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
閱讀文章: 第 2250/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belleyyc (烏龜慢走) 標題: Re: [五受陰的集] <雜阿含、二、四二> 時間: 2008年11月25日 23:22:01 星期二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這兩天又仔細讀了雜阿含(四一)(四二)二經,並試著整理, > 以及使用阿毘達摩的觀點來解釋,也勉強算是有解釋的通了。 > 在說明之前,要先知道「觸」,在阿含經中,「觸」有時是有特別的意義, > 並不是單純的「接觸」而已。 > 若查詢雜阿含,可看到許多經文有類似如下公式: > 「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 > 1.眼根(六根)與色塵(六境)作用,就會產生眼識(六識)。 > 2.根+境+識 -> 觸 -> 受、想、行。 > 也就是說,只有根境接觸,會有識,還沒有受想行。 > 因為有了識,根境識三者和合觸,這是才會有「受想行」。 > 所以經中的「觸」是在「識」之後,而不是單純的根境「接觸」。 > 這要釐清,才不會混淆了。我初步猜想,十二緣起的「觸」應該也是 > 「根境識和合觸」,等再次讀到相關經文,再來研究。 分享之前讀十二因緣時的個人心得,還請學長們不吝指教,感謝:) 基本上,自己的解讀是:根與境要能作用,就已經需要「觸」了。(當時也苦思要如 何畫出這三者的『共時性』關係;我自己是劃成三角形,而這三點分別都是由「觸」 加以連結)。因為,根與境,本身就已經是「內」、「外」關係,這「內、外」不只 是實際的內外世界,也包括心理面的內外(也就是意+法)[這個心理的內外之分, 是Freud在建構大腦運作時提出的),而有內外之分時,其實也是識在作用了。因此, 這四者,根據因緣和合的概念,輔以心理學的解釋,應該是同時作用,只是解釋說明 上的需要(也是學長下面問題提到的),而有不同的重點(甚至我認為,這些不同的 重點強調,可能就是世尊瞭解到有情眾生的切入方式的差異所說的)。 因為我當時正在接觸唯識學,以這樣來理解,就可以瞭解為什麼蔡學長在精華區關於 「阿賴耶識」的討論中提到,阿羅漢並未滅阿賴耶識。這是題外話。 加上,正如David學長提到的,談緣起的說法,不一定是十二,也就是,十二因緣的 詳細生成關係,可以簡化為三、五、九、十種說法(應該也是世尊視對象而定才是), 因此,那麼這裡/經的「觸」,除了接觸外,應該同時包含「取」(若是從十二緣起 來看,則世尊又將觸與取加以區分)。 (下略)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cbs.ntu.edu.tw> ◆ From: !台灣大學 |
閱讀文章: 第 2250/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