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
閱讀文章: 第 4518/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剛 標題: 請大家提供「如何辨別善知識」的經文 時間: Tue Oct 20 00:48:56 2015 請大家提供「如何辨別善知識」的經文 佛陀在涅槃前告訴弟子,要辨識什麼是真正的佛說,得要依經及依律來審查判斷,而 不盲信任何人。佛陀也要弟子在佛涅槃後以經為師、以戒為師,如此就能如同佛陀還 在世。 不過親近善士還是必要的,尤其許多人仍無法自行閱讀經、律,因此整理出經典中佛 陀教我們如何辨別善知識的經文,就蠻重要的。 還請大家提供囉! 不管南北傳的經文都可提供。限制要在經藏當中,而且是佛陀回答弟子「如何辨別善 知識」的問答。(否則任何佛經都算是教人如何成道、也就是成為善知識,那任何佛 經都相關了 :D ) 我最後會再將大家提供的經文整理好。 謝謝! > -------------------------------------------------------------------------- < From: Anderson Chang Time: Tue Oct 20 00:52:32 2015 雜阿含卷十一280經。 「何等像類沙門、婆羅門所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8D%81%E4%B8%80?s[]=%E5%83%8F%E9%A1%9E%E 6%AF%94%E4%B8%98#二八ま > -------------------------------------------------------------------------- < From: Huang-Jen Edward Lin Time: Tue Oct 20 01:20:58 2015 到底要跟那一個善知識學習? 《莊嚴經論》云:「知識須具戒、定、慧、德勝、精進、教富饒、通達真實、善說法 、悲憫為體、斷疲厭。」 廣論p24L10 以下說明善知識必須具備的十種德相。其大意如下: 一、戒:調伏心猿意馬,不隨煩惱邪行,努力制止惡行而趨向善行。 二、定:調心於善所緣境,於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依止正念正知,使心不起散亂 ,寂靜安住。 三、慧:粗分通達人無我、法無我等二無我的智慧 乃至於完全寂靜。 四、德勝:師長須具有比弟子更超越殊勝的教量、證量功德。 五、教授富饒:博通經、律、論 三藏 十二部經,成就多聞。 六、通達真實:具足教量、證量二德。由殊勝慧通達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現證 真實。聞思修當中又開成六個,「聞」、「聞所成慧」, 「思」、「思所成慧,」 ,「修」、「修所成慧」,這個達實性就是修所成慧,已經真正的通達法無我,大乘 的達實性的地上菩薩,見道以後。 七、精進:作利他事業,勇猛直前,堅固勇悍。 八、善說法:說法善巧,能依據弟子的不同根器,善巧引導。 九、具悲憫:說法利生的意念清淨,不為名聞、利養、恭敬,只為悲憫眾生。 十、斷疲厭:不論是詳說、中說、略說都不疲倦,能忍受說法的辛苦與勞累。 戒、定、慧、德勝、教富饒、達實義是自利成就, 精進、善巧說、具悲憫、斷疲厭是成熟他人。 自利利他,才能引導弟子一同趣入聖教。 這十種德相中最主要的就是具足戒、定、慧、通達真實、悲心五項。 當我們長期觀察才能找到好的善知識。跟著他學習之後,因此而延續或開展出自己的 慧命,應該要隨念善知識的恩德: 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是指無明的長夜輪迴中無法出離,靠 善知識找到我)於長夜中為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愚痴是缺乏智慧、懈怠不知 覺醒,靠善知識來提示才慢慢覺醒) 沉溺有海,拔濟我者,(因為貪瞋癡 三毒造惡而沉溺在三有(三界)之中,靠善知識拉 拔濟出) 我入惡道示善道者,(因為貪瞋癡 三毒造惡而墮入地獄、餓鬼、畜牲三惡道中,靠善 知識只引善路) 繫縛有獄解釋我者,(因為三毒所以老是被綁在三有之中,靠善知識教導解釋解脫之 法) 我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因為無明大病,所以需要善知識的法藥醫治) 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 (因為被貪瞋癡等熾熱三毒如猛火燒,所以需要善知識的法雨來澆熄,才能滅掉心中 之毒) 」 《華嚴經》也有此法義: 諸善知識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救護於我。 諸善知識是,令善通達法平等性,開示安穩不安穩道,以普賢行而為教授。 