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閱讀文章: 第 3314/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作者: root (root) 看板: BudaDigest
標題: 七聖弟子
時間: Tue Dec 14 00:15:55 2010

99年12月5日的讀經班內容
***********************
在讀經班討論時,常對聖弟子證道的過程聽得迷糊,感覺標準高高低低的,讓人摸
不著頭緒。在把阿含相關經文讀過之後,發現其實每個階段都有其一定的標準,證
得的過程快慢每個人不同,但要達到的標準是固定不變的。

在佛經中對聖弟子的分類有幾種,如四果、四雙八輩、十八學人、九無學人與七聖
等。在這裡針對七種聖弟子整理一下。這七種分別為:

    1.阿羅漢俱解脫
    2.慧解脫
    3.身證
    4.見到
    5.信解脫
    6.隨法行
    7.隨信行

事情因由:

我們可從雜阿含經 (卷33)(九三六)來看,故事的開始是這樣的:
----------
摩訶男。云何最後記說彼百手釋氏命終。世尊記彼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
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然彼百手釋氏犯戒飲酒。而復世尊記彼得須陀洹。
乃至究竟苦邊。汝摩訶男。當往問佛。如佛所說。我等奉持
----------
就是個叫百手釋氏的人犯戒飲酒,命終後世尊【記說】他將來必得須陀洹果。有人就
懷疑啦,跑去問世尊,世尊就給他解釋原因,並詳細的解說這七種聖弟子的差別。
記說是何義?可由以下經文來理解。

雜阿含經 (卷23)
---------------
阿育王聞彼比丘所說。於佛所生大敬信。又白比丘言。佛未滅度時。何所【記說】。
比丘答言。佛記大王。於我滅後。過百歲之時。於巴連弗邑。有三億家。彼國有王。
名曰阿育。當王此閻浮提。為轉輪王。正法治化。
---------------
簡單來說,"記說"就是某事現在還沒發生但預告將來一定會發生,授記也是一樣意思。
所以百手釋氏當時應該是"向須陀洹"。也是聖者。


解說七聖:

後來世尊對這七種聖弟子一一解釋,請看以下:

1.阿羅漢俱解脫:
----------
聖弟子於佛一向淨信。於法.僧一向淨信。於法利智.出智.決定智。八解脫具足身
作證。以智慧見。有漏斷知。如是聖弟子不趣地獄.畜生.餓鬼。不墮惡趣。說阿羅
漢俱解脫
----------

聖弟子,對佛法僧一向淨信,而且證得"利智.出智.決定智"
別譯雜阿含經中為:如來弟子。一向歸佛,亦復歸依法僧三寶,得疾智、利智、厭離
智、道智。這句一下就唸過去了,不過這裡為什麼要擺上這三樣呢? 我認為經中這樣
寫一定有其用意的。整理一下會發現這當中有四個條件。阿羅漢俱解脫則是完全滿足
這四種條件。

  滿足->條件A:對佛法僧一向淨信
  滿足->條件B:證得"利智.出智.決定智"
  滿足->條件C:八解脫具足身作證。
  滿足->條件D:以智慧見。有漏斷知。

滿足以上四個條件的稱為阿羅漢俱解脫,相同的經文在別譯雜阿含經中稱為:
【俱解脫阿羅漢】。

2.慧解脫:
-----------
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不得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然彼知見有漏斷。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慧解脫。
-----------

  滿足->條件A:對佛法僧一向淨信
  滿足->條件B:證得"利智.出智.決定智"
不滿足->條件C:八解脫具足身作證。
  滿足->條件D:以智慧見。有漏斷知。

符合以上狀態的稱為【慧解脫】。
別譯雜阿含經中稱為【慧解脫阿羅漢】,但"慧解脫阿羅漢"這一名詞是有疑義的,
容易造成混淆,在讀經班時有人曾特別提出來。所以就只以【慧解脫】來稱之,
也就是當成是一種修學的階段。

3.身證:
-----------
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八解脫自作證具足住。而不
見有漏斷。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身證。
-----------
  滿足->條件A:對佛法僧一向淨信
  滿足->條件B:證得"利智.出智.決定智"
  滿足->條件C:八解脫具足身作證。
不滿足->條件D:以智慧見。有漏斷知。

