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
閱讀文章: 第 3430/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chessjim (nike) 標題: Re: 我讀雜阿含第一經遇到的問題 時間: 2011年 4月20日 2:20:55 星期三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 1我的意思是我讀第一經的時候 > > 無法直接觀察到身體是會變化的(因為第一經沒有提到怎的觀察) > > 但是在第八經有提到觀察法為"過去色是無常,未來色是無常,因此現在色必是無常" > > 第八經的觀察法就是你提到的"譬如小時候的身體與現在的身體是不一樣的" > 第八經並不會比較容易,因為過去色與未來色一般人是看不到的, > 要有神通力或觀禪的能力,才能「現觀」,否則只能用類推與想像的方式來了解。 > 現在色是最容易觀察的。例如我五歲時看一座山,二十五歲時看一座山,到現在再 > 看同一座山,看起來都一樣,我可能會覺得那座山或許是「常」的,沒有改變過的。 > 但我看我自己現在的色身,我很清楚知道它不是一直都是如此,只要稍為觀察一下, > 就知道這不是「常」。應該沒有人當下觀察自己的色身時,會有一種 > 「它從來沒有改變過」的想法吧。 > 未來色我們是看不到的,而有些宗教或許會讓人以為在未來某個情況,他們有機會 > 成為不變的永恆。第八經則是佛陀教導,連未來色都不可能無常,何況是現在色。 > 而我們只能觀察到現在色,未來的部份,只能先接受佛陀的教導。 其實你講的也很有道理 不過過去色無常,未來色無常就我的認知很簡單 就只是他們必然曾經變化,未來必然變化的推理而已 > > 2就心理的各個層面這部分,我的困惑是為什麼分成"受想行識" > > 而不分成意識,前意識,潛意識呢? > 為什麼會用五蘊來分類,我也不了解,但我提供一些我的想法。 > 在佛經中,分類其實有很多種。最基本可分為二類「名與色」。 > 「色」可以再細分成四大,或是內五根與外五境。 > 「名」法則細分成「受想行識」。若再細分下去,南傳則分成 > 28色52心所89心,俱舍則分成75法,唯識則分成百法。 > 我想,所謂潛意識,是因為我們的不了解,才有這些分類。 > 在佛經中,意識或潛意識,這些都是屬於(識)。 > 若再繼續看雜阿含經,可以看到一些較細的分析,我舉一例: > 《雜阿含經》卷11: > 「比丘!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如是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 > 觸俱生受、想、思。」(CBETA, T02, no. 99, p. 72, c8-10) > 這就是一個普遍性的心路過程,緣眼與色(色)生眼識(識),後來又生出 > (受)(想)(思),這是最主要的心理表現,之後又會有許多心理作用, > 那些和(思)都被歸類為(行),所以才說「受想行識」是最主要的分類。 非常感謝你的解說 > > 關於第一點,我發現有時候後面的經文講的比較貼近實修 > > 關於第二點,我認為要有禪定才能確定心理層面的分法 > > 是這樣嗎? > 後面的經文的確會愈寫愈清楚,而前面有時是重要的總綱,但這也是後人 > 編排的習慣不同,南北傳的順序就差很多。 > 細微的心理層面我也認為要有禪定能力,才能觀察到最細微的內容。 原來如此 我知道為什麼後面的經文會越來越詳細了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cbs.ntu.edu.tw> ◆ From: !122.123.129.194 |
閱讀文章: 第 3430/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