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Magazine ◎ 期刊文章隨緣張貼區 板主: grace |
閱讀文章: 第 113/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BlackJack (BlackJack) 看板: BudaMagazine 標題: [轉載]皈依的內涵 時間: Sat Jul 12 16:37:14 2003 轉載自 福智佛教基金會http://www.bwmc.org.tw/ 已獲得 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 皈依的內涵 ------------------------------------------------------------------------------- - 上日下常法師 民國八十四年皈依法會於鳳山寺 今天一方面恭喜、隨喜你們,一方面歡迎你們到這裡來參加皈依法會。這是本寺每年 所舉辦的最重要法會之一。各位要皈依就應該了解它的內涵,皈依的內涵總共分五點。第 一,皈依的意義。第二,為什麼要皈依。第三,皈依的方法。第四,皈依以後如何去學。 第五,學、做的過程當中如何防治出岔,以得皈依的結果。各位學了《菩提道次第廣論》 ,知道這本論詳細說明了皈依的內容。只是皈依必須到寺院來受,因此參加皈依法會時, 最重要的是了解第三點--皈依的方法。為了使皈依達到應有的效果,皈依的意義、為什 麼要皈依,今天也合併在一起重新說明。 皈依的意義 皈依,就是皈投依靠的意思。為什麼要去皈投依靠呢?因為我們要去皈依的人能夠救 護我們,所以說:「皈依,救護意。」「救」是把我們救出來,「護」是保護。也許有人 會說我們好端端的,為什麼要他來「救」?為什麼要他來「護」? 為什麼要皈依 佛告訴我們的,總結起來不妨列為四點:第一,苦,我們應該知道。第二,苦的原因 ,如果不希望苦,就要找到苦的原因。第三,斷掉苦的原因。第四,怎麼斷法?那就要修 道。有了正確的方法,最後就證得我們希望的境界,而得到究竟的離苦得樂。 佛為什麼要告訴我們這是苦呢?難道我們還不知道苦嗎?表面上看起來人人知道苦, 給你一點黃蓮,你一吃,知道這是苦的,給你一點苦瓜,你一吃,曉得這是苦的。但這就 是苦嗎?知道這種苦就是知道佛所說的苦嗎?當然是不一定知道,既然不一定知道,苦的 原因就更難知道了。舉一個喻來說明,譬如看小孩子玩一項遊戲,也許我們感覺這個遊戲 毫無意思,可是小孩卻玩得不亦樂乎。同樣的,大人深深的被一項東西迷住,而覺得很歡 喜時,小孩也無法理解。所以苦樂的內涵是很難了解的。雖然,我們不一定了解苦,但是 ,人人都希望離苦得樂,如果,不知道苦的真相,苦的原因,如何能離苦得樂呢?離苦得 樂,從淺的意義來說,每個人所用的方法的確千差萬別,但從最殊勝的意義來說,只有究 竟圓滿成佛這條路。世間一般人認識的苦樂,標準不一樣。但是,真正學佛以後,會了解 「佛佛道同」,沒有一個佛例外,對苦樂都有共同的認識,有了這個認識,依佛指出來的 方法去做,苦的去除、樂的得到,才能究竟圓滿。 唯有三寶堪能救護 佛陀所說的真正的苦是生死輪迴之苦。死這條路,也許有人覺得生不如死,寧願尋求 自殺而死。但這種死不是快樂的、是痛苦的,因為這種人是受不了「生」的苦,為了逃避 它而去死的,絕對不是因為死是快樂而去死。而且這種死也不是究竟的,因為死了以後問 題並沒有解決,死後的問題,一般凡夫看不見,但不能因為看不見,就否定事情的存在, 如同不能因為沒有看過已逝的祖宗,就說沒有祖宗一樣。我們深入去學佛,就可以透過種 種的理論肯定死後並沒有結束。最近科學也證實這件事。所以人是一個無限的生命。