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Feeling ◎ 學佛心得•酸甜苦辣留言版 板主: Chosen/magelinus |
閱讀文章: 第 4313/4464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chakwos (五五) 看板: BudaFeeling 標題: [轉錄] 華巖經淨行品心得分享-03 時間: Sun Jul 31 23:02:49 2011 ◎ 原作:雪狼 ---------------------------------- 《華巖經淨行品》第四願: 若得五欲,當願眾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隱。 ---------------------------------- 「欲」和「願」其實是一體兩面的事情,有成佛度眾生的欲,才能發修行 成道的願。為了分辨,所以通常將「有為法(有所為而為)」歸類為「欲」; 而 「無為法(無所為而為)」則稱為「願」。 然而,這裡所說的「五欲」,則是單純泛指「色、聲、香、味、觸」這五 種「有為法」的範圍;也就是「從眼根入而好色;從耳根入而好聲;從鼻根入 而好香、從舌根入而好味;從身受入而好觸」這五種偏好。其實我們可以擴大 成為「六欲」,將「法貪」這個「意根」的過失也列入當中。 通常我們可以把世間人分為四種:「富中之貧、貧中之貧、富中之富、貧 中之富」。前兩種就是「慳」與「貪」;後兩者則是「覺」與「捨」。有了不 肯捨,稱為「慳」;沒有或自覺不足想要更多,稱為「貪」;知道有而成造福 ,稱為「覺」;沒有或匱乏猶能布施就是「檀度」--「捨」,世間少有。 布施又可以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容易了解,法施就難了! 很多人會自恃得法高人一等,不肯為人說法解惑。或是為了一些利益,如主張 著作權、版權等等…而藏私;不能理解佛法之所以能夠「無上」就是在於「能 施」。佛陀喝斥這種人為「焦芽敗種」。既然一切法都來自於佛陀,為報佛恩 ,應當要「能施」。 參考:《靜思晨語。慈濟宗門》237.《法華經》法用於大用 行於大行 (網址: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2167 ) 「無畏施」就更難了,有些人財施的時候,目空一切,鄙視他人;或是法 施的時候還會出言恐嚇,自以為是為他好,空言因果報應,卻不能「開示悟入 」導正於途。所以這等等都還不是檀度,還需要繼續精進。 如果有所求,無論是求財、求名、求利…等等而布施,那都還是「有為法 」,不是「檀度」,因為欲箭尚在身上。但如果能夠「無受施者、無施者、無 所施」三輪體空,才是真的「無為法」,這才是「檀度」--以清淨法能度彼 岸,所以稱為「檀度」,這是菩薩六度最重要的一度,也稱為最上施。 也因為有「有為」與「無為」的分別,所以古德特別將六度之首翻譯為「 檀度」而不只是「布施」,求其清淨本意能被後世知曉。藉以達到究竟清淨, 才能 令諸眾生得到「安隱樂住」! 所以在無量義經選輯當中如此稱讚: 令諸眾生受快樂,三世諸佛所共護; 無有眾魔能得入,一切邪見難壞敗。 無常無我與苦空,諸法四相不思議; 法性法相本空寂,不出不沒不來去。 甚深無上大乘義,真大慈悲信不虛; 以是因緣成菩提,安樂人文多利益。 -- 任何微細行,若為智慧者,當有所譴責,皆應不犯過。 但願諸眾生,快樂且安穩,願一切眾生,心中常喜樂。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cbs.ntu.edu.tw> ◎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 |
閱讀文章: 第 4313/4464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