諸善知識是,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正令趣入法界大海, 開示三世所知法海,顯示聖眾妙曼陀羅。 諸善知識是,長我一切白淨善法。 > -------------------------------------------------------------------------- < From: Dennis Chiu Time: Tue Oct 20 08:30:21 2015 皈依三寶中,法為正皈依,佛及僧皆依法而有。 《正法念處經》:「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 ,法為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 依於善知識而聞思修,佛陀說有「四預流支」入聖者之流。 《雜阿含843經》:「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為四?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 惟、法次法向。」 《相應部》 ( 五五 ) :「諸比丘!有四預流支,何等為四?親近善士,聽聞正法, 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雜阿含726經》:佛告阿難:「莫作是言:『半梵行者,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 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所以者何?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善知 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我為善知識故,有?生於我所取 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如是擇法覺分,精進、喜、猗、定、捨覺 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以是故當知,阿難,純一、滿、淨、梵行清白 ,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非惡伴黨、非惡隨從。」 善知識的體性是戒定慧三學的體性,依止善知識不做盲目的個人崇拜,應作長期審慎 的觀察,佛弟子須以法為正皈依。 佛法僧三寶中,法為正皈依,以俗家弟子而言,僧眾是傳授經論等佛法內涵予在家弟 子的橋樑媒介。 佛法的傳承始自世尊,而法賴僧弘,主要是學習其整體教法的內涵,而非個人崇拜之 錯誤方向。 依法不依人,不因人廢言,也不以言舉人。 佛法的修學以內心智慧的發展為主,因此透過自己思惟觀察抉擇,抉擇慧的訓練培養 十分重要,不是只有隨人雲亦雲。同時能夠尊重他人不同意見,不狂妄自尊、輕眥他 人,對於他人能有尊重的態度,這說明了一種健全的心態。 又學習佛法的修行者,自身而言,應觀察自己內心中,於法有正住不墮黨類、於法有 具慧能懂得思惟抉擇、於法有廣大希求的良善動機。 佛法教人滅苦的功德為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大乘無量義經》雲:「是諸菩薩,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 見之所成就。」 關於僧寶,茲舉出經典所列之世出、世間,有三種真福田僧,一種福田僧: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 「世出、世間,有三種僧: 一、菩薩僧,二、聲聞 僧,三凡夫僧。文殊師利及彌勒等,是菩薩僧;如舍利弗目犍連等,是聲聞僧;若有 成就別解脫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見,能廣為他演說開示眾聖道法利樂眾生, 名凡夫僧,雖未能得無漏戒定及慧解脫,而供養者獲無量福。如是三種,名真福田僧 。復有一類名福田僧,於佛舍利及佛形像,並諸法僧聖所制戒深生敬信,自無邪見令 他亦然,能宣正法,讚歎一乘,深信因果,常發善願,隨其過犯,悔除業障。當知是 人信三寶力,勝諸外道,百千萬倍,亦勝四種轉輪聖王,何況餘類一切眾生?如鬱金 華雖然萎悴,猶勝一切諸雜類華。正見比丘亦復如是,勝餘眾生百千萬倍,雖毀禁戒 不壞正見,以是因緣,名福田僧。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供養如是福田僧者,所得福德 無有窮盡,供養前三真實僧寶,所獲功德正等無異。如是四類聖凡僧寶,利樂有情恆 無暫捨,是名僧寶不思議恩。」 ■ 佛教中,「出家僧」與「正式具定義的僧寶」,二者的關係具有四句差別: 1.