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
閱讀文章: 第 4408/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剛 標題: 善相圓寂 時間: Sun Jul 26 23:49:23 2015 「善相圓寂」 有同學問:「《雜阿含經》卷三十七第1023經中,叵求那比丘『諸根喜悅,顏貌清淨 ,膚色鮮白』,氣色好像不錯的樣子,為何還會死呢?」 古印度認為人要活著必須具足煖(身)、壽(命)、識(心),也就是說除了身心正 常運作外,由業而來的壽命還要夠長。 叵求那比丘會重病而死自然是因為壽命已盡,但由於佛法所以他身苦而心不苦,沒有 一般重病死者五官扭曲變形、痛苦掙扎的死相,而是安祥地圓寂,因此「諸根喜悅, 顏貌清淨,膚色鮮白」。 卷九第252經也記載優波先那比丘中了蛇毒快死時,面容完全沒有異狀,即是因為: 「眼非我、我所;乃至識陰非我、我所,是故面色諸根無有變異。」(CBETA, T02, no. 99, p. 61, a3-4)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un Jul 26 23:50:08 2015 c.f.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8%89%E5%8D%81%E4%B8%83 本提問原發表於闕伽佛學社。 > -------------------------------------------------------------------------- < From: Franki Yeung Time: Mon Jul 27 07:27:14 2015 我也願我臨終無障礙,如叵求那比丘一樣,身苦而心不苦 ^_^ > -------------------------------------------------------------------------- < From: 董麗 Time: Mon Jul 27 10:52:55 2015 請問 ~ 在《雜阿含經》卷四十三第1165經中新學年少比丘顏貌清淨,膚色鮮白,樂靜 少動,任他而活野獸其心勘能盡壽,修持梵行純一清淨都是由於"守戒清淨"嗎? > -------------------------------------------------------------------------- < From: 蔡懺摩 Time: Mon Jul 27 17:53:03 2015 守戒清淨 是具足 正念正知 的結果,正念正知也讓比丘「諸根喜悅,顏貌清淨,膚 色鮮白」。 > -------------------------------------------------------------------------- < From: 邱大剛 Time: Mon Jul 27 19:36:39 2015 人在跑趴或是應酬後通常會形色枯槁,不跑趴及不應酬的人就不會如此;另一方面, 印度當時的苦行外道自殘也會形色枯槁,佛弟子不自殘因此也沒這問題。 另外也承接 蔡懺摩所說:修行得力時能夠禪悅為食、法喜充滿,身心都在輕安的狀 態,自然顏貌清淨、膚色鮮白。學理上這是由於七覺支的次第:四念處作為念覺支, 能引生後續的其他覺支;有念覺支後能辨別什麼法有益、什麼法無益,也就是擇法覺 支;擇有益的法而努力,引生精進覺支;精進修行自然產生法喜,而為喜覺支;法喜 能讓身心輕安,是猗覺支;輕安後容易得定,是定覺支;有了定後能徹底放下而平等 、解脫,是捨覺支。(詳見「覺支相應」的經文: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A%8C%E5%8D%81%E5%85%AD#導讀_七覺支_覺 支相應_1_2 ) > -------------------------------------------------------------------------- < From: 水鏡 Time: Mon Jul 27 22:00:49 2015 借分享。感恩。 > -------------------------------------------------------------------------- < From: 鍾盛義 Time: Thu Jul 30 01:31:13 2015 各位師兄,在邱師兄給的link中找到的,總結看到死時「諸根喜悅,顏貌清淨,膚色 鮮白」的原因有兩種說法。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7%A0%94%E8%A8%8E_%E8% AB%B8%E6%A0%B9%E5%96%9C%E6%82%85%E7%9A%84%E7%97%85%E6%AF%94%E4%B8%98%E7%82 %BA%E4%BD%95%E9%9D%9E%E6%AD%BB%E4%B8%8D%E5%8F%AF abstsai 師兄的: 五下分結的身見並不是心理上的“認不認為”,而是真正的身體的覺受,病比丘要真 的身體不痛了,死時才能諸根喜悅,這可不是可以“裝”得出來的。 