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閱讀文章: 第 17319/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吳寶原 標題: 不定,又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 時間: Wed Jun 05 21:44:08 2013 剛剛喬瑟夫的塗鴨牆貼出:「不定,又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無 因作,真的很難懂 ^^?」看了,想笑,卻也同感;覺得,若沒有起碼的哲學思辨能力 ,要讀懂佛經還真不容易。不禁要問,難道學佛一定要曲就於古典印度哲學的論證方 法嗎?難道真理就只能用這樣「非來非去」的思惟邏輯來表達嗎? > -------------------------------------------------------------------------- < From: 楊子萱 Time: Wed Jun 05 21:55:21 2013 因為文字是有極限的,真理無法完全用文字表達,這很像一種逼近法吧XD > -------------------------------------------------------------------------- < From: 吳寶原 Time: Wed Jun 05 22:07:46 2013 既然不是論理文字足以完整詮釋,那麼用文學手法來表達「意在言外」倒是一個方便 。大乘文學及中國禪宗應該是抓住了這個要點,所以連我這個腦袋不靈光的人都被吸 引來學佛了。:-) > -------------------------------------------------------------------------- < From: Heawen Chou Time: Wed Jun 05 22:24:13 2013 在古典邏輯中, 主要是二元的, 例如有無, 是非. 並且不允許出現第三種狀況. 例如 這篇回應, 要嘛是我回應的, 要嘛不是我回應的, 沒有第三種可能. 而佛陀時代的邏輯好像有四種, 也就是考慮比較多的情況. 例如本例中的 "老死" 是誰作的? 理論一般人會提出四種可能: 1. 自作. 2. 他作. 3. 自他作. 4. 非自他作. (二個都沒作, 無因作) 而佛陀認為都不對, 所以必須四種都要予以否定. 才會有 1. 非自作. 2. 非他作. 3. 非自他作. 4. 非非自他作. 然後才說是因為緣起, 有 "生" 才有 "老死", 並不是上面四種情況. 所以也有一句 "斷四句, 絕百非" , 就是突破上面四句所組合的情況. > -------------------------------------------------------------------------- < From: 喬瑟夫 Time: Thu Jun 06 00:23:29 2013 給這篇大家參考,這是聖嚴法師說的 http://ddc.shengyen.org/mobile/text/02-01/130.php > -------------------------------------------------------------------------- < From: 吳寶原 Time: Thu Jun 06 10:02:22 2013 舉個典型的「四句」:1.有、2.無、3.亦有亦無、4.非有非無。1,2 在我們常人的常 識常理範圍內,很好理解;但3,4 要怎麼說呢(要在腦袋裡加裝記憶體或改程式嗎) ? > -------------------------------------------------------------------------- < From: Hank Wang Time: Thu Jun 06 11:07:00 2013 可以參考一下:『如果佛教只停留在合理的邏輯,而不能落實在生活,提升內在生活 品質,以及滅除諸惱苦,那佛教就沒有超越邏輯了。』 > -------------------------------------------------------------------------- < From: 喬瑟夫 Time: Thu Jun 06 11:34:02 2013 業如果設定的話?那大家都嘛設定好的http://youtu.be/aaVjCHv_kLk > -------------------------------------------------------------------------- < From: 楊子萱 Time: Thu Jun 06 11:46:04 2013 如果堅持在文字邏輯上面繞的話,恐怕進不了真理大門,或許可以找到入口,但不知 如何進去。 感受如何言說?體會到的如何描述?你能用文字講清楚蘋果的味道嗎? > -------------------------------------------------------------------------- < From: 楊子萱 Time: Thu Jun 06 11:55:06 2013 要了解理性以外的東西,要用感性去了解,但請不要又推論出真理是感性的。二分法 是頭腦的知見,無法完美解釋所有事物。 > -------------------------------------------------------------------------- < From: Heawen Chou Time: Thu Jun 06 12:06:51 2013 "又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無因作" 是佛陀在經中的教導. 這是 當時邏輯思想的問題, 佛法當然不是只停留在邏輯的程度, 也不是只堅持在邏輯上繞 . 但佛陀也知道, 他的道理必須能說服那些使用邏輯的人, 要讓使用邏輯的人也能理 解, 所以佛陀才會使用這些邏輯語言. 我們當然需要了解邏輯以外的東西, 但不表示就不要去了解邏輯的問題了. 這是二件 不同的事, 至少佛陀使用邏輯的部份, 佛弟子還是應該要去了解的. > -------------------------------------------------------------------------- < From: 吳寶原 Time: Thu Jun 06 12:10:11 2013 所以要怎麼讓一般人理解這種超越邏輯呢? > -------------------------------------------------------------------------- < From: Heawen Chou Time: Thu Jun 06 12:16:22 2013 >3.亦有亦無、4.非有非無。1,2 在我們常人的常識常理範圍內,很好理解;但3,4 要怎麼說呢(要在腦袋裡加裝記憶體或改程式嗎)? 