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閱讀文章: 第 3970/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作者: 邱大剛
標題: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是華人界第一個佛學專站
時間: Mon Oct 14 12:15:37 2013

由《中阿含經》卷五十九第212經,經名是「一切智經」: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2:%E4%B8%AD%E9%98%BF%E5%
90%AB%E7%B6%93%E5%8D%B7%E7%AC%AC%E4%BA%94%E5%8D%81%E4%B9%9D#二一二_中阿含
例品一切智經第一

由經名即可見「一切智」或「正遍知」是此經在法義上的重點。

由此經的問答,可知佛陀的「正遍知」能知一切、見一切,無所不知、無所不見。

現今偶爾會見到有人為了表示佛陀平易近人而不是神祇,將南傳所說佛陀「只教導苦
和苦的止息」過度縮小解釋,誤以為「佛陀只知道苦和苦的止息」,這種解釋是有違
於經說的,如果佛陀不能知見一切,如來十號的「正遍知」就不成立了。

而南傳說佛「只教導苦和苦的止息」的原經文意義,可參考前一篇文中所說。

不過,根據南傳經文的解釋,佛陀不能同一時間知見一切;這段經文的不同解讀,可
能也造成部派佛教在此議題觀點上的分歧,詳見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2:%E7%A0%94%E8%A8%8E_%E6
%AD%A3%E9%81%8D%E7%9F%A5_%E4%B8%80%E5%88%87%E6%99%BA 所記。

LinkTitle: (二一二) -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九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LinkDescriptio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是華人界第一個佛學專站。提供佛學討論交流,基於佛陀遺教,探尋佛陀本懷,實踐於日常生活,見證於慈悲智慧。
LinkTarget: http://www.facebook.com/l.php?u=http%3A%2F%2Fbuddhaspace.org%2Fmain%2Fmodules%2Fdokuwiki%2Fagama2%3A%25E4%25B8%25AD%25E9%2598%25BF%25E5%2590%25AB%25E7%25B6%2593%25E5%258D%25B7%25E7%25AC%25AC%25E4%25BA%2594%25E5%258D%2581%25E4%25B9%259D%23%E4%BA%8C%E4%B8%80%E4%BA%8C_%E4%B8%AD%E9%98%BF%E5%90%AB%E4%BE%8B%E5%93%81%E4%B8%80%E5%88%87%E6%99%BA%E7%B6%93%E7%AC%AC%E4%B8%80&h=DAQHfpGy2&s=1&enc=AZM8zrEgX4Fx5k5D0vVpP64-NQxi-RJefb4WXmxQlTGeAp448hUChyIWV-V26H6v0Frih7oSEdEoTZoJ_eVm6mRu___T8yAxWPIs0nmgGADw1Q

> -------------------------------------------------------------------------- <

From: 周靖山
Time: Wed Oct 16 11:28:14 2013

在初次拘薩羅王波斯匿訪佛便問曰:「瞿曇!我聞沙門瞿曇作如是說:『本無,當不
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瞿曇!憶如是說耶?

世尊答曰:「大王!我不憶作如是說:『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
志一切知、一切見者。』」

在拘薩羅王波斯匿遣人呼想年少吉祥子來佛前辨明後,拘薩羅王波斯匿白世尊曰:「
沙門瞿曇!頗有異說異受?沙門瞿曇憶所說耶?」 

世尊答曰: 「大王!我憶曾如是說:『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
志「一時知一切」,「一時見一切。』大王!我憶如是說也。」

在這兩段很明顯 佛不贊同『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切知、
一切見者。』的說法,佛澄清他說的是『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
志「一時知一切」,「一時見一切。』

不知『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與『本無
,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時知一切」,「一時見一切。』這兩句
意義有何大差別??

只見兩句差在後句比前句多個詞「一時」,前句為「一切知、一切見」,後句「一切
」與「知、見」互相顛倒為「知一切、見一切」。

> -------------------------------------------------------------------------- <

From: 邱大剛
Time: Wed Oct 16 12:07:02 2013

周靖山居士問到了重點。由本經中的問答,可知佛陀的「正遍知」能知一切、見一切
,但(根據南傳經文的解釋)佛陀不能同一時間知見一切。

細部探討可參考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2:%E7%A0%94%E8%A8%8E_%E6
%AD%A3%E9%81%8D%E7%9F%A5_%E4%B8%80%E5%88%87%E6%99%BA

有趣的是,不能「一時」一切知、見,一些部派是指要「二剎那」才行(蛤,一剎那
、二剎那,也在計較 :D):

此議題是從部派時代就有爭執的議題,或許也跟不同部派對此經文作不同的解讀有關
:

《異部宗輪論》(大正49,15c4-5):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四部:諸佛
世尊「一剎那心了一切法,一剎那心相應般若知一切法。」

有部是心心所法不能了自性、相應、俱有諸法,所以佛陀一剎那心、以及相應般若慧
,不能了一切法,必須等第二剎那心,方能了知一切法。c.f. 
http://www.hongshi.org.tw/writings.aspx?code=9273DB20076F3AFAB6D79F8CDE534
464

> -------------------------------------------------------------------------- <

From: 周靖山
Time: Wed Oct 16 12:16:29 2013

再請教邱師兄,「若有餘」作何解?

