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閱讀文章: 第 14481/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abstsai (白非白) 看板: BudaHelp 標題: 《業報迷蹤-22》【四明毗陀論】 時間: Wed Sep 14 10:34:12 2005 《業報迷蹤-22》【四明毗陀論】 前回問到阿修羅王還有什麼可樂的事呢?那當然就是縱欲遊玩啦,他 有四個老婆:(T17n0721_p0108) ┬┬┬┬┬┬┬┬┬┬┬┬┬┬┬┬┬┬┬┬┬┬┬┬┬┬┬┬┬┬ 『阿修羅王有四婇女。從憶念生。一名如影。二名諸香。三名 妙林。四名勝德。此四婇女。有十二那由他侍女。以為眷屬。 圍遶阿修羅王。娛樂恣情。縱逸受樂。無喻可說。 『阿修羅王自業成就。無量億眾婇女圍遶。歡娛喜樂。千柱寶 殿。寶房行列。 ┴┴┴┴┴┴┴┴┴┴┴┴┴┴┴┴┴┴┴┴┴┴┴┴┴┴┴┴┴┴ 原來這四位老婆不是由六道眾生所轉生的,她們是由阿修羅王的理想 所化生的女人,“從憶念生”換成白話就是“想要啥就有啥”,就像 天眾或化生龍的食物一樣,想吃啥就會有啥變出來一樣。阿修羅王自 家有理想美女,可還是要偷看天女,這貪欲還真是貪到不行呢。 什麼樣的業報會生為修羅王呢?來看看: ┬┬┬┬┬┬┬┬┬┬┬┬┬┬┬┬┬┬┬┬┬┬┬┬┬┬┬┬┬┬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羅[候]阿修羅王。以何業報得阿修羅 道。作何業故得如是報? ┴┴┴┴┴┴┴┴┴┴┴┴┴┴┴┴┴┴┴┴┴┴┴┴┴┴┴┴┴┴ 原來阿修羅王前世是修習婆羅門法,世間各種密技一一曉了,同時為 人樂善好施,慷慨無比,也曾經救了佛陀塔寺,這樣一位大好人怎會 淪為畜生類呢?經上說: ┬┬┬┬┬┬┬┬┬┬┬┬┬┬┬┬┬┬┬┬┬┬┬┬┬┬┬┬┬┬ 『比丘思惟已即以聞慧。觀阿修羅往昔過去。習婆羅門法。第 一聰慧。善知世間種種技術。喜行布施。於曠野中。施諸飲 食果食根食。清泉美水。房舍敷具。 『又於四交路首。施諸病人。行路估客(商人)。盲冥貧窮。 施於房舍。飲食敷具。悉令滿足。而不正見。 ┴┴┴┴┴┴┴┴┴┴┴┴┴┴┴┴┴┴┴┴┴┴┴┴┴┴┴┴┴┴ “而不正見”是淪為畜生道的主因,這個和前面說的好命白狗的故事 是相同的意思,差別在於這修羅王前身是大布施主因而得福更多,何 況他曾救過佛塔的火災: ┬┬┬┬┬┬┬┬┬┬┬┬┬┬┬┬┬┬┬┬┬┬┬┬┬┬┬┬┬┬ 『爾時彌梯羅林。有僧加藍。縱廣二十由旬。於其寺中。有無 量百千佛塔寶焰莊嚴。泥彌王等五百大王。共造斯福。中有 一塔。真金瓔珞。焰鬘莊嚴。七寶映飾。種種莊校。隨其曾 聞諸佛名號。皆悉圖畫如來影像。種種林樹。池流泉源。莊 嚴勝妙。如上所說。 『爾時閻浮提中。如羅[目*侯]阿修羅王城中林樹。皆悉具有。 如所見樹。