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閱讀文章: 第 17318/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吳寶原 標題: 最近有個不成形的感想:原始佛法只要「觀無常→無? 時間: Sun Jun 02 10:09:46 2013 最近有個不成形的感想:原始佛法只要「觀無常→無自性」即可,它不需要大乘那一 套「空」的理論。 > -------------------------------------------------------------------------- < From: Cheng Soon Lee Time: Sun Jun 02 10:23:37 2013 甚至“無自性”也可以去除掉,只要“觀無常-〉無我無我所”即可。 > -------------------------------------------------------------------------- < From: Cheng Soon Lee Time: Sun Jun 02 10:28:36 2013 不過般若經中也有很多菩薩在聽般若法空義的時候,取証初果等。所以不能反過來說 學習大乘“空”就不能取証四果。 > -------------------------------------------------------------------------- < From: 吳寶原 Time: Sun Jun 02 10:49:25 2013 另一個不成形的感想:大乘空義中的「妙有」跟菩薩道的展開息息相關,是一種對於 「止於涅槃(不再來)」的反動。 > -------------------------------------------------------------------------- < From: 吳寶原 Time: Sun Jun 02 10:55:43 2013 另一個不成形的感想:「存有」是因為時間的延續性而來,「解脫」則是破除時間的 延續性,進而體認存有的虛幻。 > -------------------------------------------------------------------------- < From: Cheng Soon Lee Time: Sun Jun 02 10:59:17 2013 印老有解釋“妙有”和“幻有”的差別。“妙有”和“如來藏”在四悉曇中屬于哪一 悉曇就會有不同的看法而引起不同看法之間的爭論。 > -------------------------------------------------------------------------- < From: 吳寶原 Time: Sun Jun 02 11:05:06 2013 對於“妙有”和“幻有”,我也感受到那個角度的差異:一個樂觀入世,一個悲觀出 世。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un Jun 02 14:13:40 2013 「空」本身沒什麼問題,阿含以及尼柯耶中也很多說到空,例如小空經、大空經。但 到了後來很多人附會佛教的空而說別的東西,偏離了佛教的義理,而混淆了佛教所說 的空,這可能才是問題所在。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un Jun 02 14:20:27 2013 個人是覺得不須要將世俗所謂大小乘經典對立來看,舉例來說,下週的讀經班進度: 《中阿含經》卷48〈4 雙品〉:「若有比丘隨用心自在而不隨心,彼若欲得隨所住止 ,中前遊行,即彼住止,中前遊行。彼若欲得隨所住止,日中、晡時遊行,即彼住止 ,日中、晡時遊行。」(CBETA, T01, no. 26, p. 727, c29-p. 728, a3) 此經中,舍利弗專精的法門「隨用心自在而不隨心」,自在地轉心而不被心轉,大家 想到什麼其它經文?《中阿含經》說「比丘隨用心自在而不隨心」,《金剛經》中說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管是比丘、菩薩摩訶薩 ,根本的佛法應該是一樣的 :-) > -------------------------------------------------------------------------- < From: 吳寶原 Time: Sun Jun 02 14:35:24 2013 我有個想法:「不要為了會通而會通。」要觀察阿含的精神,要以它大部份經文所呈 現的樣貌來整體評論,不能「以少搏多」,以少數的例子,說它也談空,也契合菩薩 精神。對了,我們最好集中在這個最早最古的《雜阿含》來說。既然《雜》說空少, 我們何不以「不說空」的立場來檢視阿含?在我的觀念中,「空」只是一個名相,說 空,或不說空,未必有高下之別。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un Jun 02 14:39:31 2013 我不敢說是阿含專家,只是讀阿含經也勉強混了二十年了,各卷阿含最少讀過二遍, 最多讀過十幾遍,因此不是為了會通而會通,尤其不是斷章取義,只是指出一些本來 就會通的東東 :-) 其實《雜》說空是很多的,這點多讀幾遍就會發現了 :-) > -------------------------------------------------------------------------- < From: 吳寶原 Time: Sun Jun 02 14:45:59 2013 「很多」,過半嗎?會不會是你別具慧眼,把它都解成空了。按前面的討論,我把它 推到「無自性」,Lee 兄則說到「無我無我所」即可。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un Jun 02 14:54:16 2013 現在有 CBETA,不須要讀熟阿含經的人也可以驗證。