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閱讀文章: 第 17325/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Cheng Soon Lee 標題: 正如尼采所言:「人的所有行動都是為了利己的,所有 時間: Mon Jun 17 09:41:41 2013 "正如尼採所言:「人的所有行動都是為了利己的,所有愛都是自私的。你似乎對這說 法感到驚訝?或許,你所想到的是那些你喜愛的東西。挖深一點,你會發現你不愛它 們:你愛的是,這種愛戀在你身體裡所產生的愉悅感受!你愛的是慾望,不是慾望的 對象。」.......所謂眾生,實際上也就是一連串感官活動與外境的接觸罷了....." -- 有人說這段話也適用在初果以上的聖人,不知各位意見如何? > -------------------------------------------------------------------------- < From: 南戴 Time: Mon Jun 17 10:17:25 2013 用在我這凡夫是沒錯! > -------------------------------------------------------------------------- < From: En Tian Hu Time: Mon Jun 17 11:32:45 2013 初果的人無樂受苦受嗎?XD > -------------------------------------------------------------------------- < From: En Tian Hu Time: Mon Jun 17 18:19:57 2013 有某人曾說過:"初果以上的聖人無我,哪來的“所有行動都是為了利己的,所有愛都 是自私的”這個責難?" 這種論調犯了兩大錯誤,1,無我不是修行境界!而是客觀事實,不論凡夫或聖人身 上都沒有我或本體可以安立。2, 其次初果以上聖人除阿羅漢以外,其他人只是斷了 身結見;還是有程度不一的愛著。 再者無論是阿羅漢或菩薩都是藉由奉行自己所認為的正道,獲得苦滅的感受。這不 是正如尼採所說:「人或許,你所想到的是那些你喜愛的東西。挖深一點,你會發現 你不愛它們:你愛的是,這種愛戀在你身體裡所產生的愉悅感受!你愛的是慾望,不 是慾望的對象。」嗎? > -------------------------------------------------------------------------- < From: 鍾燿隆 Time: Mon Jun 17 18:52:13 2013 我的看法~~ 佛陀的法,不是他專屬的,只是他第一位發現的... 他將此法,稱為真理,稱為自然法則... 既然是自然法則,就是本存在於自然中... 這尼采的話,有類似就是指,佛說的欲貪.愛結之意思耶.. 若將此段話,是用於初果以上,那是牽涉到十結的問題... 若從阿含經典上有記載… 初果至三果聖者,仍有愛結在(欲愛.色愛.無色愛), 只有四果阿羅漢,斷除無明.愛結束縛,不受後有了… 但我個人認為… 這貼文這段話…是有因有緣而緣生,是在另一版面之因緣情境中所對論而說… 那還得,視或回到那因緣情境來論,這對當事者而說此段話的人,才公平些.. 若單獨拿此段話而貼文說,是否要標明清楚出處呢? 當然,若是我,我是不會如此作,要拿此段話來論說,至少,不應在公開版面而看大家說 ... 心在想甚麼? 沒人知… 但對當事者,卻是不公平的… 若論此心態作法,我尊重,但是不予認同的…. 世俗法之民主人權時代,大家作參考… > -------------------------------------------------------------------------- < From: En Tian Hu Time: Mon Jun 17 19:05:43 2013 我認為語言有時會造成誤導人的幻象,好比我們想到"自私"這個字。通常會聯想到 "貪婪"之類的印象,也許這刺傷了某些人心靈想象中菩薩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XD! 然而我覺得尼采的本意是,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的經驗、感受、思考、判斷、意志 與價值為基準行事。就像俗話所說:助人為快樂之本、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之類的..... 換句話說無私的愛是不存在的,每個人的愛都是源於自己的經驗、感受、思考、判 斷、意志。每個人的愛都是源自於對某種報償的需求,或至少對自己交代的過去! > -------------------------------------------------------------------------- < From: 喬瑟夫 Time: Mon Jun 17 21:15:24 2013 你愛的是慾望,不是慾望的對象。沒對象怎產生慾望?這種愛戀在你身體裡所產生的 愉悅感受!(這個感受就是慾望的對象,所以前後矛盾),用了一點邏輯推論...哈哈 > -------------------------------------------------------------------------- < From: 鍾燿隆 Time: Mon Jun 17 21:24:36 2013 他的意思...是在執取本身...五取陰 > -------------------------------------------------------------------------- < From: En Tian Hu Time: Mon Jun 17 21:52:56 2013 尊者摩訶拘絺羅!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中間欲貪, 是其繫也。尊者摩訶拘絺羅!若眼繫色,若色繫眼,……乃至若意繫法,若法繫意, 世尊不教人建立梵行,得盡苦邊。 > -------------------------------------------------------------------------- < From: En Tian Hu Time: Mon Jun 17 21:56:26 2013 如上面所說,沒慾望又怎會追逐對象呢?先睡了,明天在聊吧! > -------------------------------------------------------------------------- < From: RG Shi Time: Tue Jun 18 03:27:50 2013 Cheng Soon Lee 是否可以指出,引的這段話是從哪裡來的呢?如果是尼采本人的著 作所寫的句子,可否告知原著的書名或文章出處? 這樣子問,是因為《當尼采哭泣》﹝《When Nietzsche Wept》﹞這本翻譯小說,有 提出你所用的句子,而這是一部小說,作者虛構了尼采和他人的對話,而說出來的。 > -------------------------------------------------------------------------- < From: RG Shi Time: Tue Jun 18 03:34:08 2013 http://wenku.baidu.com/view/1d62574dfe4733687e21aa85.html > -------------------------------------------------------------------------- < From: RG Shi Time: Tue Jun 18 03:38:43 2013 http://www.wretch.cc/blog/wooder0111/130748 > -------------------------------------------------------------------------- < From: En Tian Hu Time: Tue Jun 18 06:37:03 2013 這句話本來是我引的,我有收集名言佳句的習慣;有時會忘記出處在哪裡。像這次我 就不知道這句話出自翻譯小說! > -------------------------------------------------------------------------- < From: Cheng Soon Lee Time: Tue Jun 18 08:15:27 2013 “1,無我不是修行境界!而是客觀事實,不論凡夫或聖人身上都沒有我或本體可以安 立。” :一切法都沒有“我”的本體,是名“無我”,如“諸法無我”所說;聖人 無有我執,亦名“無我”。 一切凡夫都于五蘊上分別執著有“我”,是名“身見”。初果即斷此“身見”,無有 此分別我執,所以說一切聖人“無我”。 又,一切法無我雖然是“客觀事實”,而凡夫不知不見未証,是故于凡夫是“有我” ;聖人已知已見已証,是故于聖人是“無我”。 所以說聖人以証得“無我”而與一切凡夫有差別;若不然,一切凡夫都也是“無我” ,也應名“聖人”,凡夫與聖人則無有差別,何必修行? > -------------------------------------------------------------------------- < From: Cheng Soon Lee Time: Tue Jun 18 08:37:12 2013 “再者無論是阿羅漢或菩薩都是藉由奉行自己所認為的正道,獲得苦滅的感受。”: 那麼,証得“苦滅”之後又怎麼樣呢?如阿羅漢“棄諸重擔,所作已辦”,無貪無嗔 無癡,無愛無欲望,已經証得有余涅槃,他接下來的所有活動,包括教導眾生,于阿 羅漢有何私利,何名“自私”?如果他接下來的活動也是“自私”的話,一切阿羅漢 証得有余涅槃之際,應立即入無余涅槃。 > -------------------------------------------------------------------------- < From: Cheng Soon Lee Time: Tue Jun 18 08:39:56 2013 真不是尼採本人說的也不要緊,重點是這段文的內容。 > -------------------------------------------------------------------------- < From: Yamantaka Tan Time: Tue Jun 18 08:44:01 2013 那請問 佛所化來的人 或菩薩所化來的人 會是這樣嗎。。? > -------------------------------------------------------------------------- < From: Yamantaka Tan Time: Tue Jun 18 08:46:00 2013 你愛的是慾望,不是慾望的對象。?????? > -------------------------------------------------------------------------- < From: RG Shi Time: Tue Jun 18 09:11:26 2013 這樣子喔,就簡單講我的理解,凡夫和聖人的差別,在於一個像蓮花的葉子,一個像 衛生紙,當你滴水在上面時,蓮葉會把水滴留在外面,衛生紙則把水滴給吸進來。比 方說,愛和欲求,同時在兩人的內心升起時,聖人可以很容易地把它們放下來,而凡 夫就不可能做到。 關於「你愛的是慾望,不是慾望的對象。」這句話,如果以緣起法的觀點來看時,是 有問題的,因為欲望的升起的因緣之ㄧ就是欲望的對象呀,所以不能很單純地把愛的 升起因緣全部歸到欲望去。但是我想,這句話可能只是在形容:當愛著已經升起後, 它的持續動力可能有時會脫離對象的「實體」而改由內在的對象的「概念」來引發。 以十二因緣來看,可以用「受、愛、取、有」來看這句話。妳們都是飽讀經書的高手 ,就不在關老爺面前耍大刀了。 ^_^ > -------------------------------------------------------------------------- < From: Yamantaka Tan Time: Tue Jun 18 09:14:05 2013 啊。。聖人還需要放下嗎。。? > -------------------------------------------------------------------------- < From: RG Shi Time: Tue Jun 18 09:16:49 2013 聽說在不同的程度上,是要的。 ^_^ 就說:飢餓吧。聖人會不會有飢餓的感受?會。那也就會有想吃的欲求吧,但是他可 以不吃、可以吃、或乃至可以吃到剛剛好。這是凡夫做不到的。 > -------------------------------------------------------------------------- < From: Yamantaka Tan Time: Tue Jun 18 09:20:44 2013 暈。。。出世間的聖者有的還需要放下執放下煩惱的。。。?? > -------------------------------------------------------------------------- < From: En Tian Hu Time: Tue Jun 18 11:44:19 2013 Lee兄您主題從初果以上變到只剩阿羅漢,又自己解釋無我的意思;忽略他在阿含裡 的定義。這樣會造成討論困難的!我很想知道你發文的動機是啥!?希望跟摩訶婆羅 多沒有關係! > -------------------------------------------------------------------------- < From: Cheng Soon Lee Time: Tue Jun 18 11:53:40 2013 “變到只剩阿羅漢”?我幾時這麼總結過? > -------------------------------------------------------------------------- < From: Cheng Soon Lee Time: Tue Jun 18 11:55:34 2013 這麼說“無我”是很常見的事,不是特殊解釋。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閱讀文章: 第 17325/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