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
閱讀文章: 第 3787/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DavidChiou (邱大剛) 看板: BudaDigest 標題: Re: [線上版複習]卷8第209經,讀經拾得 時間: Thu Oct 25 17:39:12 2012 Heaven 回覆 email 補充如下,我轉成純文字貼上來,提供作參考: > 方便的話,想請你多幫忙思考一下這個標題: > Re: [線上版複習]卷8第209經,讀經拾得 > 這二個模型若照南傳論來說,是否不符合其模型? > 還是都說得通? 我看了一下, 其實二個模型基本上都算對 (除了一些細微的地方 我也不確定) 我列一些我所理解的部份讓你參考: 1. 受想思發生的位置 先引一段文章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Tipitaka/Post-Canon/Abhidhammattha-Sangah a/Ven-Bodhi-2-Dhammagavesaka/vaggo2.htm > 諸心所是與心同時發生的名法,它們通過執行個別專有的作用 > 來協助心全面地識知目標。心所不能不與心同時生起,心也不 > 能脫離心所而單獨生起。雖然這兩者在作用上互相依賴,但心 > 被視為是最主要的,因為諸心所必須依靠心才能協助心識知目 > 標,所以心是識知的主要成份。心與心所之間的關係就有如國 > 王與大臣。雖說「皇上來了」,但國王是不會單獨來的,而時 > 常都有隨從陪伴。同樣地,每當心生起時,它決不會單獨生起 > ,而必定有心所陪伴。 在南傳模型中, 有 52 心所, 也就是 "受" + "想" + 50 種 "行" , 其中 "思" 就是 50 種行的其中一種. 用 "物件導向" 來解釋, 心 (識) 就是 "物件", 而心所就有如 "屬性", 二者是同時發生的 . 所以第一個模型是正確的, 六根都會各自引生 受想思 . 2. 再引一段文字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Tipitaka/Post-Canon/Abhidhammattha-Sangah a/Ven-Bodhi-2-Dhammagavesaka/vaggo7.htm > 意根是心整體,即所有八十九心。 因為南傳認為八十九心 (心有 89 種) 就是意根, 所以第二個模 型也算對. 基本上與阿含經也相合 : 《雜阿含經》卷13:「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 ,無對,是名意內入處。」(CBETA, T02, no. 99, p. 91, c8-10) 因為六根所生起六識及隨後生起的心,都算是意根,因為也可以 說受思想是在意根生起。 3. 我引用底下這一章的內容, 大概解釋一下巨觀到微觀的看法.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Tipitaka/Post-Canon/Abhidhammattha-Sangah a/Ven-Bodhi-2-Dhammagavesaka/vaggo4.htm > a. 六種心路過程可以分為兩組:一、五門心路過程 > (pabcadvaravithi),這包括發生於五根門的五種心路過程; > 二、意門心路過程(manodvaravithi),這包括一切只發生於 > 意門的心路過程。 也就是說在巨觀下, 有二種心路, 一種是五門 (眼耳鼻舌身) 心 路, 一種是純意門心路 (不透過五根門), 分別表示如下 : • 五門心路 • 純意門心路 > b. 意門心路過程本身有兩揰:一、隨五門心路過程之後生起的 > 隨起意門心路過程(pabcadvaranu-bandhaka);二、獨立的心 > 路過程(visumsiddha)。 也就是說五門心路並不會只是五門, 一個完整的認識, 五門之會 隨著意門心路. 底下是較精確的表示 • 五門心路 + 隨後生起的意門心路 • 純意門心路 > c. 由於五門心路過程也(必須)經由有分而生起,所以有時它 > 們也稱為「混合心路過程」(missakadvaravithi),因為它們 > 涉及了意門與根門。 這是五門心路的細部動作 (圖略) 在阿毘達摩中, "有分心" 就是 "意門" (不同於意根) , 所以上 面的整個心路並不是很單純的五門, 而是五門與意門混合, 所以 再精確一點的表示如下: • 五門與意門混合心路 + 隨後生起的意門心路 • 純意門心路 以上就是由巨觀至微觀的差異. 在巨觀中, 五門與意門不同, 在 微觀中, 五門必然會生起意門 , 再更微觀中, 五門與意門心路是 混合生起. 原本想用這些來套在那二個模型上, 但一時又不知如何再解釋下 去, 希望上面的你能理解. *** *** *** 我總結一下,我覺得第一個模型比較好,六根都能生受想思。 第二個模型可能會引起誤會,會以為五門心路結束了,再交給意 根,才有受想思。這樣就不對了,如此會看不出阿毘達摩原意是 「一切的心就是意根。」 不過第一個模型的這一句我比較不敢說對或錯:「眼生行:眼睛 將接收到的訊息,發動傳送給意根。(生理上的對應現象,則是 神經脈衝傳遞資訊給大腦。)」 這點像是上面提到的五門心路 + 隨後生起的意門心路,但這個過 程算不算是 "行",我就不敢說了。 因為南傳的 "行" 如下表 (扣掉第 2 個受及第 3 個想, 其他都 是行) (表略)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Tipitaka/Post-Canon/Abhidhammattha-Sangah a/Ven-Bodhi-2-Dhammagavesaka/vaggo2.htm heaven -- 寒山問拾得曰: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厭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 卍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 佛教X檔案 - 用科學的態度探索科學的死角 BudaXfile |
閱讀文章: 第 3787/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