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
閱讀文章: 第 4509/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剛 標題: 請問336-338經的標點 時間: Tue Oct 13 22:56:54 2015 請問336-338經的標點: A.「有六捨行。云何為六?諸比丘!謂眼見色捨,於彼色處行。」 or B.「有六捨行。云何為六?諸比丘!謂眼見色,捨於彼色處行。」 哪個才合理? 個人的看法如下,還請高手切磋指教: 這幾經講的喜、憂、捨,喜是基於貪,憂是基於瞋,捨是基於癡,因此這邊的「捨」 還是在造業,也就是「不苦不樂受」但還是造業,就像混日子、沒感覺的人還是在造 業。第339經的「有六常行。云何為六?若比丘眼見色,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 正智。」才是不造業。 若照B,感覺上是說捨於造業了?那較不合理。因此我覺得A較合理,白話是:眼睛見 到了色時不苦不樂,還是在那色境上造業。 不過為免個人所見不周,因此上來請教一下大家的看法。謝謝! Ps. 印老及莊居士的斷句都是 B ,單看國文的話 B 比較通順。 > -------------------------------------------------------------------------- < From: Anderson Chang Time: Wed Oct 14 00:03:01 2015 若把「行」換成造作,會覺得A比較好懂。但B也不是講不通。 造作的地方→於彼(色處)行 造作的內容→眼見色(而)捨 B的話,[捨]於彼色處行,讀起來像好像[捨]成為在六境造作的主體。 也同意這裡的捨非相應於解脫的捨,339六常行才是正念正智。 有對應的南傳經號嗎?想查捨&近伺察的巴利字義,thx:-) > -------------------------------------------------------------------------- < From: 喬瑟夫 Time: Sun Oct 18 00:24:40 2015 心行造作的地方與內容→於彼(色處),心行造作的結果與決定→捨 > -------------------------------------------------------------------------- < From: 喬瑟夫 Time: Sun Oct 18 00:33:09 2015 如果買iphone6s是韓國的a9(彼色處),那就決定不買了(捨) > -------------------------------------------------------------------------- < From: 邱大剛 Time: Wed Oct 14 00:05:03 2015 我忘了貼經文連結了: http://buddhaspace.org/agama/13.html#三三六 Anderson Chang 說得也有道理。南傳對應經典是長部第33經。 > -------------------------------------------------------------------------- < From: 喬瑟夫 Time: Wed Oct 14 00:18:37 2015 336經經文比較好懂:有六喜行。云何為六?諸比丘!謂眼見色喜,於彼色處行。 .....如果看到一百萬現鈔而且是你的;心情(kimoge)是高興的(喜),然後會想在一百 萬現鈔如何如何.....(我贊成a) > -------------------------------------------------------------------------- < From: 喬瑟夫 Time: Wed Oct 14 00:25:19 2015 於b.....如果看到一百萬現鈔而且是你的,才喜歡在想在一百萬現鈔如何如何..... > -------------------------------------------------------------------------- < From: Chengshu Wu Time: Wed Oct 14 00:57:27 2015 338經莊居士用的斷句是B,而在336-337經也是同樣方式的斷句:若眼見色,喜於彼 色處行......若眼見色,憂於彼色處行......。 > -------------------------------------------------------------------------- < From: Anderson Chang Time: Wed Oct 14 01:12:10 2015 剛剛查[近伺察],發現南傳對應這三經的部分,有可能是在講禪觀時的運用。 近伺察: vic?ra<vi 擴大+ c?ra<car 移動;sustained application 繼續專注目標 ) ... 是1 伺(c?ro 偵查)、2 伺察(vic?ro)、3 隨伺(anuc?ro 緊跟著伺察)、4 近 伺(upac?ro 靠近 ... 白話可能是:貼近(出現的)目標,詳加觀察。 那這樣就會有不同的解讀了,但都可以通。 雜阿含經可指一般狀況下,有這幾種心理造作; 長部則可看做禪觀時的技巧,於六處生起喜憂捨三受時,隨順詳加觀察。