既然 生命是無限,死後去哪裡就很重要了。假定去的地方,我們能預先知道,而且是我們所嚮 往的地方,那就會很快樂,如果對於去的地方,一無所知,那就會很恐懼。生死輪迴中, 下一世會到哪裡,真正了解的只有佛陀。既然我們不了解,如何準備呢?當然無從準備起 。佛陀告訴我們,去的地方是絕端的痛苦,唯有皈依三寶,才能夠把我們從那個地方救護 出來。 世間人忙忙碌碌的,到頭來會怎樣呢?我曾經看見過一首詩:「百年世事三更夢,萬 里江山一局棋,舉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休?」人生再長也只有一百年,死的時候 ,世間一切事情如同三更夢一樣。大家忙著打天下,就算把天下打下來了,但是萬里江山 就像一局棋一樣,就是現在勝了,將來還不知道會怎樣呢?全世界的人都在忙碌當中,在 忙碌中老了、死了。到那個時候,哪一個人願意忙毫無意義的事情呢?大家看看,中國的 秦始皇、西方的亞歷山大、印度的阿育王,他們都曾叱吒風雲,征服好幾個洲,可是當死 到來的時候一切都如同夢幻一樣,能帶走什麼呢?這是讓我們覺得不安全的地方,所以要 找可以救護我們的地方。皈依的原因就是如此。 救護者的條件 了解世間一無是處,相信三寶有能力救護,所以我們就去皈依。廣論上告訴我們,救 我們的人必定具足四個條件,第一:他已經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否則自顧不暇,怎麼來救 我們呢?第二:他懂得怎麼來救我們。有很多人自己解決了,但不懂如何去救別人,即使 你去求他,他也沒辦法可想。第三:他不但懂得如何救,而且有悲心來救我們。如果他沒 有悲心,雖然懂得救的方法,但是他會說:「對不起,我今天不想救你。」第四:佛菩薩 真正能救的是肯照他的方法去做的人。所以只要肯做的人,他一定救,不會分親疏彼此, 你對他好,他救你;你對他不好,他依然救你,這是非常殊勝的條件。 皈依的好處 我們希望真正解決問題所以去皈依,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皈依有兩個好處:「近拔三 有,遠清二死」。近、遠兩個字是對等的,近的是指眼前就可以得到的好處;遠的是指究 竟可以得到的好處。剛才說到,我們都在生死輪迴當中,以我們目前看得見的世界,除了 人以外,只有動物是我們看得見的,大一點的牛馬,小一點的昆蟲,這就是「三有」當中 的「欲界」,另外還有「色界」、「無色界」(天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三種),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天」,天人雖比我們高,但終歸要死。如果我們真正去皈依,如法去 做,眼前就能從三有輪迴當中出離。 雖然解決了三有輪迴,可是,生死問題還是沒有徹底圓滿的解決。因為,生死有兩種 ,一個叫分段生死,一個叫變易生死。什麼叫分段生死?就是指這一生死了,還有下一世 ,比如說這一世叫張三,下一世變成李四。弄得好的話是人或生天,弄得不好的話,墮落 變成畜生、餓鬼,或下了地獄,這是一段一段的生死,就叫做分段生死。還有一個叫變易 生死,解除了分段生死,可是還沒有停止,它還是會有變化,這個變易生死比較深入,暫 時不談。佛陀不但把分段生死解決,而且變易生死也徹底的解決,達到最究竟的境地。因 為佛有這樣殊勝的利益,所以我們要皈依他,而得到遠近的兩個好處。 但是,達到目標的這條路是很遠的,不像我們鳳山寺從廣場到大殿,兩三步路就到了 ,也不像從台中、屏東到鳳山寺的路程。皈依這條菩提道是很長的,不是一生的時間所能 走到的。在這長遠的路當中,我們怎麼走呢?真正的說,只有佛出世才有皈依,佛不出世 的時候,雖也有盛事,但是屬於世間的十善。