處供養菩薩")。外院安置的金剛鉤、索、鎖、鈴四菩薩("四攝菩薩"),和金剛 嬉、餯、歌、舞四菩薩("四內供養菩薩")。其內外供養菩薩的位置與其他諸會正相反, 其用意在於表示內外圓融無礙。本經的異譯本有:唐菩提流志譯的《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一卷、金剛智譯的《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一卷、北宋施護譯的《遍照般若波羅蜜 經》一卷、法賢譯的《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七卷。 4《金剛頂蓮花部心念誦儀軌》。又名《蓮化部心念誦儀軌》、《蓮華部儀軌》、《蓮 華部心軌》,1卷。唐不空譯。天寶五年(746)至大曆九年(774)譯出。通行本有《大正 藏》(第18冊)本等。經中主要敘述了金剛界曼荼羅諸尊的念誦供養法、成身會、三昧耶 會、供養會等諸尊的印契真言。 5《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禮》。又名《金剛頂經金剛界大道場毗盧遮那如來自受用身自 內證智眷屬法身異名最上乘三摩地禮懺文》,1卷。唐不空譯。天寶五年(746)至大曆九 年(774)譯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冊)本等。本經是密教日常讀誦的金剛界禮懺 文。經中主要敘述了禮敬金剛界三十七尊的名號和懺悔發願文。 6《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1卷。唐不空譯。天寶五年(746)至大曆九年(774)譯出。通 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冊)本等。本經是金剛界護摩法的本軌。經中主要敘述了息災、 增益、降伏、?召、敬愛五類護摩儀軌,以及在一座護摩終了的時候,祈念究竟成就的 三摩波多護摩法(略稱"三波多法")等軌式。 7《受菩提心戒威儀》。又名《授灌頂金剛最上乘菩提心地戒文》、《受菩提心戒》,1 卷。唐不空譯。天寶五年(746)至大曆九年(774)譯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冊)本 等。本書為密教灌頂中三昧耶戒儀依用的本軌。三昧耶戒是以眾生本有的清淨菩提心為 戒體,法界無量萬德為行相的秘密真言戒。其戒相為不應捨棄正法、不舍離菩提心、不 吝慳一切法、莫不利眾生行的"四重禁"。密法修行者必須先受此戒,方得入壇。由於它 的戒體是菩提心,故又稱"受菩提心戒"。書中主要敘述了密教受法弟子在受菩提心戒時 遵用的威儀。內容包括:歸命、供養、懺悔、三歸(歸依佛、法、僧)、受菩提心戒等五 法,以及題為"普賢菩薩集"的《最上乘教受菩提心戒懺悔文》。 三、蘇悉地部 蘇悉地部,收錄的是以詮說表徵眾生理性平等的胎藏界和智慧差殊的金剛界"兩部不二" 之旨的蘇悉地法為主的一類典籍。蘇悉地(意為"妙成就")法以金、胎兩部隨修的十八道 契印(又稱"十八契印"、"十八道法"、"十八道",指修習密法時兩隻手掌交叉組合的十 八種形態)等為綱紀,主張通過修持"三密",而達到與本尊的身、口、意三業相應,即 身成佛。所修的十八道契印是:淨三業印、佛部三昧耶印、蓮華部三昧耶印、金剛部三 昧耶印、被甲護身印(以上為護身法)、地結印、四方結印(以上為結界法)、道場觀印、 大虛空藏印(以上為道場法)、寶車輅印、請車輅印、迎請印(以上為勸請法)、部主印、 虛空網印、火院印(以上為結護法)、閼伽印、蓮座印、普供養印(以上為供養法)。每一 道契印都有相應的真言。蘇悉地法,就性質而言,乃是胎藏界中的成就法,胎藏界曼荼 羅中就有蘇悉地院。但也有些學者認為胎藏部、金剛頂部、蘇悉地部是並列的三部密教 大法。蘇悉地部的主要經典是《蘇悉地經》,其次則有《蘇悉地羯磨供養法》、《蘇婆 呼童子請問經》等。 1《蘇悉地經》。全稱《蘇悉地羯羅經》("羅"又作"口羅"),又名《妙成就法》、《妙 成就作業經》,3卷。