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閱讀文章: 第 17328/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作者: Dino Yang
標題: 最近讀到心理學家David Richo的一句話:
時間: Wed Jun 19 14:26:53 2013

最近讀到心理學家David Richo的一句話:

[沒有人能倖免於移情,它之於一段關係,就像是蘋果之於蘋果派。]

想請教大家佛教看待移情、覺察移情、化解移情的方式,謝謝!

> -------------------------------------------------------------------------- <

From: 吳寶原
Time: Wed Jun 19 16:04:36 2013

這題目似乎不錯(因為心理學是我的本科),但可能過於專業而需要多一些解釋。好
比,何謂「移情」?什麼是「就像是蘋果之於蘋果派」?乾脆,跳開學術定義及抽象
譬喻,舉個跟佛教相關的實例來討論吧∼

> -------------------------------------------------------------------------- <

From: Dino Yang
Time: Wed Jun 19 16:08:34 2013

向David Richo借來的解釋:p

「移情(Transference)一字來自拉丁文的 trans 跟 ferre,前者指的是「跨越」、「
穿 越」、「過去」,後者指的是「攜帶」。就心理學而言,transfer 指的是將過去帶
到現在。 我們經常在不知不覺中,將父母、之前的伴侶或任一重要人物的模樣套在別
人身上,然 後重新創造出童年的故事,或一段最近的情感關係的片段。因此,移情是永
恆的故事, 試圖讓過去的往事起死回生。

ferre 的過去式是 latus,它也是 transference 和 translation 的字根。這很合理
,因為 在移情裡,我們不斷地將自身的往事轉譯到眼前的人際互動當中。我們常將童
年的悲傷

或期望,不管是已滿足或未滿足的,轉貼到新的人際關係裡.......

現在我們可以試著下定義:移情是一種潛意識的感覺、態度、期望、認知、反應、 信
念和判斷的錯置,它們本應屬於我們早期生命中的人物,尤其是父母,而今錯置在我 們
眼前的人物身上。」

> -------------------------------------------------------------------------- <

From: 吳寶原
Time: Wed Jun 19 16:24:06 2013

不要用"借"的啦(讀來很學術,我太久沒讀心理學著作了)。能否以你自己的話語,
再切題一些?

> -------------------------------------------------------------------------- <

From: Dino Yang
Time: Wed Jun 19 16:32:51 2013

應是將「過去」很親近(或對我們影響力大)的某人有某些期待、滿或不滿以很細微
的方式,錯置於「現在」的另一人身上,因為「現在」的另一人喚起了過去的什麼,
導致我們不知不覺重疊了過去與現在

> -------------------------------------------------------------------------- <

From: 吳寶原
Time: Wed Jun 19 19:16:24 2013

剛好看到這個,輕鬆一下: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v=559403717433885&set=vb.15478952468266
4&type=2&theater

> -------------------------------------------------------------------------- <

From: Guillermo Chien
Time: Thu Jun 20 07:29:40 2013

有趣的影片~~呵呵

> -------------------------------------------------------------------------- <

From: 吳寶原
Time: Thu Jun 20 10:38:24 2013

看著兒子在玩耍,會想:「人長大了,到底是得到了什麼?或者是失去了什麼?」
Dino Yang 的問題我還摸不著邊,我只想到,相較於佛洛伊德把成年後的問題推向於
幼年時期,釋迦牟尼佛則把人生的問題推到更遠的無始無明。

> -------------------------------------------------------------------------- <

From: Dino Yang
Time: Thu Jun 20 15:07:22 2013

其實讀到[沒有人能倖免於移情]時,正好想到的是無始無明、末那識、阿賴耶識

因為個人修持不夠,所以想請大家分享日常生活中觀照細微的方式 (謝謝 吳寶原的
提問釐清了問題!)

> -------------------------------------------------------------------------- <

From: 喬瑟夫
Time: Thu Jun 20 21:28:05 2013

我可否請教你們,心理學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心理壓力的方法?

> -------------------------------------------------------------------------- <

From: 吳寶原
Time: Thu Jun 20 22:22:44 2013

喬瑟夫問的,各種心理學派當然都有一套方法,但效果如何見仁見智。在現今醫學領
域中,精神(心理)醫學算是名門正派,宗教只被當作輔佐工具。佛教徒可以問:「心
理學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心理壓力?」精神醫師也可以問:「佛教有什麼方法可以解
決躁鬱症、妄想症、精神官能症、精神分裂症?」然後最好是彼此認真的互相詰問下
去:「真的有效嗎?禁得起科學檢驗嗎?」

> -------------------------------------------------------------------------- <

From: 喬瑟夫
Time: Thu Jun 20 22:39:20 2013

沒有人能倖免於移情,它之於一段關係,就像是蘋果之於蘋果派。....可否再白話一點
...我真的不懂,這句話的意思,所以請教了  ^^?

> -------------------------------------------------------------------------- <

From: 吳寶原
Time: Fri Jun 21 11:46:51 2013

給 喬瑟夫:《壓力不倒翁》香港電台電視部、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聯合製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yGMSr3RWaI

> -------------------------------------------------------------------------- <

From: 邱大剛
Time: Thu Jul 11 16:44:36 2013

我對心理學不清楚,純插花:如果單就佛法來看,依個人片面的了解,於日常生活中
可觀察細微的話,可分幾個層面:1.「如實知」單純的知道此人事物的本質,而不是
靠移情,這樣的話自然能客觀、正確些。2. 因緣觀:知道剎那的緣起、緣滅,自然
知道正確的因緣關係,不會太過於執著移情。(這些都是要搭配實修的,不只是觀念
,僅供參考。)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閱讀文章: 第 17328/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