世間的聖人,乃至於轉輪聖王,他們也都有 十善業道,但真正解決生死輪迴的只有佛。 下士的皈依 要走到佛的境地,一般來說分三個層次。首先,說明第一個層次的皈依。了解佛法以 後,透過佛法去思惟觀察,相信人死了以後並沒有就此結束。根據各人造的業而決定去哪 裡,造了那一道的業就會到那一道去。現在認真的檢查自己,發現造的善業非常有限,造 的惡業非常多、非常可怕,所以,我們多半是會墮落到三惡道。大家想想看,眼前現實生 活中,小小的苦都無法忍受,何況受將來非常嚴重的苦。所以我們怕墮落三惡道的苦而去 皈依,然後隨分隨力行十善業,這種皈依為「下士的皈依」。 中士的皈依 再進一步來談第二層次的皈依。透過剛才「下士的皈依」使我們不墮落而仍舊生為人 ,但看看我們這一生,就知道還是會死。即使生為天,天的壽命的確比人長,但終究還是 要死,臨終的時候像做夢一樣,而且五衰相出現時,那真是痛苦無比,所以生天也不安全 。如此我們就知道:只要還在輪迴當中就不安全。所以,世尊告訴我們,輪迴的苦才是真 正的苦。因此,皈依不僅在解決世間的問題,而且要進一步解決生死輪迴的問題。認識了 這一點,並且信得過三寶能救我們出輪迴,於是去皈依,這時候所修行的不是十善業,而 是叫盡苦道--四諦苦集滅道當中「道」的這條路,這種皈依叫「中士的皈依」。 上士的皈依 最後一種叫「上士的皈依」,是最高層次的皈依。這時,要解決的不僅是自己的苦, 而且要幫忙一切人解決苦的問題。這「一切人」分兩方面來說:一方面是指我們這一世周 圍的人,如父母、尊長、夫婦、朋友、同輩、子女等等。另一方面是推而廣之,在無限生 死輪迴當中,沒有一個眾生不是我們的親人,既都是親人,我自己解決了,當然要幫忙他 們解決。何況究竟圓滿的解決,單單自己解決是不夠的,因為我們是社群的動物,如共處 在一個家庭裡,不管父母、不管夫婦、不管子女,而只管我自己,那我一個人好得了嗎? 就業的角度來說也是如此,業的徹底圓滿解決,不僅自己要解決,也要幫助一切人解決。 佛就是這樣的人,我們看到了他這個榜樣,相信三寶有能力把一切人的苦樂究竟解決而去 皈依,這樣的皈依稱為「上士的皈依」,那時所修行的是六度萬行。所以,皈依不僅僅是 不墮入三惡道,不僅僅是解決輪迴之苦,更是要徹底、究竟解決一切人的一切苦! 就皈依來說原則上分成三點,但並不是截然無關的三點,而是依循著次第層層而上, 最高的上士,含攝著下面的中士、下士,像房子一樣,三層樓一定從基礎的一層、二層而 上,下面的可以不包括上面,但上面一定包括下面的。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皈依時就要 發願祈求:我要達到最上面、最究竟的一級,這一級我們稱為「無上菩提」。 對各位來說,眼前會感覺到不學佛則已,學了佛以後,理論是很好、期望也很高,可 是做起來很難。佛也很明白地告訴我們很難做到,但問題不是難不難,而是要不要。譬如 生了病看醫師吃藥,問題不是藥苦不苦,而是需要它來治病。怕藥的小苦,就會送命遭受 大苦,把苦的藥吃下去,以小小的痛苦解決無邊的大苦。所以,現在怕苦不敢走這一條路 而走其他的路,換得將來的大苦,結果沒有辦法真的解決問題。 各位學習廣論的過程中,我常介紹其他的書,讓我們認識世間某些看法的錯誤,如《 新世紀飲食》、《前世今生》等,為什麼介紹大家看這二本書?因為現在世界上,大家都 覺得科學代表了一切、代表了真理,但是科學是個無限,大部分人只摸熟了其中一部分, 就以為代表了一切科學,於是大家迷信自己所知的科學。既然大家都相信科學,如果跟大 家講別的東西,會被譏為不科學、不合理,所以就以科學的眼光來談。 《新世紀飲食》這本書的作者正是學科學的人,他所舉出來的正是科學上的根據。因 此,以這本書來談最恰當不過了!