是「出家僧」也是「正式具定義的僧寶」者: 皈依三寶,已入道且心續中俱有現證道諦、滅諦功德,證得見道位(道諦、滅諦功德 )以上,聖者的心相續中,別解脫戒的內涵稱為道共戒,見道位以上之出家聖者補特 伽羅,如舍利弗、目犍連(聲聞聖僧)。 2.是「出家僧」但不是「正式具定義的僧寶」者: 皈依三寶,心續中俱有真實出家別解脫戒體,尚未入道,或已入道之資糧道與加行道 ,心續中尚未現證道諦、滅諦功德之凡夫補特伽羅(凡夫僧/隨順僧寶)。 3.不是「出家僧」但是「正式具定義的僧寶」者: 皈依三寶,已入道,心續中俱有現證滅諦、道諦功德,證得見道位(道諦、滅諦功德 )以上,聖者的心相續中,別解脫戒的內涵稱為道共戒,見道位以上不是出家僧之聖 者補特伽羅,如文殊師利(菩薩聖僧)。 4.不是「出家僧」也不是「正式具定義的僧寶」者:如石頭。 經中提到,俱有真實別解脫戒體,具足正見、演說開示聖道(例如四聖諦)利樂有情 之凡夫僧, 雖然尚未現證無漏慧之道諦、滅諦功德,還不是正式具定義的僧寶,但 是恭敬、供養其表法幢相,由其演說開示聖道涅槃正路,領受修學,為能獲得真實利 益之福田門。 俱有真實別解脫戒體,沒有失壞正見、演說開示聖道(例如四聖諦)利樂有情之凡夫 僧,雖有犯戒,但是恭敬、供養其表法幢相,由其演說開示聖道涅槃正路,領受修學 ,為能獲得真實利益之福田門。 經中提到:“正見比丘亦復如是,勝餘眾生百千萬倍,雖毀禁戒不壞正見,以是因緣 ,名福田僧。” 其中毀壞禁戒的輕重,有「犯戒」與「破戒」的差別: 若是「犯戒」者為可悔罪,尚未失壞根本戒體,如法依懺罪羯摩可恢復戒體。若是「 破戒」者失壞根本戒體,無法恢復戒體,破戒之出家僧人,須還俗,無法再成為比丘 。 「破戒還俗」與「捨戒還俗」不同,「破戒還俗」者此生無法再出家,「捨戒還俗」 還有出家機會,依戒律而言,男眾一生中最多能有七次出家為僧。 《長阿含經》: 「復有二法趣向惡趣,復有二法趣向善趣,復有二法趣向涅槃。 雲何二法趣向惡趣?一謂毀戒,二謂破見。 雲何二法趣向善趣?一謂戒具,二謂見具。 雲何二法趣向涅槃?一謂為止,二謂為觀。」 > -------------------------------------------------------------------------- < From: Kiki Huang Time: Tue Oct 20 09:10:14 2015 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和五十種陰魔?????? > -------------------------------------------------------------------------- < From: Kiki Huang Time: Tue Oct 20 10:02:48 2015 諸有聲聞及餘善士,能為菩薩摩訶薩眾宣說開示,分別顯了布施、淨戒、安忍、精進 、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義趣,令易解者,亦是菩薩真善知識。~~《大般若波羅蜜 多經》大正藏7卷,頁287中 > -------------------------------------------------------------------------- < From: Kiki Huang Time: Tue Oct 20 10:07:07 2015 佛語須菩提:佛天中天,是菩薩摩訶薩善知識;若有說般若波羅蜜者,教人入是經中, 是菩薩摩訶薩善知識;六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善知識。《道行般若經》大正藏8卷,頁 461下 > -------------------------------------------------------------------------- < From: Kiki Huang Time: Tue Oct 20 10:09:28 2015 上面2個貼文主述~~善知識根本標準,是能宣說般若,如理如法,正確解釋經典義趣 ??。。。這3段文取自惠空法師的"般若道次第"?????? > -------------------------------------------------------------------------- < From: 蔡懺摩 Time: Tue Oct 20 10:36:13 2015 增壹阿含17品9經(安般品)(莊春江標點) 【異譯: 中阿含85經, 南傳:中部113經 】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善知識法,亦當說惡知識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 「彼云何名為惡知識法?於是,比丘!惡知識人便生此念:『我於豪族出家學道,餘 比丘者卑賤家出家。』依己姓望,毀訾餘人,是謂名為惡知識法。 復次,惡知識人便生此念:『我極精進奉諸正法,餘比丘者不精進持戒。』