> -------------------------------------------------------------------------- <

From: 邱大剛
Time: Wed Oct 16 12:18:55 2013

中文的經文可以有不同的解讀,因此解讀可能和南傳的不完全一樣。

本經文中佛陀否定的「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
者」,漢譯經文的字面上有二種解法:

1. 本來就沒這回事,未來也不會有這回事,現在也沒這回事:「有除了佛陀外任何
一位出家或在家的修行人,知道一切、看見一切」。

2. 本來就沒這回事,未來也不會有這回事,現在也沒這回事:「有任何一位出家或
在家的修行人,知道一切、看見一切」。

而此句的定義中沙門、梵志,可能專指外道修行人,也可能包含佛教定義的佛。可能
只指現在這個世界,也可能包含過去、未來。

因此根據此問答,有以下二種邏輯上合理、又算符合《阿含經》中其餘經說的解釋:

1. 這個時代,可能有除了釋迦牟尼佛外其他的修行人有一切智。(例如非佛教的獨
覺,或是別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佛。)

2. 包含過去和未來,可能有除了釋迦牟尼佛外其他的修行人有一切智。(例如過去
佛、未來佛。)

不過無論採用哪一種解釋,都可合理推論釋迦牟尼佛可以知一切、見一切,也就是正
遍知。(因為釋迦牟尼佛不會比獨覺差,不會比別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佛差,跟過去佛
、未來佛所證應該也一樣。)

相當的南傳經文則作「沒有一切知、一切見、能自稱無殘留智見的沙門、婆羅門;這
是不可能的。」

而下一個問答中,佛陀說:「我憶曾如是說:『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
門、梵志一時知一切,一時見一切。』」這也有幾種解法:

1. 過去、現在、未來,都沒有任何人能同一時間知一切、見一切。

2. 這個時代,只有釋迦牟尼佛能同一時間知一切、見一切。

相當的南傳經文則同前者。

> -------------------------------------------------------------------------- <

From: 周靖山
Time: Wed Oct 16 12:50:50 2013

以下我嘗試另一種解法,看是否可行?

在初次拘薩羅王波斯匿訪佛便問曰:「瞿曇!我聞沙門瞿曇作如是說:『本無,當不
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瞿曇!憶如是說耶?」 

世尊答曰:「大王!我不憶作如是說:『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
志一切知、一切見者。』」 

在拘薩羅王波斯匿遣人呼想年少吉祥子來佛前辨明後,拘薩羅王波斯匿白世尊曰:「
沙門瞿曇!頗有異說異受?沙門瞿曇憶所說耶?」 

世尊答曰: 「大王!我憶曾如是說:『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
志「一時」知一切,「一時」見一切。』大王!我憶如是說也。」

在這世尊回答中,顯與拘薩羅王波斯匿初訪佛時所言,『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
若有餘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瞿曇!憶如是說耶?」與下一句差一個「一
時」之詞。此「一時」有人解為「同一時間」,但我解為「有時候」。佛當然可時時
一切知、一切見,而有些餘沙門、梵志因緣具足「有時候」也能一切知、一切見。

而本句『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時」知一切,「一時」見
一切。』依個人看法應解為:本無有此因緣,當然不會有此果,今世顯現當然也是無
〈果〉。如果有其它沙門、梵志能「有時」能了知一切〈指過去、現在、未來〉、實
見一切者當知如是〈知無因無緣,本不生〉。此也是在說三世因緣果報的緣生法,如
果其它沙門、梵志能知一切〈指過去、現在、未來〉、見一切者就能知曉此三世因緣
果報的緣生法。

而非像許多人認為單指唯有佛陀的「正遍知」能知一切、見一切,無所不知、無所不
見,而其他沙門、梵志不能知一切、見一切。這或許是受佛的十個名號、佛俱十力及
佛是一切智智所影響,想當然爾的偏向解釋。另外在本句「本無」中的「無」,如要
解釋為「餘沙門、梵志無一切智」,那麼既然「本無」就是「本來就無有」,那麼變
成佛也不能成一切智」。

另外也不是如南傳經文的解釋,佛陀不能同一時間知見一切。這也是一部份佛子自我
局限的解法。就如佛說「法華經」時,有些小根器的修行者充耳不聞,退席而去。

   我為何作此解釋?我不談其他,就以本經上下文看是否足以來支持我的看法?