也許有人會覺得他騙人,但騙人總要有一個目的啊!作 者的父親是美國「三一」冰淇淋大王,身為獨生子的他,只要好好的遵照父親的話去做, 不犯規、不送命,將來長大了,理所當然的,父親所有的職務、所有的財產都會交給他, 他天生下來就是個億萬富豪啊!何必舉出這些事實呢? 身體的健康非常重要,而飲食對健康有絕大的關係。一般人認為食物中最營養的是牛 奶、肉、蛋,然而本書告訴我們,這是健康的三大殺手,目前美國人一些重病都從這地方 而來。所以,本書指出科學報導的錯誤,並進一步舉出,錯誤報導後面所隱藏的大騙局。 書上舉個很現實的理由,他說:「科學不是科學家,科學家不是科學」,這話怎麼講呢? 譬如說,科學家要報導一件事情,科學家是個人,既是個人就要生活,既要生活就須受生 活的影響,於是很多生意人就告訴那些科學家:「如果你對於真相避重就輕的寫,我就付 錢給你。」當然有很多人不願意,可是,也有很多人願意依生意人的意思而報導。 商場上有句口號--「服務第一,顧客至上」,「顧客至上」是為了顧客口袋裡有錢 ,生意人要想辦法把顧客的錢擠乾。佛救人是為了讓我們獲得好處,生意人是為了我們有 錢,想從我們身上獲得好處,於是用種種方法哄騙我們,我們就把錢滾滾的送到他的包袱 裡。《新世紀飲食》這本書就提供我們這個訊息,生意人把我們騙得團團轉。談到這裡, 也許有人想去罵那些生意人,但是他們很可憐,他們在無知當中,根本不了解事實的真相 。世間沒有一個人例外,都希望活得快樂,而獲得快樂的方式大家共同的認定是賺錢,賺 錢最容易的方法是做生意。如果不是佛指出來世間的真相,或許我也會去做一個生意人呢 !因為賺錢最容易,可以使我活得快樂啊!想想看,到農場工作,不但日曬雨淋很辛苦, 而且獲利又少,誰願意去做農夫呢?相較之下,做生意舒服多了,賺錢也容易多了!所以 生意人絕對不是為了傷人去傷人,而是為了賺錢、為了快樂,在無知當中傷人。站在他的 立場來看會覺得天經地義;站在佛法來看,他們在無明當中。他們希望離苦得樂,可是對 苦樂的特徵、苦樂的原因不認識而走錯了,所以說他們很可憐。假定了解人死了沒有結束 還會輪迴,他是不會這樣做的。 《前世今生》告訴我們人有前世,我們今生的一切,都根據前生造的業,這關係密切 到就像昨天跟今天一樣。所以有人說睡覺叫「小死」,躺下去睡著了什麼都不知道,等到 明天張開眼睛來好像從頭開始一樣,實際上是延續昨天的,而且一模一樣的延續下來。人 在生死輪迴當中,就像一睡一醒一樣,不同的是輪迴換了一個「身體」罷了,認識這一點 ,怎麼可能還會為了今天不管明天,為了這一生不管下一生?所以透過這兩本書,認識生 命的內涵以後,不但不會再走世間迷糊的路,而且會更確定不疑的去走上佛法的路。 世間、出世間的真相唯有佛陀能夠徹底看見,能夠把根本的原因認識清楚,佛的出世 非常珍貴。我們現在接觸了佛法、廣論,發現學習佛法這條路不容易,假定有其他的路可 以走的話,大家都願意走其他的路,問題是沒有路好走啊!一個人要修成佛道,何等困難 ,成了佛以後,有因緣降生到世界上來,更是難中之難。佛到了世間,眾生才有皈依,皈 依不但是唯一的一條路,而且得之不易啊!這個機會不但稀罕,而且無比的珍貴。世間很 多貴重的東西,都只能給我們暫時的快樂,皈依卻能給我們究竟圓滿的快樂!了解皈依的 內涵以後,我們會很歡喜,歡喜我們居然能夠在芸芸眾生當中,遇見了佛法,而且皈依了 它,這是宿生無比的善根才能感得在這一生遇見,各位要珍惜這個機會啊。 皈依的方法 佛法僧是我們所皈依的對象。佛,為什麼成佛?他也是根據老師指導的正確方法,經 過如法修行以後證得的,他這個成就的例子就是我們要的目標,所以「佛」是我們最好的 榜樣。皈依他以後,想真正解決問題,就要照著他指導我們的「法」去做,所以他說的法 是我們最佳的指導者。我們實際去修行的時候要一些同伴,那就是「僧」。