唐輸波迦羅(即"善無畏")譯。開元十四年(726)譯出。通行本有《 大正藏》(第18冊)本等。本經為"五部秘經"或"三部秘經"之一。下分38品(據宋藏本。 麗藏本因無《成就具支法品》而作37品),始《請問品》,終《成就具支法品》,對滿 足樂願的增益法,作了明細的敘述。內容包括:持誦、擇處、持戒、供花、燒香、燃燈 、獻食、奉迎本尊、灌頂、祈驗、護摩、時分,等等。 2《蘇悉地羯磨供養法》。又名《蘇悉地供養法》,3卷。唐善無畏譯。開元十五年(727 )至開元二十三年(735)譯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冊)本等。書中主要闡述了《蘇 悉地經》中的供養法,內容包括:護身、灑身、塗地、除萎華(同"花")、三摩(又作"昧 ")耶灌頂、結髮、獻水、備五淨(乳、酪、酥、黃牛未墮地的尿、糞)、念誦、觀心、請 火天等,並敘有關的真言和手印。 3《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又名《蘇婆呼童子經》、《蘇婆呼經》,3卷。唐善無畏譯。 開元十四年(726)譯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8冊)本等。全經分為12品:(一)律分 品。(二)分別處所分品。(三)除障分品。(四)分別金剛杵及藥證驗分品。(五)分別成就 相分品。(六)念誦真言軌則觀像印等夢證分品。(七)悉地相分品。(八)下缽私那分品。 (九)分別遮難分品。(十)分別道分品。(十一)分別諸部分品。(十二)分別八法分品。以 執金剛菩薩大藥叉將答蘇婆呼童子之問的方式,闡述真言行者應當受持的律儀。它的異 譯本有:北宋法天譯的《妙臂菩薩所問經》4卷。 在純正密典中,《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被視為三部大經,而《蘇婆 呼童子請問經》則被視為律典,再加上《發菩提心論》、《釋摩訶衍論》等論典,有的 學者稱之為密教的"三藏"。 四、陀羅尼部 陀羅尼部,收錄的是除胎藏、金剛頂、蘇悉地三大部類的經典(包括本經、同類經及其 支分)以外的,以敘說各種密法儀軌為主的一類典籍。此類典籍的性質與雜部密典十分 接近,因而,學界也有將兩者合為一類,統稱為"雜咒部"。本部所收的典籍,主要是依 據其有無受到純正密教的影響以及翻譯年代是否在唐代,大致確定的。當然,翻譯年代 晚的經典,不一定它的成立年代也晚;但翻譯年代早的經典,卻一定成立得早。 陀羅尼部典籍的數量極多。其中較為重要的有: 1《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儀軌》。又名《無量壽如來念誦儀軌》、《修觀行供養儀軌》 、《無量壽儀軌》,1卷。唐不空譯。天寶五年(746)至大曆九年(774)譯出。通行本有 《大正藏》(第19冊)本等。本經為阿彌陀法的本軌。書中主要敘述了以無量壽如來(即" 無量壽佛",又稱"阿彌陀佛")為本尊,建立曼荼羅("阿彌陀曼荼羅"),依次修習"三密" ,特別是持誦無量壽如來根本陀羅尼(又稱"阿彌陀大心咒"、"十甘露真言"、"甘露陀羅 尼咒",凡十句),以消除罪障,求得現世安樂,死後往生淨土的阿彌陀法。 2《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又名《菩提場經》、《一字頂輪王經》,5卷。唐不空 譯。天寶十二年(753)譯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9冊)本等。本經為一字金輪法的 本軌。全經分為12品:(一)序品。(二)示現直言大威德品。(二)畫像儀軌品。(四)行品 。(五)儀軌品。(六)分別秘密相品。(七)末法成就品。(八)密印品。(九)諸成就法品。 (十)世成就品。(十一)無能勝加持品。(十二)證學法品。(十三)護摩品。經中主要敘述 了以一字佛頂輪王(又稱"一字金輪佛頂王"、"金輪佛頂")、白傘蓋頂輪王(又稱"白傘蓋 佛頂")、光聚頂輪王(又稱"光聚佛頂"、"放光佛頂")、高頂輪王(又稱"最勝佛頂"、"尊 勝佛頂")、勝頂輪王(又稱"勝佛頂")等"五佛頂"(又稱"五頂輪王")為本尊,持誦他們各 自的真言,以息災增益的五佛頂法,特別是一字金輪法。