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閱讀文章: 第 2260/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看板: BudaDigest
標題: Re: [五受陰的集] <雜阿含、二、四二>
時間: Thu Nov 27 13:12:36 2008

※ 引述《sici1 (sici1)》之銘言:
>       要不要參考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
>       雖然裡頭沒有直接提到「受、想、行」同生共滅,而是
>       提到「同時...有受、愛、取」,這是阿毗達磨師;
>       而成實論師主張有前後。(見己八)

印老說二者其實都對.
我想就如我之前也提過, 微觀來看, 皆是俱生俱滅, 巨觀來看,
則有明顯的受想行差別. 若由這個角度去理解, 倒也合理.

>       十二因緣的看法也很值得參考,識支,指微細心識;
>       而「名」中的識,是粗顯的六識,不是微細的細心。
>       (己二、己三)

若要細分, 阿毘達摩其實也講的很詳細,
例如行緣識, 此識指三十二種(世間)果報心.
識緣名色, 此名色之 "名" 則為與果報心(識)相應的諸心所.
這裡細分而言的識有太多種了.

>       起碼我認識的「識」有這二種差別。
>       不過裡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觀念「不能分別事物是觸」,
>       與識有分別義不一樣。「觸」與「識」我倒是從來沒有這

原文如下:

  識為入胎最初的一念;
  名色是身心漸發育的階位;
  六入是六根具足將出胎的階位;
  出胎後,在二、三歲的時候,不能識別事物是觸;
  能了苦樂的差別,到六、七歲時是受;
  ……
  未來世受生是生;未來世老死,是老死;

所以那句其實只是在說,形容二、三歲的小兒還不能識別世間事物,這階段說成"觸"。

並不是在談 "觸" 能不能分別事物,而是以人的成長來對照十二緣起,
引出全文比較不會有誤解。


>       樣去看,不過經過這樣理解後,好像可以更清楚~~謝謝 :-)
> 網址:http://fzrj.org/bookbig5/12/yinshun12-31.html
> 看的人大概要很有耐心才行 :p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佛教X檔案 - 用科學的態度探索科學的死角                         BudaXfile
閱讀文章: 第 2260/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