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
閱讀文章: 第 2251/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DavidChiou (邱大剛) 站內: BudaDigest 標題: Re: [五受陰的集] <雜阿含、二、四二> 時間: Wed Nov 26 10:02:14 2008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1. 色集:「於色喜愛。是名色集。」在上面的生起次第還看不到這點。 > 只能說因為有喜愛,即有貪染造業,就算此世肉身死亡,此生最後的識滅去時, > 以因緣業力故,會有新的識(結生識)接續生起,且會產生新的色身, > 這應該可以算是色集的說法。 「愛喜」或「喜愛」應該是通於所有五陰,只是看有多直接。 印老也這麼說,不過印老在這方面的說法似乎也不太清楚。 > 2. 識集:「謂名色集。是名識集。」,在上面的生起次第中,前五根對前五境 > 生起之識,算是由「色」而生的識。而由意根+法塵所生起之識,則算是由「名」 > 而生的識。故「識」集可以說是「名色集」。 heaven 這個發現蠻有趣的,非常合邏輯,而且我還沒見過 有人發現到這點。得花點時間消化看看。 佛使比丘在講十二因緣時,是將「識緣名色」的「名色」講 解為「身心改變為準備受苦的狀態」。這是在十二因緣的「名色」 上,個人目前有找到唯一不須要附會到三世輪迴或結生識,但又 合理的解釋。 > 3. 受想行集:「觸集」是受想行集。由上面次第,也可看出受想行為什麼不說是 > 「名色集」,也不說是「識集」,而是三者「根境識」和合的「觸」集。 > 不過若根據阿毘達,就會產生疑問,我底下也是勉強解釋,有機會再去請教對 > 阿毘達摩較有研究的人。 > 在一般的說法中,識蘊遷流不息,而且上次介紹阿毘達摩時就有提到, > 每一識皆有心所,心所即包含受、想、行,也包含觸。 > 識1(及心所)->識2(及心所)->識3(及心所)->....(遷流不息) > 我第一個想到的疑問是:識與心所是同生同滅,那麼名色集之後,識生起時, > 受想行也同時隨識生起,甚至觸也同時生起(觸也是心所之一),所以怎麼會有 > (根+境 -> 識 -> 觸 -> 受想行)的次第? 我是覺得十二因緣的次第只是方便整理及表達相互關係之用, 而不是科學上切得很乾淨的步驟。舉例來說,識與名色輾轉相依, 但是在十二因緣上由於要以一直線的言語來闡述,因此識就擺在 名色前。另外,名色擺在識之後有個好處:六入處是緣名色的, 因此名色擺在識之後,就可以接六入處。我想十二因緣的次第是 把多於一維的概念用一維講出來的一個簡化模型,畢竟古代是口 傳,沒辦法畫圖。不過好像也沒看到近代有人把原圖清楚畫出來 :Q 另外插個離題的花:這樣看起來十二因緣在碎形維度上是略 大於一,但小於二的維度。這樣子的碎形是可以有自相似性而一 路累積成相似的大結構的,就像貝殼的紋路,從微觀和巨觀看起 來非常相近。也就是說,十二因緣是微觀,但一路累積之後,累 積的現象看起來就是三世的輪迴,這就是數學上的自然現象。因 此不須要用「結生識」來解釋三世輪迴的現象,十二因緣本身的 累積看起來就像三世輪迴。但真正的根源還是在於十二因緣,下 手處也在十二因緣,三世輪迴只是表相,如貝殼般只是累積的過 去殘渣。 另外,我昨天稍微看了一下南傳阿毘達摩,個人覺得比較像 是圖書館學,可能是反映撰該論時的社會思想,雖然有人號稱該 論是佛所說,但我是持懷疑態度啦,佛說的應該是稱經而不是論 :p > 問題也就是底下何者才對? > 根+境 -> 識 -> 觸 -> 受想行俱生 > 根+境 -> 識 -> 觸 與 受想行 俱生 就一般的看法而言,要有受(感受)才有想(心中映相), 要有想才有行(反應、造作)。因此甚至受想行不見得是俱生的, 這是我對南傳阿毘達摩的另一個覺得有待商確的地方啦。不過當 然這也可能只是看時間分到多細。 你的 post 我還沒仔細思考完,先插花如上 :p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賢故友, 抱道樂林泉, 坐到無疑地, 參窮有象天. 胸中消塊壘, 筆底走雲煙, 更笑忘機鳥, 常窺定後禪. ∼訪古月師•娥嵋道人 ☆歡迎光臨: -- 卍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 佛典電子化討論板 - 三藏十二部經, 部部電子見真跡 BudaTech |
閱讀文章: 第 2251/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