認為,只用一個字為真言的" 一字佛頂輪王咒"為一切咒語中的最勝者,具有大威德熾盛的神力。另外,還敘述了各 種契印。它的異譯本有:唐菩提流志譯的《一字佛頂輪王經》五卷(一作"六卷")。 3《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又名《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消災吉 祥經》,1卷。唐不空譯(一說"失譯")。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9冊)本等。本經為熾 盛光佛頂法的本軌。金剛界曼荼羅根據從事果和因的次第,建立了釋迦佛的"三輪身" :以本地自性的佛體教化眾生的"自性輪身"、顯現菩薩身而以正法教化眾生的"正法輪 身"、為教化難以化度的眾生而顯現的大忿怒相的"教令輪身"。本經所說的"熾盛光佛 頂",即為釋迦佛的"教令輪身"(一說,熾盛光佛頂與一字金輪佛頂王、光聚佛頂輪王 為並列的輪王。也有的說,熾盛光佛頂就是一字金輪佛頂王)。經中主要敘述了以熾盛 光佛頂為本尊,建立曼荼羅("熾盛光曼荼羅"),持誦熾盛光陀羅尼,以祛除金、木、 水、火、土等妖邪星宿災禍的熾盛光佛頂法。它的異譯本有:唐代失譯的《大威德金 輪佛頂熾盛光如來消除一切災難陀羅尼經》一卷。 4《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又名《尊勝陀羅尼經》、《尊勝陀羅尼》,1卷。唐佛陀波利 譯。儀鳳元年(676)譯出。佛陀波利的生平事蹟見《宋高僧傳》卷二。通行本有《大正 藏》(第19冊)本等。本經為尊勝法的本軌。經中主要敘述了以尊勝佛頂為本尊,建立曼 荼羅("尊勝曼荼羅"),持誦尊勝陀羅尼(凡八十七句,為真言行者日常持誦咒語之一, 極為有名),以消除罪障,免生惡趣(畜生、餓鬼、地獄)、延命增壽、往生極樂的尊勝 法。它的異譯本有:唐杜行奮隍滿m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地婆訶羅譯的《佛頂最 勝陀羅尼經》一卷、《最勝佛頂陀羅尼淨除業障經》一卷(此為前本的重譯)、義淨譯的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北宋施護譯的《尊勝大明王經》一卷、法天譯的《最勝佛 頂陀羅尼經》一卷。本經不僅為密教所特重,而且也為其他佛教徒所尊重。唐末五代, 刻有本經的石幢遍天下。 5《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陀羅尼念誦儀軌》。又名《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道場念 誦儀軌》、《仁王護國般若儀軌》、《仁王念誦儀軌》,一卷。唐不空譯。寶應元年( 762)至永泰元年(765)譯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9冊)本等。本經是依據《仁王般若 經》而建立的仁王護國法的儀軌。《仁王般若經》今存姚秦鳩摩羅什和唐不空的兩個譯 本,均為8品(品名略有不同)2卷。但鳩摩羅什的譯本,在梁僧i《出三藏記集》卷四, 編在"失譯雜經錄"之列;在隋法經等編的《眾經目錄》卷二,編在"疑惑錄"之列;唐窺 基《瑜伽師地論略纂》卷十說,玄奘遊印度時未聞有此經。據此,一些學者認為鳩摩羅 什的譯本是有疑問的。不空根據羅什的譯本修訂而成的新譯本也被視為疑偽經。不過, 《仁王般若經》在歷史上一直受到尊重而廣泛流傳。它與《法華經》、《金光明經》並 稱"護國三部經"。依它而建立的這部《儀軌》分5品:(一)明五菩薩現威德。有東方金 剛手菩薩、南方金剛寶菩薩、西方金剛利菩薩、北方金剛藥叉菩薩、中方金剛波羅蜜多 菩薩。(二)建立漫(曼)荼羅軌儀。(三)入道儀軌。包括佛部三昧耶印、諸菩薩部三昧耶 印、金剛部三昧耶印、護身印、辟除印及金剛方隅寶界印、請聖眾降壇印、獻閼伽香水 印、獻寶座印、普供養印、般若波羅蜜多根本印。