符合以上狀態的稱為【身證】,別譯雜阿含經中稱為【身證阿那含】。


4.見到:
-----------
復次。摩訶男。若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不得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然於正法.律如實知見。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見到。
-----------
  滿足->條件A:對佛法僧一向淨信
  滿足->條件B:證得"利智.出智.決定智"
不滿足->條件C:八解脫具足身作證。
不滿足->條件D:以智慧見。有漏斷知。

符合以上狀態的稱為【見到】。條件CD都不滿足,但是於正法.律如實知見。
別譯雜阿含經中為:如來教法,彼隨順不逆(沒有違逆),是名見到。


5.信解脫:
------------
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於正法.律如實知見。不得
見到。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信解脫
------------
  滿足->條件A:對佛法僧一向淨信
  滿足->條件B:證得"利智.出智.決定智"
不滿足->條件C:八解脫具足身作證。
不滿足->條件D:以智慧見。有漏斷知。

符合以上狀態的稱為【信解脫】。條件CD都不滿足,但是於正法.律如實知見,
不過程度上不如"見到"。別譯雜阿含經中為:佛所教法。彼隨順解脫。是名
信解脫。少了"不逆"二字所以還不達到"見到"程度。

再來還有隨法行、隨信行,這兩者是向須陀洹果,等會兒再看。


四種條件:

先來看這四個滿足或不滿足的條件。

條件A:對佛法僧一向淨信。
      要信到什麼程度呢?看以下這段: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
      慧根何等為信根。若比丘於"如來所"起淨信心。根本堅固。餘沙門.婆羅
      門.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無能沮壞其心者。是名信根】

     所以至少不會拜某某教的神得到開獎明牌或餅乾吃就改信他教。不過信心這
     玩意兒其實是很難量化與捉摸的。說自己很有信心,那信到什麼地步才成淨
     信呢? 有沒有具體的實作方法來衡量或達到淨信呢? 這是我一直以來的疑問。


條件B:證得"利智.出智.決定智"

      會擺上這三樣不會是拿來當花瓶用,應該有他的作用在,從經文中一樣樣
      找出來看。

      a.利智:又稱為利智慧,由於是觀內外六處而得,若得此智慧則已超越身見。
        雜阿含經 (卷11)
       【肉者謂內六入處。外皮者謂外六入處。屠牛者謂學見跡。皮肉中間筋
         骨者謂貪喜俱。利刀者謂利智慧。多聞聖弟子以智慧利刀斷截一切結.
         縛.使.煩惱.上煩惱.纏。】

        利智(莊春江先生的阿含辭典):
        另譯作「深利智慧、利智慧、明利智慧」,「利」是「犀利、銳利」,
          即「犀利之慧」,南傳經文作「利慧者」,其註解書解說為這是「能在
          一坐間迅速斷除所有的雜染而證果者」,《雜阿含第二七六經》以利刀
          屠牛為譬喻說是「以智慧利刀斷截一切結、縛、使、煩惱、上煩惱、纏」
          ,參看「智」、「慧」。(相關詞「於法利智」「於法,利智」)

        所以這就能理解,為何經中常有一聽到世尊說的法就證初果的例子了!
        這可能是宿世的福慧在此世成熟,或是此世聞佛法後努力所得。那麼
        重要的是這種智慧要如何修習增長?

      b.出智:又稱出離智慧,能斷戒取。雜阿含經 (卷35)
       【舍利弗言。汝法是惡說法.律。惡覺。非為出離.非正覺道。壞法.
         非可讚歎法.
         ::
         我所有法是正法.律。是善覺。是出離正覺道。不壞.可讚歎.可依止。】

      c.決定智:能度疑。別譯雜阿含經 (卷9)
       【有優婆塞。於三寶所。深得淨信。歸佛法僧。於佛法僧。得了決定。
         無有狐疑。又於四諦。亦無疑心。已得見諦。獲於初果。】
        別譯雜阿含經 (卷8)
       【云何而得須陀洹果。乃至阿那含耶。佛告釋摩男。斷除三結。身見戒
         取及疑網等。斷三結已。成須陀洹。更不復受三塗之身。於無上道。
         生決定信。人天七返】