邱師兄的: 叵求那比丘會重病而死自然是因為壽命已盡,但由於佛法所以他身苦而心不苦,沒有 一般重病死者五官扭曲變形、痛苦掙扎的死相,而是安祥地圓寂,因此「諸根喜悅, 顏貌清淨,膚色鮮白」 一是話真正的身體的覺受不痛,另一話身仍苦但心不苦,這兩個不是一個檔次滴。感 覺abstsai師兄說的真的身體不痛的修行水平高些,受被阻斷似的。 請教師兄這兩者何同何異? 從經文來看看,好似死時「諸根喜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是因為斷了五下分結。 斷五下分結能真正讓身體覺受不痛麼?斷五下分結能讓受蘊不作用麼? 123# . > -------------------------------------------------------------------------- < From: 邱大剛 Time: Thu Jul 30 10:14:20 2015 鍾大德真細心。這其實是有二種情況的: 1. 完全伏住身體的苦:這須要很高的定力,例如進入滅受想定(滅盡定)能斷絕一 切身心的受想,佛陀年老身體較差時就常用這招。 c.f. 《長阿含經》卷二:「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 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留住壽,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時, 我身安隱,無有惱患。」(CBETA, T01, no. 1, p. 15, b2-5) 但在日常生活沒入定時,佛陀也是有因緣所生的身苦,背痛也要休息,但心不苦。 c.f. 《雜阿含經》卷二十七第727經:「我今背疾,欲小臥息。」(CBETA, T02, no. 99, p. 195, c3) 2. 身苦,心不苦:這是在日常生活情況下最常見的狀況,眼耳鼻舌身還是要對外境 有所反映,也會有眼耳鼻舌身的苦或樂,但聖者心不因此而苦樂。 c.f. 《雜阿含經》卷五第107經:「雲何身苦患、心不苦患?多聞聖弟子於色集、色 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已,不生愛樂,見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變 、若異,心不隨轉惱苦生;心不隨轉惱苦生已,得不恐怖、障礙、顧念、結戀。受、 想、行、識亦復如是。」(CBETA, T02, no. 99, p. 33, b14-19) c.f. 《雜阿含經》卷十七第470經:「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當於爾時 ,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CBETA, T02, no. 99, p. 120, a25-27) 另一方面,在重病時是很難入定的,縱使平日定力好的人也很難在此時以定力關掉身 受。像卷三十七第1024經中馬勝尊者就因為重病中無法入定而覺遺憾,此時馬勝尊者 就是身苦得不得了,只是心不苦。佛陀畢竟是大醫王,在此時教導馬勝尊者把心念放 在覺知五陰無我、貪瞋癡永盡的解脫上,畢竟智慧是不退失的,這「念覺支」也引生 出「喜覺支」、「輕安覺支」等覺支,讓身心輕安快樂,終至七覺支滿足。《增壹阿 含經》卷三十三〈等法品39〉第6經等經也都提到七覺支有一定程度的治病效果,因 此馬勝尊者的病就痊癒了。 c.f.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8%89%E5%8D%81%E4%B8%83#一ま二四 定力有退失,智慧無退失,是否能不「身苦」沒人能打包票,然而阿羅漢一定能不「 心苦」。 > -------------------------------------------------------------------------- < From: Chien-Kai Wang Time: Thu Jul 30 10:47:17 2015 復有身中致命蛇毒,即將命壞身死卻面色諸根無有變異的優波先那尊者,蓋因識得陰 非我、我所耳。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252.html > -------------------------------------------------------------------------- < From: 邱大剛 Time: Thu Jul 30 11:18:18 2015 這當中還有一些眉角,對佛經義理熟悉的同學不須要解釋就能了解,為免較不熟悉經 典的同學又很在意細節的想要深究,所以多補充如下。