(四)釋陀羅尼文字觀行法。(五)陀羅 尼觀想布字輪。它主要解釋了不空譯的《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中的《奉持品》的 文句,並且敘述為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除災攘敵等所修的仁王護國法。 6《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又名《守護國界主經》,10卷。唐般若譯。貞元六年(790) 譯出。般若的生平事蹟見《宋高僧傳》卷二。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9冊)本等。本經 為守護法(用於滿足眾願、延長壽命、祈雨、止雨、除鬼病、滅逆罪、濟苦等)依用的經 典。全經為11品:(一)序品。(二)陀羅尼品。(三)大悲胎藏出生品。(四)入如來大悲不 思議品。(五)入如來不思議甚深事業品。(六)菩薩瓔珞莊嚴品。(七)大光普照莊嚴品。 (八)般若根本事業莊嚴品。(九)陀羅尼功德軌儀品。(十)阿韞@王受記品。(十一)如來 囑累品。主要論述了虛空性、心性、菩提心、陀羅尼性等義理,以及"僗"字義、壇法、 金剛城的大曼荼羅、念誦儀軌、祈雨止雨法、軍荼利咒(修祈請息災、增益、敬愛、鉤 召、降伏的軍荼利明王法時念誦的咒語)等。所談的法相義理,與《大集經·陀羅尼自 在王菩薩品》、《大哀經》相同,可以視為同源於一個梵本,但《大集》、《大哀》中 並無壇法和陀羅尼等事。 7《成就妙法蓮華經瑜伽觀智儀軌》。又名《法華經觀智儀軌》、《成就法華經儀軌》 、《法華儀軌》,1卷。唐不空譯,天寶五年(746)至大曆九年(774)譯出。通行本有《 大正藏》(第19冊)本等。本經是依據《法華經》而建立的儀軌。經中主要敘述了依《法 華經》而成立的觀行儀軌。內容包括:歸命《法華》二十八品頌;成就法華觀行當具備 的四個條件("四緣",指親真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觀、依法修行);作壇法(擇地 、淨地、塗地、加持供物、澡浴等);入壇行法;入真如法性觀法;五種供養("五供養" ,指依胎藏界而成立的塗香、華窗B燒香、飲食、燈明);入實相三摩地(依金剛界而成 立)等。 8《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又名《寶篋印陀羅尼經》、《寶篋經》 ,一卷。唐不空譯。天寶五年(746)至大曆九年(779)譯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19 冊)本等。本經為造寶篋印塔法的本軌。經中主要敘述了寶篋印陀羅尼(凡四十句)的來 由,書寫、讀誦、造立納藏此陀羅尼的方形七寶塔的功德。認為,造寶篋印塔,供養寶 篋印陀羅尼,即是供養三世如來的全身舍利,具有消滅罪障,免於三途(畜生、餓鬼、 地獄)之苦,並延長壽命的作用。它的異譯本有:北宋施護譯《一切如來正法秘密篋印 陀羅尼經》一卷。 9《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又名《大悲總持經》、《千手 觀音大悲心陀羅尼經》、《千手千眼大悲心經》,一卷。唐伽梵達摩譯。永徽元年(650) 至顯慶五年(660)譯出。伽梵達摩的生平事蹟見《宋高僧傳》卷二。通行本有《大正藏》 (第20冊)本等。經中主要敘述了持誦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六觀音"之一)的大悲心陀羅 尼(略稱"大悲咒",凡八十四句)所具有的功德,如能得所生之處常逢善王、常生善國、 常值好時、常逢善友、道心純熟、不犯禁戒、所有財寶不受他人劫奪等十五種善生,不 受饑餓困苦死、枷禁杖處死、怨家仇對死、軍陣相殺死、虎狼惡獸殘害死、惡病纏身死 等十五種惡死,以及作為千臂象徵的持握器杖或作手印的四十手成就法和印契真言。