指定檢索範圍為「阿含部」,搜 尋「空」,可見到《雜阿含經》每卷都有「空」,每二卷就最少有一卷裡面「空」是 重點法義之一。現在很多人自命為原始,但沒好好讀經就攻擊他自己也不知所云的所 謂大乘空義,讓人因此誤以為阿含不說空,這是假原始造成的錯覺,不是阿含本身的 意義。在宗派之爭下,成見、偏見實在很麻煩 :Q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Sun Jun 02 14:56:27 2013 「既然《雜》說空少,我們何不以「不說空」的立場來檢視阿含?」 刪除了空義,阿含不成其為阿含。 會通不是為了會通而會通,是空義本自相通,佛法本是純然一味。 以下是摘自印順法師的書: 「關於佛法,我從聖龍樹的中觀論,得一深確的信解:佛法的如實相,無所謂 大小 」 「阿含經義,是不能照著偏執者──否認大 乘的小乘者,離開小乘的大乘者的見地 來解說的。從佛法一味,大小異解的觀點 去觀察,對於菩薩行的慈悲,利他的積極 性等,也有所理會。」 > -------------------------------------------------------------------------- < From: 吳寶原 Time: Sun Jun 02 15:02:29 2013 不是刪除「空義」,而是不計較「空」這個名相。之前在另外貼文的討論,heaven 也說阿含少談空(我想這個意思不是大剛說的《雜阿含》出現多少「空」字,而是實 際以「空」來論究的篇幅不多)。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un Jun 02 15:14:14 2013 若純就《阿含經》的角度來看,「空」是佛教法義是沒有疑問的。但要注意一點,佛 陀很少跟新學佛者開口就講「空」,而是先說端正法:「施論、戒論、生天之論」, 這些善法。然後講「欲為不淨」等等,導向解脫法,當來人心開意解時,才說諸佛世 尊常所說法:四聖諦等等。 在佛教而言,「空」是實修境界,而不是玄虛之詞。 在所謂大乘經典又何嘗不是如此,很多經典講明空義是進階班,否則會變成不知所云 。末世有些論師逢人便說佛教只有空,又把空講成非常複雜的玄虛之詞,講成口頭禪 ,好像整個大乘都在講空,雖不能說都是錯的,但是恐怕有點頭重腳輕、空中樓閣。 因此個人認為問題不在於佛教有沒有「空」,而是佛教的「空」被一些論師曲解,因 此得回歸經典以儘量避免受扭曲的法義。 阿含論述「空」的篇幅,如果就藏經整體來看,個人是覺得並不少,而且大家可自行 比對看看,大概除了般若經類還有末世論師著述外,其餘各經部說「空」似乎不會比 阿含來得多。我了解寶原及heaven的意思,篇幅、名相也實在不是重點,如何證知還 是最重要的。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Sun Jun 02 15:17:06 2013 To: 寶原 在阿含中,有時稱三解脫門或稱三三昧,有時稱不動解脫,無我無我所也是空義。 個人觀點:讀阿含不解空義,就像是買素牛肉麵不加素牛肉一樣。:) 大剛說得沒錯,很多論師曲解了空義,因此得回歸經典以儘量避免受扭曲的法義。 > -------------------------------------------------------------------------- < From: 吳寶原 Time: Sun Jun 02 15:22:00 2013 我不是說大小乘無法會通,反而我試著承認其間的思想承接關係,既有承接關係就不 會全同,而是有交集以及非交集的部份。我不是尊古崇古派的,我相信思想流變是不 可免的。 來,就《雜阿含》第一經:「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 ;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這當中有說「空」嗎?若有,以什麼方 式來說空義?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un Jun 02 15:30:15 2013 《雜阿含》第一經:「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將此經中的「無常」以 「空」代入,就還原出卷一第3經啦 :D 這卷是講實修中的諦觀,沒有廢話或闡釋, 直接叫人去諦觀了。古人有說《雜阿含經》是禪修人的經,雖然學術上不承認這種說 法,也好像有點道理。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un Jun 02 15:33:48 2013 《雜阿含經》中所說的「空」不是口頭禪,而是重點法義。我所說的也不是出現多少 「空」字(那樣的比對也太陽春了),而是實際上有闡述空義或是佛陀要弟子觀空的 經文。 為方便寶原理解,就卷一至卷十,稍微整理如下: 卷一:五陰無常、苦、空、非我。「空」是最重要的法義之一。(南傳相應尼柯耶在 此處的翻譯無「空」字,但在其餘地方有。) 卷三:除了無常、苦、空、非我外,又強調:「若於空未得者而言我得無相、無所有 、離慢知見者,無有是處」(CBETA, T02, no. 99, p. 20, a29-b2) 卷五:重覆無常、苦、空、非我。 卷六:重覆觀察無常、苦、空、非我。 卷八:六入處無常、苦、空、非我。 卷九:「眼空,常、恆、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若色、眼識、 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空,常、恆、不變易法空,我所 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空世間。」