沒想要咬文嚼字的同學可以略 過 :) 斷五下分結可以在死時「諸根喜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但死時「諸根喜悅,顏 貌清淨,膚色鮮白」不一定要斷五下分結。 眾所週知,許多橫死的人在旁人念佛助念後,面容從惡相轉為微笑,而「諸根喜悅, 顏貌清淨,膚色鮮白」。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斷五下分結、證得阿那含,而是因為感應 到天界或淨土的詳和,也可姑且說是另一邊的定力的影響。 另一個反例是1024經的馬勝尊者,他是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早就斷五下分結 又斷五上分結,證阿羅漢了(此經南北傳都稱呼他為「尊者」,照理來說是證阿羅漢 後的事)。雖然是阿羅漢,但馬勝尊者因為重病而失去定力,才一時沒辦法用定力伏 住身體的痛苦,直到佛陀教他把心念放在覺知五陰無我、貪瞋癡永盡的解脫上,才解 除了身體的痛苦。 為何第1023經的叵求那尊者重病命終時斷五下分結,能夠「諸根喜悅,顏貌清淨,膚 色鮮白」?五下分結是: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其中能斷貪欲、瞋恚,比起 入初禪(伏貪欲)的要求還高了許多,因此「諸根喜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也是 合理的。再者,三果聖者命終後往生色界天,例如五淨居天,然後證得涅槃,比起一 般往生天界的人還高級得多。 abstsai 所說「五下分結的身見並不是心理上的“認不認為”,而是真正的身體的覺 受」要表達的意思是「斷身見並不只是在觀念上的(心理上的“認不認為”),而是 實證的」,句子中的「覺受」是指身受導致的心受,因此並沒有矛盾。像《雜阿含經 》卷十三第336-342經就將「心受」分出來為「喜受」、「憂受」,以和「身受」區 分,也是為了方便解釋,並不是說「五受」和「三受」的說法有矛盾。卷十七第 485經中佛陀就說了:「我有時說一受,或時說二受,或說三、四、五、六、十八、 三十六,乃至百八受,或時說無量受。」詳可見該經解說。 > -------------------------------------------------------------------------- < From: 鍾盛義 Time: Thu Jul 30 22:39:35 2015 回金山豆師兄,. 這經寫優波先那尊者貌似沒入滅定。身中毒, 面色諸根無有變異, 蓋因識得陰非我、 我所耳。金山豆 師兄講的太好啦! 原來"眼非我、我所;乃至識陰非我"可算是滅苦的重要講話啊!學習了。 123# . > -------------------------------------------------------------------------- < From: 鍾盛義 Time: Thu Jul 30 22:55:20 2015 . 邱師兄說得是, 我老家那裡有老者死時大伙給他唸佛, 面色本來難看, 說也奇怪, 慢 慢也轉好了。 123# . > -------------------------------------------------------------------------- < From: 邱大剛 Time: Thu Jul 30 23:06:15 2015 金山豆 兄找出的第252經很切題 (y) 已在本篇拾得加上一段: 卷九第252經也記載優波先那比丘中了蛇毒快死時,面容完全沒有異狀,即是因為: 「眼非我、我所;乃至識陰非我、我所,是故面色諸根無有變異。」(CBETA, T02, no. 99, p. 61, a3-4) > -------------------------------------------------------------------------- < From: Chien-Kai Wang Time: Fri Jul 31 19:22:24 2015 鍾盛義 法友過譽了,這可是雜阿含當年記得好,我們今天才有這段精彩實錄可以見 聞參詳。不過這邊要特別感謝大剛兄與讀經班諸法友催生好讀版第一冊,我在上個月 才翻書看到這一段而記憶深刻,此時大家剛好討論到這個主題,就拿出來錦上添花一 翻。此中機緣還真頗有些巧妙~ ^^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閱讀文章: 第 4408/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