它 的異譯本有:唐菩提流志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陀羅尼身經》一卷、智通譯的《千 手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一卷、金剛智譯的《千手千臂觀世音菩薩大身咒本》 一卷等。 10《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又名《七俱胝佛地母陀羅尼經》、《准提陀羅尼 經》、《准提經》,1卷。唐不空譯。天寶五年(764)至大曆九年(774)譯出。通行本有 《大正藏》(第20冊)本等。經中主要敘述了以七俱胝佛母(又稱"准提觀音",為"六觀音 "之一)為本尊,持誦准提陀羅尼(又名"准提咒"),以不災、除障、延命、治病,祈求生 生世世離諸惡趣,速證無上菩提的准提法。異譯本有:唐地婆訶羅譯的《七俱胝佛目心 大准提陀羅尼經》一卷、金剛智譯的《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一卷。 11《如意輪陀羅尼經》。1卷。唐菩提流志譯,景龍三年(709)譯出。通行本有《大正藏 》(第20冊)本等。本經相傳出自沒有傳譯的《大蓮華金剛三昧耶加持秘密無障礙經》。 下分10品:(一)序品。(二)破業障礙品。(三)誦念法品。(四)法印品(有"大蓮花三昧耶 印"等三十種印法)。(五)壇法品。(六)佩藥品。(七)含藥品。(八)眼藥品。(九)護摩品 。(十)囑累品。經中主要途述了以如意輪觀音("六觀音"之一)為本尊,建立曼荼羅("如 意輪曼荼羅"),念誦如意輪咒並結手印,以祈求福德增長、意願滿足、罪障消除、諸苦 滅盡的如意輪法。它的異譯本有:唐實叉難陀譯的《觀世音菩薩秘密藏神咒經》一卷、 寶思惟譯的《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一卷、義淨譯的《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 尼咒經》一卷。 12《金剛頂瑜伽金剛薩黎陌絞K修行念誦儀軌》。又名《金剛菩薩五字秘密修行念誦儀 軌》、《金剛頂瑜伽五秘密修行儀軌》、《五秘密儀軌》,1卷。唐不空譯。天寶五年 (746)至大曆九年(774)譯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20冊)本等。本經為五秘密法的本 軌。經中主要敘述了以金剛界的金剛薩埵、欲金剛、觸金剛、愛金剛、慢金剛等五秘密 菩薩("五秘密")為本尊,建立曼荼羅("五秘密曼荼羅",相當於金剛界曼荼羅中的理趣 會),轉第八阿賴耶識中的一切有漏種子成"大圓鏡智"(欲金剛),轉第七識妄執成"平等 性智"(觸金剛),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愛金剛),轉前五識成"成所作智"(慢金剛), 合一切智德和悲德而成金剛薩埵的五種秘密法。 13《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又名《施焰口餓鬼陀羅尼經》、《焰口餓鬼經》,1卷 。唐不空譯。天寶五年(746)至大曆九年(774)譯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21冊)本 等。本經為放焰口法(又稱"施餓鬼法")依用的經典。經中主要敘述了為施食餓鬼而舉 行的法事活動--放焰口的來歷和做法。說佛在尼拘律國時,阿難於林中習定(修習禪定 ),定中見一餓鬼(名"焰口")形貌醜陋,身體枯瘦,頭髮蓬亂,爪甲長舌,喉細如針, 臉上噴火。阿難驚駭而問之。餓鬼答道,由於他生前慳吝,故死後墮入餓鬼道中。並預 言,三日之後,阿難也將命盡,墮為餓鬼。阿難求佛救度,佛因之而說施餓鬼法。具體 做法是:于一切時,取一淨器,盛以淨水,置少量飯面、餅食等,右手按器,誦咒七遍 ,並稱多寶、妙色身、廣博身、離怖畏等四如來的名號,然後彈指七遍,取食器,瀉食 於地上,即可救拔餓鬼,追薦亡靈,得到鬼神的護佑。