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閱讀文章: 第 17434/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標題: 有大德善知識能夠講一下關於《五蘊》的敘述嗎?謝謝 時間: Sun Nov 17 22:09:22 2013 有大德善知識能夠講一下關於《五蘊》的敘述嗎?謝謝!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un Nov 17 22:28:09 2013 請由第25分06秒看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CeW95nv54M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Nov 18 12:44:29 2013 可參考 http://buddhaspace.org/agama/1.html 中對「五陰」的定義以及相關經文 。另外先前阿哲好像也提出過其中一些細部的討論。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Nov 18 14:45:40 2013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21/yinshun21-00.html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Nov 18 14:54:01 2013 經的層面比較高,論的層面比較細緻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Nov 18 15:16:48 2013 關於《五蘊》這層面還是比較高,這是對智慧比較高的人;佛陀為他們講關於《五蘊》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Wed Nov 20 22:06:05 2013 如果簡單的說,對自己的觀察,可以把自己分成物質部分跟精神層次。物質部分,基 本上就是佔有空間的現象,這個稱為色蘊。而精神層次,基本上就是有別於物質的心 的作用,可以進一步分為四種,就是受、想、行、識 這四蘊。 蘊有積聚或聯集的意思,所以五蘊整個來說就是一切身心現象的積聚跟聯集。 一般經上看到的五蘊指的都是五取蘊,就是說我們對五蘊因為無明愛著而有執取。而 經上常看到的教法就是要我們對五蘊正念觀察其無常生滅的層面,以除去對五蘊的執 取。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Thu Nov 21 22:01:20 2013 維基百科也許有幫助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Thu Nov 21 22:10:19 2013 淨空法師:「蘊」是五蘊:色、受、想、行、識。「色」是你的身,「受想行識」是 你的心,都是講心理。《心經》里面講的「照見五蘊皆空」,這講五蘊,五蘊把宇宙 之間所有一切法都包括盡了。這個「色」是說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現象,用這一個字代 表。心法說得詳細,說了四個:「受」,是你的感受;「想」,是你的思惟;「行」 ,比較難懂,行是剎那不住,這個生滅的念頭永遠不會停止的,前念滅後念就生,這 叫行,念念不住;「識」,是含藏,你所造作的,無論是善法、惡法、無記法,落謝 影子含藏在阿賴耶識里面。佛經上說它是種子,這個東西麻煩!阿賴耶識含藏的種子 永遠不會消失,永遠不會消滅,遇到緣它就起作用、就起現行,遇緣就生起現相,我 們講的受報。佛經上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阿賴耶識里含藏的,永遠不會 消滅;「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是佛跟我們說出事實真相。如果了解事實真 相,這個人決定不會作惡,為什麼?作毫發之惡,也要自己受諸惡報。我們所造作的 不是別人受,是自作自受,要懂這個道理。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Thu Nov 21 22:13:54 2013 阿賴耶識出來了,呵呵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Fri Nov 22 17:54:08 2013 阿賴耶識出來了,就要把他消滅掉,才能成道 :D 但對還沒解脫的人,因果的確絲毫不爽。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Fri Nov 22 18:11:31 2013 用電腦來比喻不知是否適當,"色"外部的資訊,"受"輸入的設備及訊號,"想"程式運算 ,"行"運算的結果,"識"將以上的過程邏輯化.????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Fri Nov 22 19:20:32 2013 郭志弘大德說得也有道理。 「想」的部份有點像 if () then {} 這種比對,反正程式就是一堆比對,也像是「 想」的標記識別功能。 