在此經中雲: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瞿曇!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為有勝如、有
差別耶?」 

   世尊答曰:「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有差別也。剎利
、梵志種,此於人間為最上德,居士、工師種,此於人間為下德也。此有四種,剎利
、梵志、居士、工師,是謂勝如、是謂差別。」 

此段的意思:

波斯匿王問佛,剎利、梵志、居士、工師,這四種性有何優、劣因緣,而有差別嗎?

世尊回答,剎利、梵志、居士、工師,這四種性有優、劣因緣,而有差別。剎利、梵
志種,此於人間是為具最上福德因緣者,居士、工師種,此於人間是為具較低下福德
因緣者也。

由上對話亦在說明剎利、梵志、居士、工師,這四種性有此優、劣的因緣,而有差別
。有其差別仍在其福德因緣的優、劣,非無因無緣。具最上福德因緣,在人間為剎利
、梵志種。具較低下福德因緣便為居士、工師種。

此合乎「此有故彼有的緣起法」,及「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的因緣法。

在此經中雲:

拘薩羅王波斯匿白曰:「瞿曇!我不但問於現世義,亦復欲問於後世義,聽我問耶?
」 

世尊告曰:「大王!欲問,恣意所問。」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瞿曇!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有
差別於後世耶?」 

世尊答曰:「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有差別謂後世也。此
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若成就此五斷支,必得善師如來.無所著.正盡
覺,必得可意,無不可意,亦於長夜得義饒益,安隱快樂。雲何為五?多聞聖弟子信
著如來,根生定立,無能奪者,謂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間,是謂第一斷支
。復次,大王!多聞聖弟子少病無病,成就等食道,不熱不冷,正樂不諍,謂食飲消
、正安隱消,是謂第二斷支。復次,大王!多聞聖弟子無諂無誑、質直,現如真世尊
及諸梵行,是謂第三斷支。復次,大王!多聞聖弟子常行精進,斷惡不善,修諸善法
,恆自起意,專一堅固,為諸善本,不捨方便,是謂第四斷支。復次,大王!多聞聖
弟子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此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是謂第五斷
支。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彼若成就此五斷支,必得善師如來.無所
著.正盡覺,必得可意,無不可意,亦於長夜得義饒益,安隱快樂,此有四種,剎利
、梵志、居士、工師,是謂勝如、是謂差別於後世也。」 

以下待續,,,

> -------------------------------------------------------------------------- <

From: 周靖山
Time: Wed Oct 16 12:51:21 2013

此段的意思:

波斯匿王又對佛說:我不但要問於現世義理,也要問於後世義理,能聽我的發問嗎?
」 

世尊告訴波斯匿王:「大王!你要問,可隨你的意而問。」

波斯匿王問佛說:「瞿曇!此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以現世此有優、劣因
緣、於後世有差別嗎?」 

世尊回答說:「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世有優、劣的因緣、後世便
有差別。此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若能成就此五斷支,必能成為人天師的
如來.無所著.正盡覺,必處處能得可意,無不可意之事,也能於長夜得饒義獲利益
,安隱而快樂。

由此段知剎利、梵志、居士、工師,若能成就此五斷支(五種精進勤勉斷煩惱之法)
,必能成為人天師的如來.無所著.正盡覺。也就是剎利、梵志、居士、工師,若能
成就此五斷支,就能為一切知、一切見者,此處已明顯指出非專指佛才能一切知、一
切見。可見某些人指此經是說「唯有佛陀的「正遍知」能知一切、見一切,無所不知
、無所不見,而其他沙門、梵志不能知一切、見一切。」此論斷是錯誤的。只是差在
「一時」,佛當然可時時一切知、一切見,而有些餘沙門、梵志因緣具足「有時候」
也能一切知、一切見。