佛、法、僧三 者在實際修行的過程當中是分不開的。 正皈依是皈依法,但法只有佛知道,所以離開了佛沒有法;知道了法不去做的話,成 不了佛,皈依也沒有用,所以皈依以後要如法去做;修行的時候要有共同的伴,彼此策勵 共勉一起增上。我們吃的飯,一個人做得成功嗎?絕對不可能!世間謀個簡單的生活,沒 有伴都不可能,何況是修行?再說,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如在這個團體就跟著這個 團體走,如在那個團體就跟著那個團體走。例如今天,你們學了佛、學了廣論,所以大家 來佛寺皈依,否則,今天是禮拜天,你們很可能和三朋四友到處逛街、玩樂。 下面簡單說明,皈依的時候應以什麼心態去皈依?最重要的是要懺悔,懺悔以前走的 路都錯了,現在至誠懇切的想走皈依這條路,因為這才是真正究竟離苦得樂的道路。今天 法會的整個儀軌當中最重要的是請聖部分,我們很至誠懇切地請佛菩薩降臨,並在他們面 前懺悔,然後一心皈依。就像一個容器一樣,先把它清洗乾淨,好東西、甘露才能倒進來 ,同樣的,先把自己的罪惡懺悔乾淨,佛菩薩授皈依給我們,我們才能接受下來,所以懺 悔乾淨是很重要的。 皈依的師父就代表佛菩薩,好像電一樣,雖然這裡不是發電廠,可是當你這根電線接 對的時候,就可以把發電廠的電接過來,以這樣的心情接受皈依,就會得到應有的好處。 如果懺悔不乾淨的話,電一接進來,運氣好的話,只是保險絲燒掉了,運氣不好的話,房 子都會燒掉。 皈依完了以後,還要發願、供養,這兩者有它特別的意義,今天並不是跑來供錢,跑 來結交朋友,而是希望把以前在廣論認得的象徵性意義落實在生活中,然後共同的去造善 法!最後還要回向。把這一次的功德,回向將來希望達到的結果,就好像賺了錢把它存在 銀行裡,希望將來派上什麼用場一樣。(註) 皈依了以後,應該怎麼做怎麼學?廣論從理論上的了解到一步一步的實踐,都有完整 的指導,這裡不再細說。 註:以上為和尚說明皈依法會流程,如何用心之方法。皈依法會流程簡述如下:請師 、請聖、懺悔、正授皈依、發願、供養、回向。 不共皈依的特徵 皈依法會選在圓根燈會這天舉行,有它非常殊勝的意義,具有這殊勝的意義的皈依我 們稱為「不共皈依」。 不共皈依的內涵對各位來說,眼前的確不能很清楚的了解,但仍然必須建立基本的認 識,方可根據這個基本的認識,漸次加強。進入佛門的第一步是皈依,以此基礎一直上去 ,到最後成佛都不離皈依,廣論裡邊整個告訴我們不同層次的皈依。 現在我就簡單的把不共皈依的特徵說明一下。在印度,外道也有皈依,但是,他們皈 依的對象和我們不同,我們是皈依佛、法、僧三寶,單就這一點來,就已經是不共外道的 皈依了。我們所皈依的三寶非常殊勝,它是珍貴的、真實的;希罕的、難遇的。為什麼說 它珍貴、真實呢?因為世間共同的目標是離苦得樂,而唯有佛陀能指示出一條道路,使我 們得到真正的離苦得樂。為什麼說它希罕、難遇呢?因為佛之所以成佛,是經歷長劫修證 而來,佛的出世更是難上加難,開經偈中的:「百千萬劫難遭遇」,就是告訴我們遇見佛 法是非常難得、非常珍貴的。 對佛門弟子來說,不能僅以不共於外道的這一點來認識我們所謂的「不共皈依」。那 「不共」的內涵是什麼?今天我簡單的向各位說明。我們先了解皈依的定義。根據《大毘 婆娑論》上的說明:「皈依是救護意」,這個定義是大小乘共通的,我們為什麼要去皈依 呢?因為三寶能救護我們,救護我們究竟離苦得樂。 其次,皈依的原因是什麼呢?學了廣論知道有兩個原因,第一,了解世間的苦。第二 ,相信三寶能救我們。第一個可再細分為三層次,害怕三惡道的苦而皈依,那時所要學的 內容是行十善業,這是下士的皈依。進一步,畏懼生死輪迴的苦而皈依,那時所要學的內 容是斷苦之道,就是苦集滅道「道諦」的「道」,這是中士的皈依。