畫工圖飾。莊嚴佛塔。浴池流泉。眾妙蓮華。眾 鳥遊戲。亦如上說。』 ┴┴┴┴┴┴┴┴┴┴┴┴┴┴┴┴┴┴┴┴┴┴┴┴┴┴┴┴┴┴ 這個佛寺是久遠已來的佛寺,由五百位大王前後修造的,環境優雅, 當中的“真金瓔珞佛塔”更是記載有諸佛影像的佛塔,自然是極其珍 貴的建物。這顯示了過去諸佛的教化。 ┬┬┬┬┬┬┬┬┬┬┬┬┬┬┬┬┬┬┬┬┬┬┬┬┬┬┬┬┬┬ 『時婆羅門。名曰婆利。誦毘陀論。廣造福業。如上所說。 ┴┴┴┴┴┴┴┴┴┴┴┴┴┴┴┴┴┴┴┴┴┴┴┴┴┴┴┴┴┴ 阿修羅王前世是大善人,名叫婆利。主修《毗陀論》。什麼是毗陀論? 原來那就是四明之學或稱因明學。毗陀(Veda)又譯作作圍陀、皮陀、 吠陀、薜陀、吠駝、鞞陀…等,由於主要內容有四部份,也常意譯稱 為“四吠陀、四因明、四明法”。意譯是“明智”(智慧方法)的意 思。 世尊曾說明“四明之學”的內容,世尊在成道後知道有一些弟子像迦 葉一樣是此世有緣應該要度的弟子,有一個婆羅門就是當度者,這位 婆羅門很聰明又能言善辯,所向無敵,經上說: 《法句經》(T04n0211_p0578c19) ┬┬┬┬┬┬┬┬┬┬┬┬┬┬┬┬┬┬┬┬┬┬┬┬┬┬┬┬┬┬ 『有一梵志道士。智博通達眾經備舉無事不貫。貢高自譽天下 無比。求敵而行無敢應者。晝日執炬行城市中。人問之曰。 何以晝日執炬而行。梵志答曰。世皆愚冥目無所見。是以執 炬以照之耳。觀察世間無敢言者。 ┴┴┴┴┴┴┴┴┴┴┴┴┴┴┴┴┴┴┴┴┴┴┴┴┴┴┴┴┴┴ “求敵而行”就是到處找碴,“無敢應者”沒人敢吭聲,為何?因為 沒有人能辯得了他,這種辯才無礙的人當然自命天下無敵,就像後來 的龍樹菩薩曾經想要自創宗教一樣。 ┬┬┬┬┬┬┬┬┬┬┬┬┬┬┬┬┬┬┬┬┬┬┬┬┬┬┬┬┬┬ 『佛知梵志宿福應度。而行貢高求勝名譽。不計無常,自恃憍 恣,如是當墮太山地獄。無央數劫求出甚難。 ┴┴┴┴┴┴┴┴┴┴┴┴┴┴┴┴┴┴┴┴┴┴┴┴┴┴┴┴┴┴ 咦?這樣的正義之士,口口聲聲為國為民怎會淪入地獄呢?問題就是 出在心態,也就是古人說的恃才傲物的一類,世尊如何度化他呢? ┬┬┬┬┬┬┬┬┬┬┬┬┬┬┬┬┬┬┬┬┬┬┬┬┬┬┬┬┬┬ 『佛即化作一賢者居肆上坐。即呼梵志何為作此。梵志答曰。 以眾人冥晝夜不見明。故執炬火而照之耳。 『賢者(世尊化身)重問梵志。經中有四明法為知之不。對曰: “不審。何謂四明法?” ┴┴┴┴┴┴┴┴┴┴┴┴┴┴┴┴┴┴┴┴┴┴┴┴┴┴┴┴┴┴ 要口出狂言、四處找碴要有點本事,世尊認為能有四明那樣本事的人 才夠狂妄的基本條件,可是這個梵志(以祠神求生求梵天為志)不知 道什麼是四明,世尊解釋:(T04n0211_p0579a02) ┬┬┬┬┬┬┬┬┬┬┬┬┬┬┬┬┬┬┬┬┬┬┬┬┬┬┬┬┬┬ 『(世尊曰) 一者、明於天文地理,和調四時(強身保健、醫理之術)。 二者、明於星宿分別五行(五行即陰陽占卜命理,印度無五行, 這是漢譯採用同義詞)。 三者、明於治國,綏化有方。