      別譯雜阿含中還多一個【疾智】,又稱為速疾智。這疾智聞法便解來頭可不小:
      佛說鴦崛髻經 (卷1)
      【爾時世尊觀樂指髻。便告諸比丘。汝等。頗見比丘中如我弟子。有
        "捷疾智聞法便解"。所謂伽瞿比丘聞法便解。諸比丘言。不也世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比丘有捷疾智。所謂指髻比丘是。】

       對於鴦掘魔成阿羅漢的過程在 增壹阿含經 (卷31) 記載:
       【爾時。鴦掘魔作阿練若。著五納衣。到時持缽。家家乞食。周而復始。著
         補納弊壞之衣。極為麤醜。亦復露坐。不覆形體。是時。鴦掘魔在閑靜之
         處。自修其行。所以族姓子。出家學道者。欲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
         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時。鴦掘魔便成羅漢。六通
         清徹。無有塵垢。已成阿羅漢】

        如實知之。時。鴦掘魔便成羅漢。佛稱讚他為我聲聞中第一比丘有捷疾智。

    所以證得"利智、出智、決定智"分別斷除"身見、戒取、疑",也就是斷三結。

條件C:八解脫具足身作證。
      長阿含經 (卷12)
      【有八解脫。云何為八。色觀色。初解脫。內有色想。外觀色。二解脫。
        淨解脫。三解脫。度色想滅有對想。住空處。四解脫。捨空處。住識處。
        五解脫。捨識處。住不用處。六解脫。捨不用處。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
        滅盡定。八解脫】
        第八滅盡定是依第四禪棄捨前之非非想即一切之所緣,所以稱為解脫。

        在五根中的定根,雜阿含經 (卷26)中描述:
        【何等為定根。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乃至第四禪
          具足住。是名定根】

        雜阿含經 (卷26) 說:【若比丘於彼五根增上明利滿足者。得阿羅漢
                              俱分解脫。】。
        修學圓滿得五根的這類人就已是俱解脫阿羅漢。所以八解脫具足至少得有
        四禪的能力。在雜阿含經 (卷26)中描述的定根就直接說四禪。

條件D:以智慧見。有漏斷知。
      這一段在別譯雜阿含中為:以智慧見。盡於諸漏。所以這有漏指的應是三有漏。
      長阿含經 (卷3)
      【盡於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已得解脫。生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
        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這裡說盡於三漏之後就具有【解脫智】,就有能力不受後有了。
      這裡也提到了一個重點,也就是斷有漏是用智慧。一般來說,智慧的增進須
      要有禪定來輔助。

由以上可知,這五種聖弟子都具備了AB兩種共同條件。具備了AB條件,那麼至少都
是須陀洹以上的聖者。這裡可以看到"慧解脫、見到、信解脫"這三種聖人是不具有
八解脫法的。也就是這類人的定力還不足以在活著時入滅盡定。其中慧解脫是有漏
斷知,但仍無法入滅盡定,那麼何時入涅槃? 經中沒寫。

"身證阿那含"則是八解脫具足身作證,也就是已經能入滅盡定,可是還不是阿羅漢。
為什麼呢?因為還沒無漏,能入滅盡定仍然有漏?何解?

"見到、信解脫"這兩類聖者,都還沒有達到有漏斷知,起解脫智的能力,但他們的
智慧程度已能斷三結,至少都是須陀洹以上的等級。

所以以後在路上要是見著了AB,那就要趕快頂禮。要是再見著了CD或DC,那就要更
快恭敬頂禮兼膜拜並焚香供養之。 :D

到這裡我曾問,那有沒有條件A不滿足,其他條件滿足的呢? 我想那可能是辟支佛。
世尊說菩提達兜將來成辟支佛,他成辟支佛的那一世沒有佛來為他說法,所以條件A
不滿足,但其實他在過去世是曾經遇著過佛法的。