這兩種皈依對上士來 說是共的,上士的皈依是要解決一切眾生的苦,那時所應修學的內容是六度萬行。我們雖 然聽見了皈依的道理,但是不一定願意深入,了解了皈依的道理也不一定願意深入,即使 願意去深入,也會有種種因緣障礙我們去實踐,在這種情況之下皈依就出現了結緣式的皈 依。現在大部分都是結緣式的皈依,那種心態是反正大家都這樣,我也這樣。現在,我們 了解了佛法的特徵,知道唯有佛法能使我們達到期望的目標,那我們絕不希望停留在結緣 階段,而希望一步一步實踐,最後得到「果」,既然是需要實際行持,那就和結緣不太一 樣了。下士、中士、上士到最後究竟目標,這是共道,目前我們的行持是最下,但目標是 最上,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所以,我們的不共皈依並不是結個緣而已,而是要實際依法行 持。 「不共皈依」和結緣式的皈依有什麼差別?結緣式的皈依,在皈依以後,願意做也好 ,不願意做也好,隨個人的喜好厭惡而定,假如今天有事那就不去學,沒事情就跑來結個 緣,這就是結緣式的皈依。不共皈依絕不是這樣子,因為真正要去實踐的話,沒事情固然 要學,有事情也要學,不管任何情況,都要照著佛告訴我們的道理如法去行持。能夠這樣 的話,雖然不離開現實生活,仍然能夠轉染業、惡業變成善業、淨業。這是「不共皈依」 希望達到的情況,也是不共皈依的第一個特點。 皈依有好幾種不同,或說五種,或說七種。有一種叫「翻邪三皈」,又叫「但三皈」 ,學了佛以後到寺院去受皈依就叫「但三皈」。進一步要受戒,皈依以後要受戒,要從皈 依上面得戒體,這種皈依和但皈依不太一樣。因此今天受不共皈依的同時,也要受八關齋 戒。皈依是化教所攝、用捨任緣,願意可以照著做,不願意可以捨掉,雖沒有太大的罪過 ,但有很大的損失;戒就不是如此了,受戒的功德很大,同樣的,違戒的損害也很嚴重。 所以皈依受戒以後必須認真的去實踐,這是不共皈依的第二個特點。 前面這兩點還不是不共皈依的主要特點,我們真正要了解的是下面講的第三點。我們 一心一意皈投依止,因為佛的確有無比的加持威力。然而,如果我們不依法去做的話,佛 的加持力不能進到我們的身上來,例如暖和的陽光照射下來,如果我們把它遮住,光線就 射不進來。所以皈依以後一定要去實踐,而且是依法實踐,因為正皈依是皈依法,這個法 就是佛陀的指示,也唯有佛陀的指示,才是圓滿的法。 雖然正皈依是皈依法,但是依法去修行時,還必須要有很好的伴。我們每個人都受著 四周環境的影響,因此要有一群目標相同的人互相勉勵,修行佛法更是不能少,所以佛、 法、僧三寶是一體的。我們所皈依的佛有無邊的功德,包含身、語、意、業等功德,意又 包含悲、智。佛對我們最大的意義是什麼呢?廣論上說「善轉教業」,最善巧轉法輪來教 化眾生的人就是佛,他所教化我們的法,廣論上說「斷煩惱苦所緣為業」。 不共皈依既然不是結緣式的,而是希望能夠成就佛道,那眼前最重要的就是要積聚菩 提資糧。如何積聚菩提資糧呢?下腳處就是如法行持,認識我們無始以來的無明煩惱,依 照著世尊告訴我們的正確方法,憑藉著這個法,眼前能夠斷掉煩惱,轉染業、惡業為善業 、淨業,將來可以離開惑業所感得的苦,這個苦分為兩種,近的來說,斷掉三有之苦;遠 的來說,解除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兩種生死之苦。因此,我們要了解,「斷煩惱苦所緣為 業」的這個法,才是我們應該去緣的,緣著它,能夠真實無誤的讓我們離苦得樂。但要達 到這個結果,除了法本身次第、數量正確無誤之外,還得靠有修有證的過來人指導,假如 不具足後者的條件,不可能依著這個法去行持,為什麼呢?因為或者無法了解法的真正內 涵,或者雖然能夠了解,但在行持的時候,遇見困難沒有人來指導幫忙解決,或者實踐的 過程當中遇到其他的因緣而岔開時,沒有人拉回來。