(通曉治國和外交等政治管理諸法) 四者、明於將兵,固而無失。(軍事爭戰之術) ┴┴┴┴┴┴┴┴┴┴┴┴┴┴┴┴┴┴┴┴┴┴┴┴┴┴┴┴┴┴ 世尊問他:『你是梵志,那你已具有這四種學問了嗎?』(『卿為梵 志,有此四明法以不』)。 ┬┬┬┬┬┬┬┬┬┬┬┬┬┬┬┬┬┬┬┬┬┬┬┬┬┬┬┬┬┬ 『梵志慚愧棄炬叉手有不及心。佛知其意即還復身。光明炳然 晃照天地。便持梵聲為梵志說偈言: 若多少有聞,自大以憍人 是如盲執燭,照彼不自明』 ┴┴┴┴┴┴┴┴┴┴┴┴┴┴┴┴┴┴┴┴┴┴┴┴┴┴┴┴┴┴ 世尊為何要持“梵聲”為梵志說偈呢?這有二個層面,首先我們來研 究一下“梵聲”有什麼特色呢?原來梵聲是梵天的聲音,梵天意譯為 童子天,其天眾長得像童子而名(參見《業報迷蹤-05》),在《長阿含》 裡有梵天說明了梵聲的特色,經上說:(T01n0001_p0035b28) ┬┬┬┬┬┬┬┬┬┬┬┬┬┬┬┬┬┬┬┬┬┬┬┬┬┬┬┬┬┬ 『梵童子(即是梵天)說此偈已。告忉利天曰: 其有音聲。五種清淨。乃名梵聲。何等五。 一者、其音正直。 二者、其音和雅。 三者、其音清徹。 四者、其音深滿。 五者、周遍遠聞。 具此五者。乃名梵音。』 ┴┴┴┴┴┴┴┴┴┴┴┴┴┴┴┴┴┴┴┴┴┴┴┴┴┴┴┴┴┴ 我們稱讚人的聲音具足五德清淨,便說此人音聲具足梵聲,第二個層 面就是修為的層次,修行者在入諸禪境時會聽到各天眾的聲音,因此 辨識梵天的聲音是修行者的基本能力,由於梵天是當時梵志修行者的 目標,因此要自稱是天下唯一不盲的人,自然是已證得梵天之境。 早期世尊大都要示現神通境界來度一些弟子,因為那些弟子大都具有 基本的能力了,例如度化老迦葉就示現了好幾次神通,直到老迦葉真 心服了後才皈依世尊,這裡世尊現“梵聲”也是神通之一,世尊以梵 天音聲為這位道人說偈,除了世尊的音聲具有梵聲五德之外,也同時 是告訴道人:“你會的不足為奇”。 ┬┬┬┬┬┬┬┬┬┬┬┬┬┬┬┬┬┬┬┬┬┬┬┬┬┬┬┬┬┬ 『佛說偈已告梵志曰。冥中之甚無過於汝。而晝執炬行入大國。 如卿所知何如一塵。 『梵志聞之有慚愧色。即便叩頭願為弟子。佛即受之令作沙門。 意解妄止即得應真。(應真即是證道) ┴┴┴┴┴┴┴┴┴┴┴┴┴┴┴┴┴┴┴┴┴┴┴┴┴┴┴┴┴┴ 修行者不只是要能有神通,且要通曉四明,也就是毗陀論(吠陀論), 白話來說就是洞悉世間法,毗陀論在玄奘大師西遊紀行的《大唐西域 紀卷二》也有簡要的說明: ┬┬┬┬┬┬┬┬┬┬┬┬┬┬┬┬┬┬┬┬┬┬┬┬┬┬┬┬┬┬ 『其婆羅門,學四吠陀論。一曰壽,謂養生繕性。二曰祠,謂享 祭祈禱。三曰平,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陣。四曰術,謂異能伎 數,禁咒醫方。」 ┴┴┴┴┴┴┴┴┴┴┴┴┴┴┴┴┴┴┴┴┴┴┴┴┴┴┴┴┴┴ 四明有時也叫五明,當中的“平明”分成二明“禮儀占卜。兵法軍陣” 合為“聲明、因明、醫明、工明和內明”。