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
閱讀文章: 第 3529/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站內: BudaDigest 標題: Re: 為何自心多逐過去五欲功德,少逐現在五欲功德,逐未來世轉復微少? 時間: Fri May 20 21:13:15 2011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銘言: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難怪世尊要說我們是「多逐過去五欲功德」了,這也呼應最上文 > David 學長所說的。因為未來的事還沒有經驗,就算想像,的確 > 也只能基於過去的感官經驗去推測。就好像我們沒看過天人,就 > 幾乎無法憑空想像天人的模樣或天上音樂的旋律。 > 那我可以直接認為 五欲=物欲=感官之欲=色蘊之欲 嗎? 我覺得不夠完整。 雖然五欲主要是指五根與五境產生的貪欲,但依緣起來說, 六入->觸->受->愛 要產生貪愛,受蘊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不應該簡化為色蘊之欲。 > 經典上說,無貪不為欲(然彼非欲。於彼貪著者。是名為欲。)。 > 而且六根各自有五蘊。那意思是不是:「意」存在於五根的任 > 一根當中,就好像「識」攀緣前四蘊。因此五欲其實各自包涵 > 了「意欲」,所以不需特別獨立出來講。這樣嗎? 六根各自有五蘊...這樣說有點奇怪。 底下是自南傳論部的對照表,我是覺得蠻有參考價值。 依下表,前五根只屬於色蘊,並不是各自有五蘊。 我想你要表達的應該是五根五境(色蘊)合和生識(識蘊), 三者合和觸(觸在五十二心所中,屬行蘊), 觸生受(受蘊)想(想蘊)思(包含在五十二心所中,屬行蘊) 這整個運作包含了五蘊,但並不是六根各自有五蘊。 【對照四究竟法與蘊、處及界】 ┌─────┬────┬────┬────┐ │ 四究竟法 │ 五蘊 │ 十二處 │ 十八界 │ ├─────┼────┼────┼────┤ │ │ │ 眼處 │ 眼界 │ │ │ │ 耳處 │ 耳界 │ │ │ │ 鼻處 │ 鼻界 │ │ │ │ 舌處 │ 舌界 │ │ │ │ 身處 │ 身界 │ │ 二十八色 │ 色蘊 │ │ │ │ │ │ 色處 │ 色界 │ │ │ │ 聲處 │ 聲界 │ │ │ │ 香處 │ 香界 │ │ │ │ 味處 │ 味界 │ │ │ │ 觸處 │ 觸界 │ │ │ ├────┼────┤ ├─────┼────┤ │ │ │ │ 受蘊 │ 法處 │ 法界 │ │五十二心所│ 想蘊 │ │ │ │ │ 行蘊 │(微細色+│(微細色+│ ├─────┼────┤ 心所+ │ 心所+ │ │ 涅 槃 │ (無) │ 涅槃) │ 涅槃) │ ├─────┼────┼────┼────┤ │ │ │ │ 眼識界 │ │ │ │ │ 耳識界 │ │ │ │ │ 鼻識界 │ │ 八十九心 │ 識蘊 │ 意處 │ 舌識界 │ │ │ │ │ 身識界 │ │ │ │ │ 意 界 │ │ │ │ │ 意識界 │ └─────┴────┴────┴────┘ > > 意內入處有個定義: > > 《雜阿含經》卷13: > > 「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 > > (CBETA, T02, no. 99, p. 91, c8-10) > > 心意識三者,是差不多的東西,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 > > 所以我覺得不應該如此去分別意與識。 > 心意識真是抽象的不得了的概念,我每次在沙盤推演「六根各自 > 有五蘊」(除了意根沒色蘊)的時候都會想到頭腦打結 >_< 參考上面的表格,或許可以整理一些釐清一些概念。 我也是直到研究了上表,打結才沒那麼嚴重。 不過這只是南傳的說法,我也希望若北傳不同部派有不同的看法, 應該要一起整合參考,那就更好了。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 卍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 健康飲食 - 養生要訣, 素餐好康倒相報. BudaFood |
閱讀文章: 第 3529/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