所以如法行持時需要老師的指導。 既然,老師是要指導我們去依法行持,那這位老師就必須具備兩個非常重要的條件: 一、博通五明。除了佛法以外,其他世間的學問也要通達。為什麼老師要博通五明呢 ?因為佛法所指的內涵離不開現實的生活,從日常生活的小地方,到天文地理,無不在佛 法的範圍之內。所以,好的老師需要具備博通五明的條件。印度稱這種人叫「大班智達」 。 二、具足傳承。這個傳承是自佛陀傳下來的,也就是師弟之間口口相傳。完成口傳以 後,弟子還要把口傳的內容了解得清清楚楚。傳的過程當中,有加持的力量。現在一般人 念咒,用的是同樣的經本,但是南腔北調各念各的,就是欠缺傳承的緣故。譬如:「南無 」兩個字,不念「ㄋㄢㄨ」,而是念「ㄋㄢ ㄇㄛ」,就是傳承下來的。不僅是所念的音 ,而且內涵所講的是什麼,也要代代傳延下來。 面對面口傳都很容易發生錯誤,更何況口口相傳下來?佛在世時,說了一個偈,佛說 :「若人生百歲,不見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見了知。」佛圓寂不久有位小沙彌就把 它念成:「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見了知。」阿難尊者聽了以後, 就問小沙彌:「你在念什麼?」小沙彌再念一次,還是把「生滅法」念成「水老鶴」,阿 難尊者再問:「誰告訴你的?」小沙彌說:「老師告訴我的。」阿難尊者說:「你念錯了 。」小沙彌問:「那應該怎麼念呢?」阿難尊者說:「不見生滅法。」小沙彌聽了,就改 念「不見生滅法」,被他老師聽見了,老師就問:「我告訴你念『水老鶴』,你怎麼念『 生滅法』?」小沙彌說:「阿難告訴我的。」老師說:「阿難老了,他不知道。」既然師 父說的,小沙彌當然聽師父的,於是又念回原來的「水老鶴」了。小沙彌畢竟是小孩子, 精力很充沛,就到處邊走邊念,又被阿難尊者聽見了,尊者問小沙彌:「我不是教你念『 生滅法』嗎?你怎麼又念成水老鶴?」小沙彌回答:「我師父說是『水老鶴』,師父說你 老了,不知道。」尊者聽了很難過。他是個羅漢,於是入定一觀,一看,沒人能改正,他 想:「我留在世間沒用了。」阿難尊者因為這樣的因緣而入滅了。所以口傳的確不容易啊 ! 佛傳下來的傳承,理論要弄清楚都那麼難,何況還要實際上親自去修行!但透過理論 去修行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老師傳下來的方法,不但要聽得懂,而且還要知道修法的內涵 。也許自己沒有修證,但是,再傳下去給弟子,夠量的弟子聽見了,照著去學去修,也可 以得到結果。 我們所學的是從佛傳下來,具足三個特點,第一,內容圓滿無缺。第二,修行的次第 絲毫無誤。第三,老師是師師相傳的。佛相傳下來有兩個車軌,在我們的傳承當中,最重 要的是阿底峽尊者、宗大師以及目前護持的法王。圓滿教法傳承的因緣,我簡單的說明一 下。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始自東漢時期,到唐朝達到頂盛,後來又慢慢衰退。唐末宋初 ,印度出現了一位大師,那就是阿底峽尊者,尊者把教法的傳承,從佛親口教下來的法, 經過彌勒菩薩傳方便、文殊菩薩傳智慧的兩大車軌統攝起來。後來阿底峽尊者被迎請到西 藏振興教法。尊者圓寂後,又經過三百年,宗大師出生,時間是在明朝初年,離現在五百 多年,從他圓寂那一年算起,一四一九年到今天五百七十多年。宗大師把西藏的正法振興 了幾十年,並且延續了五百年之久,五百年後的今天,慢慢的衰退。最近幾年,最重要的 就是法王護持著教法,他說:「教法的延續不但要有完整理路說明,還要有如宗大師一樣 的救世的悲心。」法王就是以這樣的悲心來護持圓滿教法,來護持所有眾生。