而甚麼是五斷支?1.多聞聖弟子能信得著如來,如根能生定立固著,沒有人能奪取,
這就是所謂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間能如此,這就是成就謂第一斷支。2.再
來,大王!多聞聖弟子能少病無病,成就飲食知其量,不熱不冷,正樂不發脾氣之諍
,就是所謂食飲能消化、正安隱消受,是謂第二斷支。3.再來,大王!多聞聖弟子無
諂媚無誑傲、質性正直,顯現行為如真的世尊及修諸梵行,是謂第三斷支。4.再來,
大王!多聞聖弟子能恆常行精進,斷惡不善法,修習諸善法,恆常自起意正知正念,
專心一意堅固,修作諸善為本,以種種方便斷惡修善,是謂第四斷支。5.再來,大王
!多聞聖弟子修行智慧之法,觀生滅無常之法,得如此智慧,聖慧明而通達,能分別
曉了,以正盡苦邊,是謂第五斷支。此世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他們如果
能成就此五斷支,必然能得善師如來.無所著.正盡覺,必得可意,無不可意,亦於
長夜得義饒益,安隱快樂,此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是所謂能如此修此世
善因緣,這就是所謂形成此差別於後世之因也。」,這也就合乎「欲知來世果,今生
作者是」的因緣法。

在此經中雲: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瞿曇!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此
有差別於斷行耶?」 

世尊答曰:「此有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此有差別於斷行也。
大王!於意雲何?若信者所斷,是不信斷者,終無是處。若少病者所斷,是多病斷者
,終無是處。若不諂不誑者所斷,是諂誑斷者,終無是處。若精勤者所斷,是懈怠斷
者,終無是處。若智慧者所斷,是惡慧斷者,終無是處。 

「猶如四御,象御、馬御、牛御、人御,彼中二御不可調、不可御,二御可調、可御
。大王!於意雲何?若此二御不可調、不可御,彼來調地、御地,受御事者,終無是
處。若彼二御可調、可御,來至調地、御地,受御事者,必有是處。如是,大王!於
意雲何?若信者所斷,是不信斷耶?終無是處。若少病者所斷,是多病斷耶?終無是
處。若不諂不誑者所斷,是諂誑斷耶?終無是處。若精勤者所斷,是懈怠斷耶?終無
是處。若智慧者所斷,是惡慧斷耶?終無是處。如是此四種,剎利、梵志、居士、工
師,是謂勝如、是謂差別於斷行也。」 

此段的意思: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佛說:「瞿曇!此有四種姓,所謂剎利、梵志、居士、工師,這
對於修斷行(精勤斷煩惱之法)有優、劣因緣嗎?有差別嗎?」世尊回答說:「此有
四種姓,所謂剎利、梵志、居士、工師,這對於修斷行,乃有優、劣因緣,而有差別
的。大王!你的意見如何呢?如有信者所斷的,這不信者也所斷者,終究不會有此道
理的(信者能精進勤勉而斷煩惱,無信者即不能)。如少病之人所斷,而這多病之人
亦所斷者,終究不會有此道理(少病者能精進勤勉而斷煩惱,多病則不可能)。如不
諂媚不誑傲者所斷,而這諂誑之人也所斷者,終究不會有此道理(不諂誑人,能精進
勤勉而斷煩惱,會諂誑人,就不能)。如精進勤勉者所斷,而這懈怠者也所斷者,終
究不會有此道理(精勤的人能精進勤勉而斷煩惱,懈怠的人是不可能的)。如有智慧
者所斷,而這惡慧的人也所斷者,終究不會有此道理的(有智慧的人能精進勤勉而斷
煩惱,邪慧的人則不可能。)

好像四種調御那樣,所謂象御、馬御、牛御、人御。其中,有二種御,不可以調、不
可以御,二種御可以調、可以御。大王!你的意見如何呢?如果此二種御為不可以調
、不可以御的,他卻來到調地、御地(已被調御的狀態),接納領受其調御之事項或
方法者,終究不會有如此的道理。如其中之二種調御可以調、可以御的,而有人來至
而調地、御地(已被調御的狀態),而接受其調御之事者,必定會有如此的道理的。
像如是的,大王!你的意見如何呢?如有信的人所能斷的,而說是不信的人能斷嗎?
終究不會有此道理的。如少病的人所斷的,而是多病的人所能斷嗎?終究不會有這道
理的。如不諂不誑者所能斷的,而是諂誑之人所能斷的嗎?終究不會有這道理的。如
精勤的人所能斷的,而是懈怠的人所能斷的嗎?終究不會有這道理的。如有智慧的人
所能斷的,而是惡慧的人所能斷的嗎?終究不會有這道理的。像這樣,此四種姓,所
謂剎利、梵志、居士、工師,這是所謂其斷行有優、劣因緣,就是所謂其斷行有差別
的。

此以下內容就不再綴述,從以上都明顯訴說著三世因果的緣起法,也就是知一切〈指
過去、現在、未來〉、實見一切者當知如是〈知無因無緣,本不生〉。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閱讀文章: 第 3970/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