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閱讀文章: 第 4558/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作者: 邱大剛
標題: 守財奴對自己及他人都吝嗇,受不到福報的利益
時間: Sun Dec 27 12:25:41 2015

「守財奴對自己及他人都吝嗇,受不到福報的利益」

《雜阿含經》第1232經記載一位摩訶男長者,多財巨富,但是完全不肯花錢而生活得
像個窮人,也不幫助他人、施與他人。

因此佛陀將人的財產譬喻為池水,無常而總有消失的一天。若不能在福報仍在時好好
運用,嘉惠週遭的人,多多佈施以累積未來修行的福報資糧,就完全是浪費資源。在
家五法「信、戒、施、聞、慧」當中即有「施」,正確的佈施,也就是利用今生的福
報來修行,造未來的生天、解脫善因。

守財奴通常是因為太貪,而對自己及他人都吝嗇,受不到福報的利益。

Ps. 佛世時「摩訶男」是菜市場名,此經中極吝嗇的摩訶男長者不同於五比丘之一的
摩訶男尊者,也不同於《雜阿含經》卷三十三、《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記載的學佛
的摩訶男居士。

LinkImage: https://scontent.xx.fbcdn.net/v/t1.0-9/943449_911359198947893_6632224474369584435_n.jpg?oh=d16120da91c5d5e365fd258f4467fd89&oe=5AA7146A
LinkDescription: 「守財奴對自己及他人都吝嗇,受不到福報的利益」  《雜阿含經》第1232經記載一位摩訶男長者,多財巨富,但是完全不肯花錢而生活得像個窮人,也不幫助他人、施與他人。  因此佛陀將人的財產譬喻為池水,無常而總有消失的一天。若不能在福報仍在時好好運用,嘉惠週遭的人,多多佈施以累積未來修行的福報資糧,就完全是浪費資源。在家五法「信、戒、施、聞、慧」當中即有「施」,正確的佈施,也就是利用今生的福報來修行,造未來的生天、解脫善因。  守財奴通常是因為太貪,而對自己及他人都吝嗇,受不到福報的利益。  Ps. 佛世時「摩訶男」是菜市場名,此經中極吝嗇的摩訶男長者不同於五比丘之一的摩訶男尊者,也不同於《雜阿含經》卷三十三、《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記載的學佛的摩訶男居士。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11359198947893&set=gm.545711028936071&type=3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un Dec 27 12:27:20 2015

c.f.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9B%9B%E5%8D%81%E5%85%AD#一二三二

本則讀經拾得感謝 Russ Wang, 蔡懺摩, Melon888 等同學的分享。

> -------------------------------------------------------------------------- <

From: 郭曉嫻
Time: Sun Dec 27 14:52:34 2015

感恩分享……謝謝

> -------------------------------------------------------------------------- <

From: Chang Wei-Ching
Time: Wed Dec 30 23:02:05 2015

疑問:既然得不到福報為何又是鉅富?我經常有此疑惑

> -------------------------------------------------------------------------- <

From: Russ Wang
Time: Fri Jan 01 16:01:22 2016

就我的理解,業報有其客觀的部分:如是因、如是緣,得如是果;然而業報亦有人盡
皆異的主觀部分:緣於同樣的客觀條件每個人升起的感受、以及受用的程度都不盡相
同,畢竟每個人執取的面向都不一樣,這同樣也是我們過去的造作結果。在 1233 經
中,摩訶男過去佈施多迦羅尸棄辟支佛的身口意行,使得他七反天上人間,並且在客
觀的生活條件上都超級富足;然而卻因為當初佈施時心中的動機非為淨信,不恭敬與
、不自手與,施後又變悔,使得摩訶男面對富裕的客觀外在時,都因為心中的慳吝而
不能受用這些財富以自安身。業因通常都是身、語、意行交織重下的結果,因此當這
個業因有朝一日成熟時,其業果也不會只反映外在的行為,而是複雜的呈現了過去所
刻劃與累積的身、語、意行。

> -------------------------------------------------------------------------- <

From: Richard  Chou
Time: Fri Jan 01 18:04:47 2016

真的。

> -------------------------------------------------------------------------- <

From: Chang Wei-Ching
Time: Fri Jan 01 18:49:46 2016

感謝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閱讀文章: 第 4558/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