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閱讀文章: 第 17605/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蔣揚扎西 標題: 有三個問題想提問 時間: Sun Dec 13 10:08:44 2015 有三個問題想提問,希望各位慷慨為我解惑。 1. 為什麼說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呢? 2.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是什麼意思呢? 3. 有受皆苦怎樣理解? 謝謝各位 > -------------------------------------------------------------------------- < From: Yf Yau Time: Sun Dec 13 20:40:51 2015 若見人過既是見自己對,既是人我,這樣將永遠無法安寧 > -------------------------------------------------------------------------- < From: Anderson Chang Time: Mon Dec 14 15:58:14 2015 (1)是社會家庭穩定的基礎。 (2)的確修行是向自己負責。所有凡夫都有煩惱,也很容易在無意中造成他人的困擾 。 會修行的人,即便遇到不是自己造成的困難,也能把握機會,從中得到修行的益處。 【廣欽老和尚說厲害的修行人特別喜歡在逆境中修行。】 雖然我們還不能如佛陀、聖弟子完全清淨,至少要練習解毒的功夫,被世間過毒到了 ,能越快放下越好XD 雜阿含卷四十二,1154經。 http://buddhaspace.org/agama/42.html#一一五四 時,健罵?婆羅豆婆遮婆羅門遙見世尊,作?惡不善語,瞋罵呵責。 名字取名叫健罵,果然很沒禮貌,遠遠看見就惡口開罵。 然而世尊說什麼呢?清淨的人不會受到瞋恨辱罵的影響。這些有毒的東西,就像逆風 把砂土原封不動地吹回去給原來的人。 「若人無瞋恨,罵辱以加者, 清淨無結垢,彼惡還歸己, 猶如土坌彼,逆風還自污。」 《雜阿含經》卷四十八第1275經: 「不於不瞋人,而加之以瞋,清淨之正士,離諸煩惱結。於彼起惡心,惡心還自中, 如逆風揚塵,還自坌其身。」 (CBETA, T02, no. 99, p. 350, c18-21) 《四十二章經》:「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污天,還污己身;逆風坋人,塵 不污彼,還坋于身。賢者不可毀,禍必滅己也。」(CBETA, T17, no. 784, p. 722, b22-24) (3)佛教並不否定有樂受,只是必需明白樂受在無常之下終將敗壞。 中阿含216經,說明了「諸愛皆苦」的道理,對於樂受生起貪愛,進而執取、想恆久 擁有,正是一大苦因。 ____________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是,梵志!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 懊惱。」 梵志語曰:「瞿曇!何言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耶?瞿曇! 當知若愛生時,生喜心樂。」 ____________ 這位居士不認同佛陀的說法,他說: 「愛會生種種苦惱?愛應該是生歡喜快樂才對啊!?」 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看法,離開之後,遠遠看見城中有群在遊戲賭博的人,想說世間聰 明的人就是這些擅長博戲的人,不如我來問他們,佛陀和我的說法哪個才對? 「世中若有聰明智慧者,無過博戲人,我今寧可往彼,若與瞿曇所共論者,盡向彼說 。」 博戲人怎麼回答他?一開始又是發生了什麼事,才和佛陀有那樣的對話? 詳情請看→http://goo.gl/0bvrls > -------------------------------------------------------------------------- < From: 周靖山 Time: Mon Dec 14 19:22:46 2015 回三個問題的提問 1. 為什麼說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呢? 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為中國兩句經典俗語。也為儒家所重,所推重,因儒家首重 倫理,所謂五倫(夫妻 父子 兄弟 君臣 朋友)。 其中: a.父子有親:為人子者,稟受父母的骨肉靈氣,血統相傳,關係最為密切。大學 說:「為人父,止於慈;為人子,止於孝。」父慈子孝,為天經地義,人倫之極則。 因此中國人認為百善孝為先。 在佛教雖不如此用語〈百善孝為先〉 但依<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1:欲生彼國(指西方極樂世界)者,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 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即所謂『淨業三福』 是也,其中尤以『孝養父母』為最。何以故?蓋一切凡夫,皆藉緣而生。雲何藉緣? 或有化生,或有濕生,或有卵生,或有胎生,此四生中,各各復有四生。如經廣說, 但是相因而生,即有父母,既有父母,即有大恩,此為『世間福田』之極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1也說:「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 因。」