所以宗大師 的教法,能夠產生這樣的效應而繼續延續下來。我們在這末法時代的今天,還能夠遇見這 樣圓滿的教法,而這教法是法王護持著,為了我們而來護持,我們怎麼可以不好好的努力 呢?最好的努力方法就是如法行持。 所以,更深一層的意義來看,不共皈依,就是跟著宗大師。宗大師代表著佛的智慧。 應著眾生的根性,文殊菩薩應各種身,在世間當中,以宗大師的示現身最為究意圓滿。所 以若不是特殊的因緣,多生的善根福德,不會感得大師的圓滿教法。這條路不是一生、兩 生可以走出結果的,一定要透過多生多劫的努力,文殊菩薩也經過多生,才示現宗大師來 攝受我們。 了解不共皈依的特點後,大家要以更至誠懇切的心來懺悔、皈依,發願生生世世修學 圓滿教法,弘揚圓滿教法。皈依以後,最重要的是努力積累正確的「因」,「因」種對了 ,自然就會有正確圓滿的果出現! 供燈的意義及圓根燈會的由來 供燈的意義,第一層是供養,所有勝妙清淨的東西都可以拿來供養三寶,花、香以及 所有吃的、用的……,樣樣東西都可以供養,燈自然不例外,可以拿來至誠懇切的供養三 寶。 所有供養物當中,燈有個特別的意義,燈代表光明,因為它可以破除一切黑暗。以世 間來說,光明可以照亮黑暗,使我們看清楚一切,消除我們的恐懼,指示我們明確的道路 。以佛法來說,智慧就是一種光明,我們所以會痛苦、得不到快樂,就是因為沒有智慧認 識苦樂的真相、了解苦樂的原因,所以佛法的智慧就像一盞燈,當燈亮了,滿室的黑暗就 不見了。 世間的光明最主要的來源來自三處,太陽、月亮和燈。太陽的光是無比的,月亮的光 是清涼的,這兩樣的光明,雖然不是燈所能比擬的,但是燈的光明也有個特點,燈有無限 個,在任何地方我們可以運用它得到光明,而太陽只有一個,月亮也只有一個,很多時間 、很多地方都受到限制,而使我們看不見它們的光明。學佛更是需要光明,外是破除世間 的黑暗,內是照亮我們自己的心路,儘管我們有眼睛,如果沒有光明,還是看不見。那這 個光明來自於何處呢?智慧的光明都來自佛陀,然後由師長們代代傳承下來。所以「點燈 」的意義,除了供養「三寶」以外,我們也希望能夠接受世尊傳下來的智慧光明,希望這 個光明照亮我們自己,照亮自己以後,我們也能繼承佛菩薩的事業,安立所有眾生,使這 個光明照亮整個宇宙,照亮一切眾生。所以點燈的時候,一盞盞的相傳下去,就是表示薪 火相傳、燈燈相續,受著佛法的智慧,這個象徵的意義,有這樣深遠的特別的內涵。 今天的法會,稱它為「圓根燈會」,圓根燈會由來的因緣,是當宗大師圓寂以後,藏 人感念宗大師無邊的功德、恩德,於是在每年藏曆的十月二十五日,舉行圓根燈會。法會 當天重要的活動是供燈,點燃那一盞燈以照亮外面的黑暗,以點亮裡邊的心燈,期望身心 兩方面痛苦消除,得到究竟的安樂。為什麼稱它為「圓根燈會」呢?當時的西藏,不像現 在物資那麼發達,不可能有那麼多盞燈,但供燈的人又那麼多,怎麼辦呢?他們只好把圓 圓的「蔓菁」,削掉了頭,在中間挖個洞,然後再把燈油注進去,漢人看見了,不曉得是 什麼,就取它的形式,稱它為「圓根燈會」,今天我們就根據這個傳統舉行圓根燈會。各 位了解這個意義以後,要發願努力去學大師告訴我們的菩提道次第,從淨化自己開始,並 且幫忙一切眾生,如此參加這個法會才有意義。 -- 行善作惡會改變命運之常軌,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之心;一切禍福,不離步步所行。」 -- 卍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 佛教X檔案 - 用科學的態度探索科學的死角 BudaXfile |
閱讀文章: 第 113/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