接下來的隨法行和隨信行對我們來說似乎才是最重要的,整個看完才知道即使要達
到最初級隨信行的標準也是相當不容易。



6.隨法行:
------------
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於五法增上智慧。
審諦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法行
------------

五法:信.精進.念.定.慧又稱為五根。有佛法僧的淨信,對五根也有比較增進
的實行,但尚未斷三結的人,稱為【隨法行】。

這裡有個題外話,就是五根中,慧為首。
雜阿含經 (卷26) (六五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此五根。一切皆為慧根所攝受。譬如堂閣眾材。棟為其首。皆依於棟。以攝持故。
如是五根。慧為其首。以攝持故。



7.隨信行:
------------
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乃至五法少慧。
審諦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信行
------------
有佛法僧的淨信,然後對五根修行程度較少,且尚未斷三結的人,稱為【隨信行】。
之前有提到對三寶的信心其實是很難量化與衡量的,所以世尊提出了一個標準,
那就是【聖戒成就】。

在雜阿含經 (卷33)中有人為了成就須陀洹要有四法:【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
聖戒成就】,還是【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三法即可成就須陀洹。佛回答是
要有四法才能成就須陀洹。這裡多一個【聖戒成就】? 原因是信與戒是一體的兩
面,對佛有不壞的淨信,外在的表現就是戒成就。

 別譯雜阿含經 (卷8)
(一五四)摩訶男。優婆塞。以信心故。則能持戒。

那有個問題是,出家眾和在家眾的聖戒成就是什麼?有差別嗎?



本經對照:

以上可以找到相對應的經文為參考:
------------
雜阿含經 (卷26)(六五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於彼五根增上明利滿足者。
得阿羅漢俱分解脫。若軟.若劣者。得身證。於彼若軟.若劣。得見到。
於彼若軟.若劣。得信解脫。於彼若軟.若劣。得一種。於彼若軟.若劣。
得斯陀含。於彼若軟.若劣。得家家。於彼若軟.若劣。得七有。於彼若軟.
若劣。得法行。於彼若軟.若劣。得信行。
------------

也就是說每個人修習的情況不同,這五根也有高低不同的程度,證得的果位也不同。



業障影響:

從以下經文,也可以了解到,業障的影響力是頗為巨大的。阿闍世王若不殺父,
那肯定證聖果。但因有殺父的業障,即使成就信根,但因業障的關係還得去一趟
地獄消業,所以他證的是無根信。否則最低程度也應能證隨信行,不落三惡道。

------------
增壹阿含經 (卷39)
爾時。阿闍世王即從座起。頭面禮佛足。便退而去。王去不遠。佛告諸比丘。
今此阿闍世王不取父王害者。今日應得初沙門果證。在四雙八輩之中。
亦復得賢聖八品道。除去八愛。超越八難。雖爾。今猶獲大幸。得無根之信。
是故。比丘。為罪之人。當求方便。成無根之信。我優婆塞中得無根信者。
所謂阿闍世是也
------------


不過反過來說,因為成就信根,所以得以消業,下的是拍毬地獄,就像球落地
又彈上來,一下子就出地獄。
------------
增壹阿含經 (卷32)
世尊告曰。勿懷恐懼。汝今往至王所。而白此事言。如來記前王身。終無虛妄。
所言無二。父王無咎而取害之。當生阿鼻地獄中。經歷一劫。然今日以離此罪。
改其過罪。於如來法中。信根成就。緣此德本。得滅此罪。永無有餘。
於今身命終當生拍毬地獄中。於彼命終當生四天王上。...
------------

持戒證果:
------------
摩訶男。此堅固樹。於我所說能知義者。無有是處。若能知者。我則記說。況復
百手釋氏而不記說得須陀洹。摩訶男。百手釋氏臨命終時。受持淨戒。捨離飲酒。
然後命終。我記說彼得須陀洹。乃至究竟苦邊。
------------


以上是本傻小子的一些整理,如有未盡周全之處,請多多包函。


--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佛典電子化討論板 - 三藏十二部經, 部部電子見真跡                  BudaTech
閱讀文章: 第 3314/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