復以此義 毀呰他人,而自貢高,是謂為惡知識法。 復次,惡知識者復作是念:『我三昧成就,餘比丘者無有三昧,心意錯亂,而不一定 。』彼依此三昧常自貢高,毀呰他人,是謂名為惡知識法。 復次,惡知識復作是念:『我智慧第一,此餘比丘無有智慧。』彼依此智慧而自貢高 ,毀呰他人,是謂名為惡知識法。 復次,惡知識人復作是念:『我今常得飯食、床褥、臥具、病瘦醫藥,此餘比丘不能 得此供養之具。』彼依此利養之物而自貢高,毀呰他人,是謂名為惡知識法。是謂, 比丘!惡知識人行此邪業。 彼云何為善知識之法?於是,比丘!善知識人不作是念:『我豪族家生,此餘比丘不 是豪族家。』己身與彼而無有異,是謂名為善知識法。 復次,善知識人不作是念:『我今持戒,此餘比丘不持戒行。』己身與彼無有增減, 彼依此戒,不自貢高,不毀他人,是謂,比丘!名為善知識法。 復次,比丘!善知識人復不作是念:『我三昧成就,此餘比丘意亂不定。』己身與彼 亦無增減,彼依此三昧,不自貢高,亦不毀呰他人,是謂,比丘!名為善知識法。 復次,比丘!善知識人不作是念:『我智慧成就,此餘比丘無有智慧。』己身與彼亦 無增減,彼依此智慧,不自貢高,亦不毀他人,是謂,比丘!名為善知識法。 復次,比丘!善知識人不作是念:『我能得衣被、飯食、床褥、臥具、疾病醫藥,此 餘比丘不能得衣被、飯食、床褥、臥具、疾病醫藥。』己身與彼亦無增減,彼依此利 養,不自貢高,亦不毀他人,是謂,比丘!名為善知識法。」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與汝分別惡知識法,亦復與汝說善知識法。是故,諸比丘!惡知識法當共遠離 ,善知識法念共修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 From: 蔡懺摩 Time: Tue Oct 20 10:49:38 2015 仁者自生分別:) > -------------------------------------------------------------------------- < From: 蔡懺摩 Time: Tue Oct 20 10:58:49 2015 對染淨生起分別 無法安於平等捨心 > -------------------------------------------------------------------------- < From: 邱大剛 Time: Wed Oct 21 00:03:26 2015 感謝大家熱心地提供諸多回覆,這些回覆都蠻讚的,在此謝謝大家!我會加以匯整後 發表,以不付大家的貢獻。 也先解釋一下,雖然大家提供的回覆都很好,但基於「佛在經中說如何辨別善知識」 的命題,無法將各式內容都收錄,因此只收錄佛陀在經中所回答的(不包含論),以 及佛陀針對「如何辨別善知識」這個問題回答弟子的內容,而不包含諸如「親近善知 識有什麼功德」、「善知識從何而生」、「如何成為善知識」這些內容,不代表這些 議題不重要 :) 至於「善知識是全梵行」該經文有二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善知識必須具備梵行,則 包含在強調以戒判斷的經文中;第二種解釋是親近善知識很重要,則包含在「親近善 知識有什麼功德」議題下,因此就不單獨列出。 另外有的經文前後文談的內容遠廣於網友所引用的那一句話,為免斷章取義,也就不 會引用,但不代表該句話是錯的 :) 再次感謝大家! > -------------------------------------------------------------------------- < From: Kiki Huang Time: Wed Oct 21 01:01:25 2015 佛基於什麼角度說善知識是全梵行者?因所有內在聞思修智慧,都賴外善知識教導而 得;若不透過善知識教導,不能正確聞、思、修。所以善知識名為全梵行者。 此段解釋,清楚將內、外善知識,半梵行、全梵行彼此關係、理由釐清,以知善知識 在修佛道之價值、重要性。此是所有修行佛法者,至關重要問題。 善知識者,是外因緣;波若智慧為內因緣。故阿難語佛言:善知識者,名半梵行。何 故云爾?阿難意謂:內有智慧□(為) 半梵行,外善知識復為半梵行,內外因緣□□ (合為) 全梵行。所以雲:道理實然。但佛欲美善知識,故言善知識。故言知善識者 ,名全梵行。即復釋言:內之智能,皆由外善知識教道得之,無則不得故。善知識名 全梵行故。經文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將人得見於佛也。~~~《大智度論疏》卍 續藏87卷,頁489中-490上(口為缺字,括弧內字為筆者補入)............上文摘取 自惠空法師的"般若道次第"一書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閱讀文章: 第 4518/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