(CBETA, T02, no. 99, p. 56, b24-29) 卷十:「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燄,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都是無 常、苦、空、無我 (CBETA, T02, no. 99, p. 69, a18-20)),「一切行皆空、皆悉 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CBETA, T02, no. 99, p. 67, a14-15) > -------------------------------------------------------------------------- < From: 吳寶原 Time: Sun Jun 02 15:37:42 2013 「無常、苦、空、非我」——這在之前的帖子有討論,當中的「空」可能不是我們想 的那樣,見: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苦空無常無我】: (術語)是即有漏果報之四相,謂之苦諦四行相。苦空無常無我者舊譯。新譯謂之非 常苦空非我。俱舍論二十六曰:「苦聖諦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 緣故非常,逼迫性故苦,違我所見故空,違我見故非我。」觀無量壽經曰:「八種清 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大乘義章三曰:「逼惱名苦, 苦法遷流,說為無常。苦非我所,故名為空。苦非我體,名為無我。」 印順《性空學探源》: 又如《雜阿含》第一及一二一四經等,則說「無常、苦、空、無我」四句。這樣一來 ,把「空」的意義看小了,使它局限為苦諦四行相之一。於是有部學者,說這個「空 」是無即蘊我,「無我」是無離蘊我。《成實論》則說:「空」是我空,「無我」是 法空──法無我。 > -------------------------------------------------------------------------- < From: 吳寶原 Time: Sun Jun 02 15:39:05 2013 Ming-Hong,你說:「讀阿含不解空義,就像是買素牛肉麵不加素牛肉一樣。」這當 中的「空義」跟大乘真空妙有的「空義」同或不同?又,「買素牛肉麵不加素牛肉」 ,這沒什麼啊,吃得飽就好,反正素牛肉也是假的。:-)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un Jun 02 15:49:07 2013 原來寶原是著眼在「妙有」上,在阿含中的確並沒有強調所謂的「妙有」。阿含的敘 述是這樣的: 《雜阿含經》卷10:「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 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 、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 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 世間有見。 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 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 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CBETA, T02, no. 99, p. 66, c26-p. 67, a8) 因為了知世間是因緣而生,所以不執著「無」,因為了知世間會因緣而滅,所以不執 著「有」。這也就是佛陀離於「有」與「無」二邊,而說的「中道」。 所有的神通等等也都可以說是妙有現象,也都是因緣生滅的,個人對於空的定義是以 佛陀如上所說為準,提供作參考。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Sun Jun 02 15:50:17 2013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思想可以有種種流變,但所證的理,古今無不同。 (善哉!吃飽就好! :) ) > -------------------------------------------------------------------------- < From: 吳寶原 Time: Sun Jun 02 15:55:41 2013 「所有的神通等等也都可以說是妙有現象」——是啊,所有的菩薩行徑也都可以說是 妙有現象。所以我上頭才會說:「大乘空義中的『妙有』跟菩薩道的展開息息相關, 是一種對於『止於涅槃(不再來)』的反動。」說「反動」好像有點帶刺,改說「革 命」好了。:-)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un Jun 02 16:00:19 2013 「革命」連命都革了,更刺吧 :D 就我所知,所謂菩薩的「妙有」也是在徹底了知 這些都是無常、苦、空、非我的解脫之下而行的,因此有所謂「不住色生心、不住聲 、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此這樣的菩薩行才不會變成偏離中 道的執著「有」的邊見,而是基於中道、究竟解脫的如實知、如實見。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閱讀文章: 第 17318/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