只是這邊「 捨」的精確定義仍需商榷,它是用upekkha,這個字使用的範圍很廣,捨受,四梵住 ,七覺分,到四禪捨念清淨都是用這個字。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36.htm http://wiki.sutta.org/wiki/%E4%BC%BA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at Oct 17 09:22:45 2015 的確這部經南北傳講的重點不同,也可能本來就是不同的兩經只是意義相近所以被列 為對應經典,或是傳抄當中的解讀不同因此翻譯的方向不一樣。 > -------------------------------------------------------------------------- < From: YC Chiang Time: Wed Oct 14 13:31:14 2015 個人認為B 謂眼見色,捨於彼色處行。 謂眼見色,捨(心受)於彼色處行。 六入緣觸,觸緣受。眼見色是觸,觸和合才生心受,所以"眼見色捨"連在一起不就不 太合適。 > -------------------------------------------------------------------------- < From: Anderson Chang Time: Thu Oct 15 11:49:55 2015 這個逗點把連續的過程截斷,實在有點困擾。 縱然我們都知道是這樣:眼見色(捨)於彼色處行。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at Oct 17 09:24:25 2015 「苦、樂、捨」三受,經中又常翻譯為「苦、樂、不苦不樂」三受,因此若覺得讀不 通,可以將「捨」以「不苦不樂」的翻譯,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目前覺得最合理的翻譯是 Anderson Chang 所列出的《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翻譯, 比較通順,也不會有硬斷的問題,文義上也合理。 > -------------------------------------------------------------------------- < From: Heaven Chou Time: Wed Oct 14 16:59:45 2015 我也覺得用 B 會比較單純, 至少三經的體例一致, 不管是不是相應於解脫的捨, 都 可以套用. 大剛想的部份比較深, 我想就算換成 A , 一般大概也不會想到大剛提的部份. :)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at Oct 17 09:24:49 2015 雖然莊居士及印老是用B,但也很多人選A,例如法雨版的CBETA標點。還是得回到經 義的討論,因為當初標點的人不一定有考慮到這個討論串當中討論的點。 一個關鍵是「六捨行」和「六常行」不同,這邊的捨行還是不究竟的。336-338經的 體例的確應該要一致才合理, 不過這個「捨」不究竟,也是很高的層次,所以的確很難搞 XD 這種「連捨也不能執 著」的般若層次的議題,通常文字上很容易落入陷阱。 > -------------------------------------------------------------------------- < From: Anderson Chang Time: Thu Oct 15 11:52:21 2015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T26, no. 1536, p. 430, a21-25):「?捨近?者,雲何為 ?? 答:『一、 眼?色已順捨處色近?,二、耳聞聲已順捨處聲近?,三、鼻嗅香已順捨處 香近?,四、 舌嘗味已順捨處味近?,五、身覺觸已順捨處觸近行,?、意?法已順捨 處法近?。」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at Oct 17 09:26:02 2015 的確這個翻譯就完全合理了,義理上同A,而不會有A的不通順的問題。 > -------------------------------------------------------------------------- < From: 喬瑟夫 Time: Thu Oct 15 19:35:33 2015 大剛兄:第339經的「有六常行。云何為六?若比丘眼見色,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 、正智。」才是不造業。?....? > -------------------------------------------------------------------------- < From: 喬瑟夫 Time: Thu Oct 15 19:40:30 2015 B.有六捨行。云何為六?諸比丘!謂眼見色,捨於彼色處行。.....