(CBETA, T12, no. 365, p. 341, c13-14) 除大乘經典如此說,在阿含部也有如此說: 中阿含王相應品天使經第七 「若有眾生生於人間,不孝父母,不知尊敬沙門、梵志,不行如實,不作福業,不畏 後世罪,彼因緣此,身壞命終,生閻王境界。閻王人收送詣王所,白曰:『天王!此 眾生本為人時,不孝父母,不知尊敬沙門、梵志,不行如實,不作福業,不畏後世罪 ,唯願天王處當其罪。』 雜阿含(八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年少婆羅門名?多羅,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常如法行乞,持用供養父母,令得樂離苦。世尊!我作如是,為多福不 ?」 佛告?多羅:「實有多福。所以者何?若有如法乞求,供養父母,令其安樂,除苦惱 者,實有大福。」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如法於父母,恭敬修供養, 現世名稱流,命終生天上。」 佛說此經已,年少?多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可見孝養父母,佛法也非常的重視。 b.夫婦有別:夫婦乃是人倫的開始。欲正家,必須夫盡夫道;婦盡婦道,則內外有 別,上下有序,而家無不齊。淫為損人名節之事,乃罪之魁,惡之首。 也就是說心中常抱著孝心、不淫別人妻女之心,那麼天下任何不正當的行為,都會不 忍心去做。 在佛教雖不如此用語〈萬惡淫為首〉,但在佛法中談戒律。如五戒即不殺生、不 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為一切佛戒之基石,不論出家或在家皆應遵守 。若欲來生得保人身,今生就須淨守五戒。如犯不邪淫戒,來生要保人身就有點困難 。 《中阿含經卷五十》記載,邪淫者必受現世及後世之惡報。 《分別善惡報應經》雲:「邪欲報有十種。何等為十:一欲心熾盛,二、妻不貞良, 三、善不增長,四、善法消滅,五、男女縱逸,六、資財密散,七、人多疑慮,八、 遠離善友,九、親族不信,十、命終三途(三途即地獄、餓鬼、畜生)」。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不得隨意眷屬,是名邪淫果報。另如《 中阿含經晡利多經》雲︰「邪淫者必受惡報,現世及後世。」邪淫的惡報如是,凡正 人君子與學佛者,皆宜慎之! 當然某些法師常引用〈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或是儒家人倫道理勸人為善, 教人做人的道理。這也無可厚非,因為人成才能佛成。 2.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是什麼意思呢? 這句話出自《壇經.般若品》雲:「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 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一般來說,中國漢傳佛教禪宗喜歡精簡提綱挈領下手,所以常用空、無、不著 、能所雙亡,描述見性的狀態。因此經文的意思是說:真正修道而與無我相應之人, 既達能、所雙亡,當然再也沒有能見的『我』與所見的『世間』之是非過愆可言;應 知他人之過非,過在他人而不在我,若自生執染是非之見,便有失湛然寂照之自心。 若見他非,自不動念而批評之,若評議之,則憎惡怨結滋生而成過失;但自除卻無議 他人之心念,則煩惱妄心頓銷、不除自破,當下體證無生而自在無礙!但這是自我反 省與自證的工夫,而不是待人處世的原則,否則就變成無是非、善惡的癡人!所謂『 反省』,是指向內心覺照、檢點自我過愆,而使淨心相繼、與道相應。『自證』,乃 指行者觀察緣起無我,超越能所、言詮的體證,進而展現於日用的自在生活。此乃是 證其根本智的德相。 而在待人處世方面,首先就要『分別善惡』、『抉擇善惡』,否則『是非不分』 、『善惡不明』,如何『止惡行善』、『諸惡莫作』而『眾善奉行』?又如何『見賢 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無論順境、逆境都是增上緣,只要善於運用,都是很好的 鞭策。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勇猛精進,將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所以無一不是好事 。這是所謂後得智的相用。 3. 有受皆苦怎樣理解? 為甚麼一切有受皆是苦?我們能感覺到的苦惱,這個我們容易了解。唯獨樂受,明明 這是樂,為什麼說是苦呢? 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雜阿含473經》 一般人有「三苦」為苦苦、壞苦、行苦。 苦苦:人生在世是苦,而處於違逆境界中,身心產生種種逼惱之苦,實在是「苦上加 苦」,故稱之為苦苦。這是一般人比較容易了解的,不用再說。 壞苦:於種種順意境界壞滅時,身心所感受的苦,稱為壞苦。這就是無常的關係,各 種好順意境界或東西,因為無常也會漸漸壞滅與失去,或邊際欲望的遞減而失去樂趣 。 行苦:「行」是遷流變動之意,即於非違逆、非順意之境,心中無有苦、樂、憂、 喜之感受;一般人常會感到無聊、無所事事,心中好像沒有苦受或樂受,但事實上仍 然有微細的念頭在活動,念念生滅、遷流不止,此即為「行苦」。 所以有受皆苦。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閱讀文章: 第 17605/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