大致上凡是世間諸法皆含 於四明毗陀論中。 阿修羅王前世也是如此,習誦毗陀論通曉世間諸學,有學問、有錢、 但他並不狂妄,反而樂善好施:(T17n0721_p0109a05) ┬┬┬┬┬┬┬┬┬┬┬┬┬┬┬┬┬┬┬┬┬┬┬┬┬┬┬┬┬┬ 『 (當)時婆羅門(阿修羅王前身)。以四千乘車。載眾飲食。 至大曠野。眾人行路。欲施所須。 『見一佛塔。高二由旬。廣五十里。時有惡人。以火燒塔。捨 之而去。 『時婆羅門。見火燒塔。作是思惟。我今寧可且住施福。救如 來塔。奇妙莊嚴。彫飾精麗。廣大希有。當滅此火。令塔不 壞。若我不救。王若知者。或加重罰。非實信心。非尊重心。 ┴┴┴┴┴┴┴┴┴┴┴┴┴┴┴┴┴┴┴┴┴┴┴┴┴┴┴┴┴┴ 上面最後一句的“非實信心。非尊重心”說明婆羅門是為怕受王法而 救火,並不是特別因為是佛寺。 ┬┬┬┬┬┬┬┬┬┬┬┬┬┬┬┬┬┬┬┬┬┬┬┬┬┬┬┬┬┬ 『(婆羅門)即以四千乘車。載水以滅此火。既滅火已含笑而 言。我救此塔。為有福德、無福德耶。若有福德。願我後身 得大身相。欲界無等。 『(世尊補充說明)(婆羅門)雖作此願。而猶不信不正思惟。 常愛鬥戰不信正業。(但以)福田力故。生光明城作阿修羅王。 ┴┴┴┴┴┴┴┴┴┴┴┴┴┴┴┴┴┴┴┴┴┴┴┴┴┴┴┴┴┴ 發願“願得大身”,修羅王的身形最大,“欲界無等”,所以欲念無 度,自家有四個老婆還要偷窺天女。 本來救災布施都是福田,但是卻由於心態的偏差,因而不能免去淪為 畜生的下場,因為“常愛鬥戰、不信正業”是身、口、意三業裡的意 業,這裡“常愛鬥戰”指的是鬥口舌之戰,上句中“既滅火已,含笑 而言:「我救此塔,為有福德、無福德耶…」”想像那個等著收取戰 利品的場面,不覺令人想起後世梁王和達磨祖師的對話。對於施惠於 人又時時刻刻要受惠人不可忘記大恩大德的種(福)田人來說,這是 相當值得警愓的事。 救災不是要邀功,行善後微笑的問一句:“…為有福德、無福德耶?” 那就是“不具正見”,其後果即是淪為畜生道,學佛者但行諸善,不 問功德。是故世尊為何稱讚陰德不讚讚陽德,其理至明。故《孛經》 曰:(T17n0790_p0735b29) ┬┬┬┬┬┬┬┬┬┬┬┬┬┬┬┬┬┬┬┬┬┬┬┬┬┬┬┬┬┬ 『天之所疾。禍無久遲。陰德雖隱。後無不障。』 ┴┴┴┴┴┴┴┴┴┴┴┴┴┴┴┴┴┴┴┴┴┴┴┴┴┴┴┴┴┴ 陰德所彰是彰顯在天人福報,就不會是畜生報了。因此當學佛者若是 將十善行為計較成福德功利交換的作為,那是相當不智。 當心中“有否功德”的想法出現時,那屬於“意不淨”的業,雖不能 說是“壞心”但也不是真正的善心,而是“微惡”。世尊再再強調身 語意三業清淨的重要,意業是否清淨除了直接影響未來的業報之外, 世間的人心動向更直接反應於天眾和修羅勢力的消長,世尊在談羅候 修羅王的最後,語重心長的重申:《正法經》(T17n0721_p0109b06) ┬┬┬┬┬┬┬┬┬┬┬┬┬┬┬┬┬┬┬┬┬┬┬┬┬┬┬┬┬┬ 『若諸世間。