那眼睛看到我爸 爸時,那我要捨於彼色處? > -------------------------------------------------------------------------- < From: 喬瑟夫 Time: Thu Oct 15 19:54:45 2015 這幾篇336-338經,剛好前一篇是335經,這篇太有名了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at Oct 17 09:28:39 2015 是啊!335經是「第一義空經」,也是一篇層次特別高的經文:「眼生時無有來處, 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 ,除俗數法」。 這經也強調了無受者、無作者的概念,比起一般四禪的捨念清淨的層次又高了許多, 可說是般若的層次。因此第336-338經接下來提到捨還不究竟,也就很合理了。 > -------------------------------------------------------------------------- < From: Red Chan Time: Sat Oct 17 00:07:46 2015 提供 宗恆法師 [雜阿含經]第三冊此經譯文: 有六捨行。是那六捨行? 諸比丘! 眼見色之後,捨離於色處行;耳聞聲之後,捨離於聲處行; 鼻嗅香之後,捨離於香處行; 舌嚐味之後,捨離於味處行; 身覺觸之後,捨離於觸處行; 意識法之後,捨離於法處行。 諸比丘!如是名為六捨行。 > -------------------------------------------------------------------------- < From: Red Chan Time: Sat Oct 17 00:39:07 2015 #336經: 有六喜行, 謂根塵觸對時,歡喜於 色處行せ聲處行せ香處行せ味處行せ觸處行せ法處行。 #337經: 有六憂行, 謂根塵觸對時,憂愁於 ......(以下內容同#336)° #338經: 有六捨行, 謂根塵觸對時,捨離於 .......(以下內容同#336經) 注意: 經文及順序內容及修行層次, 喜→憂→捨。 應俱備條件,如何憂?如何捨?如何出離?詳 #339經~#342經: 正念正智。 ~資料來源~宗恆法師著 佛陀的教法[雜阿含經],第三冊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at Oct 17 09:32:21 2015 謝謝 Red Chan 的分享! 若繼續看本卷經文,第339經開始可以說間接表示了第336-338經的層次的不究竟。 我猜宗恆法師可能是因為看了B的標點,所以作B的解釋,但不一定有注意到第339經 開始所間接指出第336-338經不究竟的這個議題,以及其餘譯本顯示和第338經的B標 點字面意義不同的議題。 > -------------------------------------------------------------------------- < From: Red Chan Time: Sat Oct 17 09:50:56 2015 感謝師兄提點, [注意]之標題及內容是我個人之拙見及心得。 > -------------------------------------------------------------------------- < From: Red Chan Time: Sat Oct 17 09:55:12 2015 po文時應標示清楚,以後我會注意。 感恩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at Oct 17 10:05:38 2015 您客氣了,我只是作一些補充而已 :) 有時拿到手的經文標點或句型結構比較拗口, 翻譯的人也只好照翻 :) > -------------------------------------------------------------------------- < From: 謝富雄 Time: Sat Oct 17 07:38:22 2015 無論是A或B,最主要是點出捨受(五陰之一受)是出至六根機緣的觸到了六塵而起…… 叫緣起,都看到了捨受(或喜受與憂受)就表示禪觀到苦諦,溯源到六根觸六塵就表示 看到了集諦。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at Oct 17 09:34:16 2015 謝謝 謝富雄 的分享。只是提醒一下,照第339經之後來看,這邊的「捨」也是不究 竟的,頂多是四禪的層次,可能還沒到四聖諦的層次。第339經開始則的確是佛法特 有的層次了 :)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at Oct 17 09:38:39 2015 感謝大家熱心的討論。我想,由於《雜阿含經》這邊翻譯時文字已較拗口了,照大家 的討論看下來,A、B 都不完美,不過過程有時比結果還重要,在拗口的文字下背後 的意義如何可能更重要,因此在回覆內作了些補充,只是平衡報導,不是找茶啊 :D 目前看來《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的翻譯最順又較不容易被誤解:「?捨近?者,雲何 為?? 答:『一、 眼?色已順捨處色近?,二、耳聞聲已順捨處聲近?,三、鼻嗅香已順捨處 香近?,四、 舌嘗味已順捨處味近?,五、身覺觸已順捨處觸近行,?、意?法已順捨 處法近?。」 > -------------------------------------------------------------------------- < From: 喬瑟夫 Time: Sun Oct 18 00:52:03 2015 喜;憂;捨,憂-----喜歡但又怕失去或不喜歡又怕丟不掉 > -------------------------------------------------------------------------- < From: 張景程 Time: Sun Oct 18 15:06:26 2015 嗯 ... 我提供 C 。 「有六捨行。云何為六?諸比丘!謂 : 眼見色捨於彼色處行。」 > -------------------------------------------------------------------------- < From: 周靖山 Time: Tue Oct 20 11:18:52 2015 (三三六)經「六喜行」的喜為遇六境順其心而生歡喜。(三三七)經「六憂行」的 憂為遇六境不順其心,而生憂愁。(三三八)經「六捨行」的捨為遇的六境沒有順或 不順其心的狀況因而而沒有生歡喜或憂愁的心。 「六喜行」指的是十八界因喜起的造作。「六憂行」指的是十八界因憂起的造作。六 捨行」指的是十八界因捨起的造作。 (三三九)經「六常行」。的「捨」為是住在正念、正智,因而即使遇六境不管順或 不順其心也不生歡喜或憂愁。 要注意「六常行」的「常」者指恆常,一直如此。故「六常行」是眼、耳、鼻、 舌、身、意,恆常住於正念、正智而起造作,故而其心不管順或不順其心都恆常不生 歡喜或憂愁。 而「六捨行」,因遇六境無有順或不順其心的狀態下,因而不生歡喜或憂愁心,但因 無常變化,此不苦不樂的六境亦會產生變化,因不能恆常住於正念、正智而起造作, 眾生便心隨境轉而產生歡喜或憂愁心。這是上面「六捨行」與六常行」的差別。 同時我比較贊同,A.「有六捨行。雲何為六?諸比丘!謂眼見色捨,於彼色處行 。」 的標點斷句。因為如此比較合(三三六)經(三三七)經的文章結構,如此(三三六 )經(三三七)經與(三三八)經便成一連貫整體性。 > -------------------------------------------------------------------------- < From: 邱大剛 Time: Tue Oct 20 21:49:39 2015 周靖山大德的解釋很精闢,在此隨喜,並將加入讀經拾得中,先謝謝了 (y) > -------------------------------------------------------------------------- < From: 周靖山 Time: Tue Oct 20 15:39:17 2015 【註】順其心、不順其心亦可解釋為對「欲令如是」、「不欲令如是」心的順逆。 > -------------------------------------------------------------------------- < From: 邱大剛 Time: Tue Oct 20 22:16:57 2015 參考 周靖山大德的分享,將讀經拾得擴增如下: 本經的「六常行」與第338經的「六捨行」是不同的層次。 第336經「六喜行」的喜是遇到順己意的境界而有,第337經「六憂行」的憂是遇到逆 己意的境界而有,第338經「六捨行」的捨是遇到不順也不逆己意的境界而有,但在 遇到順或逆己意的境界時,恐怕就不能捨了。而本經的「六常行」則是捨心住正念、 正智,即使遇到順境或逆境,也不會喜愛或憂愁。 六捨行時感到不苦不樂,縱使心腸如石頭般無知無覺,仍有癡,還是會造業。六常行 時捨心住正念、正智,沒有貪、瞋、癡,而不造業。 > -------------------------------------------------------------------------- < From: 喬瑟夫 Time: Tue Oct 20 23:45:30 2015 另一篇339經...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41.htm > -------------------------------------------------------------------------- < From: 謝富雄 Time: Wed Oct 21 07:46:28 2015 1.六喜行、六憂行、六捨行……是禪觀緣生法;六常行是已證緣生法(須陀洹初果), 完成了六常行成就阿羅漢。 2.六捨行與六常行的捨都是指不苦不樂的受念處。 > -------------------------------------------------------------------------- < From: 喬瑟夫 Time: Thu Oct 22 19:33:21 2015 用四句偈的方式來看,(336經)講"喜";(337經)講"憂"(非喜);(338經)講"捨"(非喜非 憂);(339經)講"常"(非非喜非憂),若比丘眼見色,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 (連"捨的心"都要"捨")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閱讀文章: 第 4509/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