第四個我是聯想到 "非想非非想天" , 也就是既非有想, 也非無想, 因為在一般的經 驗中, 有想無想是很容易判斷的, 但在禪定中, 才發現有一種狀況是極細的想, 既不 是一般的想, 又不能說完全沒有想, 因此就有了 "非想非非想" 的描述了. 至於第三個, 有時覺得和第四個差不多, 我只想到一句成語 "若有似無" , 還沒想到 什麼好的例子. :) > -------------------------------------------------------------------------- < From: 吳寶原 Time: Thu Jun 06 12:25:39 2013 比方以男女感情關係來說這四句:1.我愛你。2.我不愛你。3.我對你似乎有點愛又有 點不愛。4.我對你沒有愛或不愛的感覺。 > -------------------------------------------------------------------------- < From: Heawen Chou Time: Thu Jun 06 12:29:48 2013 >3.我對你似乎有點愛又有點不愛。4.我對你沒有愛或不愛的感覺。 這比喻有意思.... 所以 3. 可以是 "愛恨交加" . 4. 就是淡淡的感覺, 既談不上愛 , 又不能說不愛. > -------------------------------------------------------------------------- < From: 楊子萱 Time: Thu Jun 06 12:37:54 2013 https://www.facebook.com/Tzulien.Temple/posts/583238888375499 > -------------------------------------------------------------------------- < From: 吳寶原 Time: Thu Jun 06 14:49:23 2013 還是說一下……這一句話:「如果佛教只停留在合理的邏輯,而不能落實在生活,提 升內在生活品質,以及滅除諸惱苦,那佛教就沒有超越邏輯了。」按語意,我以常人 的理智試圖這樣理解:「如果佛教只『停留在合理的邏輯』,而不能『落實在生活, 提升內在生活品質,以及滅除諸惱苦』,那佛教就『沒有超越邏輯了』。」讀不通。 :-( 若改作這樣的敘述,我就懂了:「如果佛教只『停留在合理的邏輯』,而不能『 落實在生活,提升內在生活品質,以及滅除諸惱苦』,那佛教就『沒用了』。」:-) > -------------------------------------------------------------------------- < From: 楊子萱 Time: Thu Jun 06 19:17:11 2013 老實說,寶原 你是對「解脫」比較有興趣,還是「文字的推敲思辯」比較有興趣? > -------------------------------------------------------------------------- < From: 吳寶原 Time: Thu Jun 06 20:20:47 2013 對文字敏感是職業病使然。文字,可以說法,可以講故事,也可以製造垃圾;可以記 錄事實,也可以意在言外,也可以誤導眾生。不管佛法如何平易或深奧,不能否認文 字是傳播佛法的一大媒介。所以就我個人閱讀佛經文字的經驗做一些反思才提出這一 系列問題。所謂「文以載道」,要修行悟道,文字般若總是個方便,要透過這個方便 來說法,則思考字裡行間的意味、邏輯、陷阱,或許這對整體眾生的解脫不無正面意 義。 > -------------------------------------------------------------------------- < From: 吳寶原 Time: Thu Jun 06 20:24:07 2013 所以,我對「整體眾生的解脫」比較有興趣。:-) > -------------------------------------------------------------------------- < From: 楊子萱 Time: Thu Jun 06 20:37:28 2013 文字絕對有他的幫助,但是以解脫來說,我覺得你的比重放太大了,從你的討論之中 可以發現,你的聞思其實已經非常廣泛深厚,思考邏輯也非常清晰,可是對於字句上 的堅持,就知道你仍然在心外求法。 所以如果你真想解脫,我想勸你盡早向心內求法,而不是一直在文字上打轉,因為文 字只是指引一個方向,真正解脫是要向內心深處走的;可是如果你喜歡研究佛經大過 解脫的話,這也沒什麼不好,我尊重你的因緣和選擇。 > -------------------------------------------------------------------------- < From: 喬瑟夫 Time: Thu Jun 06 20:49:28 2013 非(自他作),這個"非( 非(自他作) )"=無因作 > -------------------------------------------------------------------------- < From: 喬瑟夫 Time: Thu Jun 06 21:31:39 2013 吳寶原 舉個典型的「四句」:1.有、2.無、3.亦有亦無、4.非有非無。4.應改為非 有亦非無 > -------------------------------------------------------------------------- < From: 吳寶原 Time: Thu Jun 06 21:34:19 2013 喬兄:依「亦有亦無」格式(省略中間的「且」),所以作「非有非無」。 > -------------------------------------------------------------------------- < From: 喬瑟夫 Time: Thu Jun 06 21:43:14 2013 有=黑,無=白 ..... 1.黑2.白3.黑白(灰)(亦有亦無)4.非黑也非白(全彩) > -------------------------------------------------------------------------- < From: 吳寶原 Time: Thu Jun 06 21:51:41 2013 子萱 ,謝謝你寫說:「尊重你的因緣和選擇。」可是你對我的揣測描述,我覺得有 些唐突,但我想那是你的一片善意,雖有那麼一點點自以為是。:-)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閱讀文章: 第 17319/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