它的異譯本有:唐實叉難陀譯的 《救面然(燃)餓鬼陀羅尼神咒經》一卷(但經中無"四如來"的名號)。 14《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又名《千臂千缽大教王經》、《 千缽經》、《文殊大教王經》,十卷。唐不空譯(一說"金剛智譯"),天寶五年(746)至 大曆九年(774)譯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20冊)本等。全經分為9品:(一)一切如來 金剛秘密根本聖教品。(二)諸佛出現證修金剛菩提殊勝品。(三)十方大菩薩出助證悟聖 力品。(四)一切賢聖入法見道顯教修持品。(五)秘密歸止觀照法性抉擇心地品。(六)一 切菩薩修學如來三摩地聖性潛通加被品。(七)不思議法界聖道如來真如法藏自在聖智品 。(八)三賢菩薩入法位次第修行退向菩提品。(九)十聖菩薩入地等妙二位修學進趣聖道 成佛菩提品。經中主要敘述了千臂千缽曼殊室利菩薩(長有千臂並持千缽的文殊菩薩)的 金剛三摩地法。內容包括:毗盧遮那如來說的"阿"字觀(表根本清淨無生義)、阿 如來 說的"口羅"字觀(表圓成實相無動義)、寶生如來說的"跛"字觀(表法界真如平等義)、觀 自在王如來(即無量壽佛)說的"左"字觀(表妙觀理趣淨土義)、不空成就如來說的"曩"字 觀(表金剛菩薩解脫義,以上合稱"五字文殊咒")。其中,第七、八品說十發趣、十長養 、十金剛、十地等義,與《梵網經》大致相同。可以看出《梵網經》對本經的影響。 15《金剛手光明灌頂經最勝立印無動尊者大威怒王念誦儀軌法品》。又名《聖無動尊大 威忿怒王念誦法》、《聖無動威怒王立印儀軌》、《不動立印軌》等,1卷。唐不空譯 。天寶五年(746)至大曆九年(774)譯出。通行本有《大正藏》(第21冊)本等。本經為不 動法的本軌。密教有"五大明王"和"八大明王"之說。"五大明王"指的是:不動明王、降 三世明王、軍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金剛夜叉明王(或"烏樞瑟摩明王")。"八大明王" 指的是:降三世明王、大威德明王、愛染明王、大輪明王、馬頭明王、無解勝明王、不 動明王、步擲明王。而不動明王則為其中的主尊。本經主要敘述了以不動明王為本尊, 建立曼荼羅("不動曼荼曼"),為息災增益而修的不動法。內容包括:通用于各種密法修 行的"十八道契印";觀想不動明王十九種相好的"十九種相觀";結不動明王十四種契印 的"十四根本契印";觀想不動明王的十九種真言分佈于修密者全身各個部位的"十九布 字觀"等。 純正密典中的陀羅尼部要典,除上述15部以外,還有:唐代菩提流志譯的《金剛光垢止 風雨陀羅尼經》(止雨法的本經)、阿質達霰譯的《大威力烏樞瑟摩明王經》三卷(烏樞 瑟摩明王法的本經)、不空譯的《金剛壽命陀羅尼念誦法》一卷(普賢延命法的本軌)、 《甘露軍荼利菩薩供養念誦成就儀軌》一卷(軍荼利明王法的本軌)、《大聖天歡喜雙身 毗那夜迦法》一卷(大聖歡喜天法的本軌)、《不空膳蟀s盧遮那佛大灌頂光明真言》一 卷(光明真言法的本軌)、《聖閻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驗念誦法》一卷(閻曼德迦明王 法的本軌)、《陀羅尼門諸部要目》一卷、《八大菩薩曼荼羅經》一卷、唐代失譯的《 白傘蓋大佛頂王最勝無比大威德金剛無礙大道場陀羅尼念誦法要》一卷(大白傘蓋佛頂 法的本軌)、北宋法天譯的《無能勝大明陀羅尼經》一卷(無能勝明王法的本經),等等 。另外,日本編的大藏經(如《大正藏》、《卍續藏經》)中,還收有許多署名為"善無 畏譯"、"金剛智譯"、"不空譯"以及其他人譯(或失譯)的雜咒類經軌,由於它們未見於 中國佛教的經錄和史書的記載,故學術界也有對這些譯著持懷疑態度的,認為它們是密 教的撰述,而不是翻譯作品。 -- 卍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 禪與靜坐板 - 真心交談的坐坐板 BudaSitting |
閱讀文章: 第 67/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