不孝父母。不供養沙門及婆羅門。不行正法。諸 天眾減。增長阿修羅眾。 『若諸世間。供養沙門及婆羅門。修行正法。減損阿修羅。增 益諸天眾。 『以法、非法二因緣故。令諸天阿修羅增長損減。 ┴┴┴┴┴┴┴┴┴┴┴┴┴┴┴┴┴┴┴┴┴┴┴┴┴┴┴┴┴┴ 當然阿修羅界不是只有阿修羅王一人,有眾多大小修羅同屬畜生,分 布在五道之中,比較起來雖是比受宰割畜生境遇較好一點的畜生,但 仍是畜生類,什麼樣的業因得修羅業果呢?世尊要行者好好的觀察一 下:《正法經》(T17n0721_p0109) ┬┬┬┬┬┬┬┬┬┬┬┬┬┬┬┬┬┬┬┬┬┬┬┬┬┬┬┬┬┬ 『諸阿修羅業法果報。彼以聞慧。知此眾生。見漁獵者。張圍 設網。罝罟遮截。為利眾生。令其活命。破彼魚堰。或有勢 力。逼令放生。或為自利。或求名譽。或為王者。或為大臣。 遮斷屠殺。或護種族。先世相習。行不殺法。不行諸善。 是人身壞命終墮阿修羅道。受阿修羅身。』 ┴┴┴┴┴┴┴┴┴┴┴┴┴┴┴┴┴┴┴┴┴┴┴┴┴┴┴┴┴┴ 前世不殺生的善行卻報得修羅身,是由於只有不殺業,而沒有其它善 業,大致上來說修羅報是微惡業所致居多,在《業報差別經》裡就說 明阿修羅的業因多因瞋、慢、疑三因。計有十種主因:『一、身行微 惡。二、口行微惡。三、意行微惡。四、(心)起憍慢。五、起我慢。 六、起增上慢。七、起大慢。八、起邪慢。九、起慢慢。十、迴諸善 根向修羅趣。』這是細分,粗分的話第四至第九可以劃歸屬於“意微 惡”業的範圍內。 因此修羅王前身為婆羅門時所問的“有否福德”即因意行不淨的微惡 所致。至於修羅世界的壽命種種,經上說:(T17n0721_p0109b19) ┬┬┬┬┬┬┬┬┬┬┬┬┬┬┬┬┬┬┬┬┬┬┬┬┬┬┬┬┬┬ 『(阿修羅)壽命長遠。經五千歲。阿修羅中。一日一夜。比 於人間經五百歲如是壽命。滿五千歲。少出多減。亦有中夭。 以下中心。因緣力故。身相威德。如業得報。 『比丘當知。觀眾生心。種種信解。』 ┴┴┴┴┴┴┴┴┴┴┴┴┴┴┴┴┴┴┴┴┴┴┴┴┴┴┴┴┴┴ 上句“觀眾生心。種種信解”即是重點,因此同學們不必有什麼神通 便能知道自己未來生於何道,若於行善時念念不忘記下功德一筆,其 為畜生道常客定然無疑。經中所說觀眾生心而後依世尊所教便能種種 信解,其理在此。 修羅眾為數不少,修羅王也不止羅候修羅王一位,下回再來看看世尊 如何教我們觀察其它的修羅王。 -- ∼∼∼∼∼∼∼∼∼∼∼∼∼∼∼∼ 佛法一,一法佛,一法佛法法一佛。 真如一,一真如,一真如真真一如。 ∼∼∼∼∼∼∼∼∼∼∼∼嬰愚∼∼ -- 卍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 佛典電子化討論板 - 三藏十二部經, 部部電子見真跡 BudaTech |
閱讀文章: 第 14481/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