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
閱讀文章: 第 3160/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Melon888 (melon) 標題: Re: [讀經班討論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禪定力? 時間: 2010年 8月31日 10:12:02 星期二 謝謝 Hank,的確 1-4 禪和 1-4 果,不一定有關係;「禪」純粹只是定, 共外道,「果」則是慧,是佛法獨有。但若能依禪定力而作觀(觀五蘊、 四大、六入的緣起等等),觀起五蘊四大等等,一定如虎添翼,如探囊 取物一樣清晰吧! 個人完全沒有想走捷徑,要慧不要定的意思;相反的,由於個人非常想 如實觀(可惜沒有非證什麼果不可的決心 :p),加上最近已掃除部分疑 蓋,又能開始修禪定了,所以這邊純粹只是就經典法義來討論而已,還 請各位明察!<(_ _)> ※ 引述《hank (hank)》之銘言: > 三、 > 再來檢驗引經據典中的例子,證初果以上的尊者 > 1、是否已有符合初禪的情形 > 2、禪定只是工具,目的是要能如實觀察、如實知。 > > [例]《雜阿含經》卷 12 第 302 經 > > ------------------------------------------------------------ > > 「佛說此經已,阿支羅迦葉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 ^^^^^^^^^^^^^^^^^^^^^^^^^^^^^^^^^^^^^^^^^^ > 若世尊在面前說法,且都能聽得懂、又遠塵離垢 > 那麼一定符合初禪的條件: 1、離欲、惡不善法, > 3、離生喜樂。 > 至於聽法的過程中,尊者應該已符合 2、有覺有觀 請問這邊是如何做出這樣的判斷呢? > > 時,阿支羅迦葉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他知、 > ^^^^^^^^^^^^^^^^^^^^^^^ > 再不然,已能見法、得法、知法、入法,是已達到禪定的功能目的了。 這點個人倒是有不同的看法,但以下也不一定對,還請大家不吝指教 <(_ _)> 禪定和慧觀不同,禪定是「心一境性」,有一個固定的所緣境,除了這個 所緣境,其他的最好天塌下來都不要管。 而慧觀是「簡擇、分別」,因為是要觀察五蘊或四大等的「無常、無我」 特性,所以沒有一個固定不動的觀察對象。 所以這邊的「已能見法、得法、知法、入法」,應該不是禪定,相反的, 可能更接近於慧觀果證。事實上,經典中的「已能見法、得法、知法、 入法」,個人一般都是直接將之歸類為初果(可對照初果的經文)。 另外例如「安般」,既能修定也能修慧,加上沒什麼副作用,所以世尊相 當推薦這個方法: 1. 以安般修定:只觀察呼吸時空氣和人中接觸時的摩擦感,其他不管, 那就是修「定」。 2. 以安般修慧:心已經較能專注,開始觀察、分別呼吸的變化,例如冷、 熱、長、短、無常、生滅等等,應該就算是修「慧」。 不過當然「定」和「慧」像左手和右手,左手不是右手,但兩手要互相清 洗,才能真正將雙手洗乾淨。 > > ------------------------------------------------------------ > > 「爾時,世尊將給孤獨長者往入房中,就座而坐,端身繫念。爾時, > > 世尊為其說法,示、教、照、喜已,世尊說:「諸法無常,宜布施福 > > 事、持戒福事、生天福事,欲味、欲患、欲出,遠離之福。」 > 這經也是,世尊教長者正身正意坐好,好好專心聽講,這堂課下來, > 長者應也能:1、離欲、惡不善法 2、有覺有觀 3、離生喜樂。 > > 給孤獨長者聞法、見法、得法、入法、解法,度諸疑惑,不由他信, > 這段也說明,已能如實知見。達禪定的功能目的。 這在經典中沒有記載,所以我倒是不敢肯定耶 :p > 若不被「禪定」這名相給嚇倒,應該只是:專心一意,把欲念、壞念頭遠離, > 專心、清楚明白在某件事上,比如聽世尊說法,思想純一,自然生喜樂。 > 但反過來說,有禪定不一定能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外道也有四禪的。 我覺得禪定不嚇人,五蓋比較嚇人 XD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葉。 昨天掃,今天掃,明天掃,香烤地瓜。 =================================================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cbs.ntu.edu.tw> ◆ From: !219.71.39.56 |
閱讀文章: 第 3160/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