「行」是電腦主機根據程式的結果,執行一些動作了,例如螢幕上要顯示東西以和使 用者互動、開啟網頁等等。 「識」要用電腦來比喻就比較難精準了。識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 「眼識」能說是影像辨識軟體嗎? 「耳識」能說是語音辨識軟體嗎? …… 「意識」則是電腦的人工智慧邏輯,藉由以往的規則或資料訓練來作分別判斷,決定 電腦「要」或「不要」做什麼,這人工智慧也是一直在變化的,根據所學習的東西而 變化。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Nov 23 03:30:09 2013 如果把法界比喻為一電腦,五蘊不在內不在外亦不在中間,如果把龍樹菩薩的中觀,大 乘的一實相,帶入思維.法界體性好像可以描繪出具體的架構.生命,空性,佛性,很像電 腦的原始碼,無名妄念產生雜訊,亂碼,因緣際會亂碼排列成有意義的訊息,連動的作用 產生有規則的認知,法界成立.佛法從兩個方向出發,一個探究生命的本來面目,一個運 用法性如實展開菩薩道的行.我從這樣的觀念理解佛法,五蘊皆空,五蘊的本質就是原 始碼,空不亦色空性的本質可以成立有意義的法,而因為這些法都是空性的所以都可以 破除,也可以重新成立,也可以把插頭拔掉進入滅盡,然而能讓以上所有狀態發揮作用 的就是佛性,佛性不落入空也不落入有.能令法住法位,常樂我淨,每個程式碼不多餘 ,並且有意義......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Nov 30 15:14:42 2013 請問在哪可讀到先前阿哲提出過細部的討論?謝謝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Nov 30 15:22:49 2013 阿賴耶識出來了,就要把他消滅掉.....怎會用消滅的字眼?而且也不是消滅阿賴耶識 才能成道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Nov 30 15:48:12 2013 行蘊----http://youtu.be/B0aFCHts7C8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un Dec 01 19:52:52 2013 佛陀是善於說法者,只要按照適當的順序由淺入深,經典並沒有那麼難懂。像是北傳 阿含經(與南傳尼柯耶)這些經典都是佛陀在人間四十多年的言行身教,說法對象涵蓋 王公大臣、販夫走卒、外道苦行者、婆羅門知識階級、市井小民、阿婆小孩等等社會 各階層。當初的人們聽得懂,現在我們只要克服經典語文的問題,一樣不難聽懂。甚 至,現在也有很多人在做白話的翻譯。目前讀經,又比以前容易得多。 許多基本的佛學都在阿含經中有詳細的解說,到了大乘經典就談的比較少了。所以從 基本經典讀起,以經解經,有不懂的地方互相討論,這才是建立依法不依人的基礎, 也是本社團的宗旨。 祈請佛陀親說,並非常法。而且就算有"佛"現身說法,您怎判定是佛是魔? 到最後還 是得依照經律來做判准,這才是經上教導的常法。 以下,引用佛使比丘,一問一智慧: 「對某個教法,若生起是佛說或非佛說的懷疑時,我們應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佛陀設定了一個檢核的原則:對照經典(Sutta)──法,來審查及判斷,並與毘奈 耶(Vinaya)──律作比較。這個原則是建立在不相信任何人,或不以任何人為權威 的基礎上。 若有人發表論述,自稱是從佛陀或一群博學的長老聽來的教法,並說用它來修行可以 滅苦。如果我們對他的言論產生懷疑,佛陀說要用二種方式進行檢核: 一、對照經典以審查、判斷。經典是將各種不同的教誨予以系統化集成,它有明確的 軌則,若某種說法不符合這個軌則,那麼就拋棄它。 二、與毘奈耶比較。毘奈耶是一種典範、準繩、明確的制度,若某種說法不符合這個 制度,那麼就拋棄它。 不要一聽聞就相信,例如某個比丘說這教法是我從佛陀那兒聽來的,或說是聽聞於僧 團長老和博學的人,而他們都說這是輾轉從佛陀那兒聽來的。雖然如此,也請各位務 必先起疑,並且去審查它,然後對照經典去判斷,它如法嗎?與毘奈耶比較,它如律 嗎? 這是個保障的工具,即使佛教延續了二千年、三千年、五千年,甚至數千年、數萬年 ,假如這個原則一直保存使用,佛教或法、律將不會被毀滅或混淆。所以它是一個非 常有用的原則,名叫「四大教法」【譯註一】,這是佛陀設定以經和律作為檢核根據 的教導,他沒有提到阿毗達磨(Abhidhamma),只提出要以經典來審查、判斷,及與 毗奈耶作比較。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Wed Dec 04 00:29:29 2013 呼應 Bowen Ke 所說,參見『正信的佛教』,聖嚴法師著: 「現在的一般年輕人,都在詛咒佛教典籍的難懂難讀,那是由於他們看的佛書太少, 同時也沒有看到大部的佛經;比如大般若經、大涅槃經、華嚴經、法華經、維摩詰經 等,他們可能從未見過,至於阿含經,看的人就更加少了。其實,如果真想看佛經, 應該先由阿含經看起,接著看法華、華嚴、涅槃、般若,那麼,我敢保證他絕不會覺 得佛教的經典比耶教的新舊約更加難懂而更加使人厭煩。」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閱讀文章: 第 17434/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