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istory ◎ 歷史園地    板主: medium
閱讀文章: 第 2471/278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發信人: htycy.bbs@bbs.hs.ntnu.edu.tw (竹風), 看板: history
標  題: [文件]龔鵬程:陳興武《廿四史對勘述評》序  北大往復論壇轉載
發信站: 師大附中 BBS 站 (Sat Nov 11 20:11:43 2006)
轉信站: Lion!news.nsysu!Spring!news.nctu!news.ntu!mars.scc.ntnu!news.hs.ntnu!HS
Origin: bbs.hs.ntnu.edu.tw

 龔鵬程:陳興武《廿四史對勘述評》序  北大往復論壇轉載

http://www.wangf.net/vbb/showthread.php?s=529b30f13d080bf8ab278caa2a0eca53&threadid=22495

  一九八三年,我擔任台灣淡江大學中文系主任時,偶過學校圖書館,看見工
人正在清理雜物,以版車將一些廢置不用的桌椅文具拉走,其中有一大堆破舊雜
誌棄紙。我跑去把那些廢紙翻出來,大大吃了一驚:竟有一大套商務印書館的百
衲本《廿四史》。我問館員為什麼要扔掉這套書,館員說這樣大的套書佔地方,
且既已有了新校標點本《廿四史》,誰也不會再看這種刻本書了,它放在館裡多
年,原本就幾乎沒人查考過,今後更成了廢物,不清理掉幹什麼呢?我不知該跟
他說啥,便道:「我替你代勞,把它清理了吧!」他大為感謝,遂讓我另僱了人
用版車把書拉了回來,在系辦公室專做一櫃子貯存之。我每天去上班,看見這套
書,都是既欣慰又感慨。

  陳興武作的《廿四史對勘述評》,跟這個故事有奇妙的呼應關係。

  中華書局的點校本,是一九四九年以後大陸最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據稱也
是最正確、最有用的版本,匯聚當時一流之人才,歷時二十載,才克告成。因此
刊行以後,迅速取代了各種史籍的舊刻本。除了版本專家或為了特殊的版本研
究,學者所讀所用之廿四史,都是中華版。包括現今各種電子資料庫的文本,大
體也逕採中華本,連台灣亦不例外。

  在此情況下,舊槧如係古籍善本,尚可收入善本書室當成古董供奉,聊發思
古之幽情;像百衲本這樣只是影刊舊本的,在圖書館員眼中,自屬廢物無疑。何
況,點校本在校勘時本來就大多採用百衲本為底本,或以百衲本為主要版本依
據,再予加工,因此百衲本之精華盡萃於點校本。猶如人蔘伏苓,既經提煉,舊
軀骸便與藥渣無異,不傾棄了還要幹什麼?

  我把這批藥渣拿回來珍什藏之,除用以充我系所之門面外,乃是知道它還有
些點校本不能取代的價值。但我學殖不足,又無暇將之與點校本一一覆核,故亦
僅能搶救保存之,無法對它做更多的事。

  興武就不同。他認為當年點校廿四史,編校未得其時、取據未得其本、領事
未得其人、任人未盡其才、舉錯不得其法。是故體例不一,用捨無恆;多取近體,
亂廢古字;且隨意改竄,頗失本真。取與百衲本往復對勘,更可發現許多百衲本
不誤而點校本錯了的現象,因此發憤撰成這一部《廿四史對勘述評》。
 
  廿四史卷帙浩繁,常人要瀏覽一過都很困難,興武卻要通體核校,其難可知。
其進學之勇以及精力之盛,也可以想見。他本是工科出身,自修文史。詩文爾雅,
乃我素知,初不謂其版本校讎之業、訓詁名義之學亦竟精邃至此,觀之頗為感嘆。

  他的做法,是以百衲本和點校本對校,發現點校本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
我把他發現的問題歸納為兩大類,一是體例可商者,一是文字錯謬者。前者如點
校本《史記》把《集解》《索隱》《正義》之序及《正義》論例全部移到書末,而
且把小司馬的〈補史記序〉刪掉了,內文又把小司馬所補〈三皇本紀〉也給刪了。
此外,《索隱》中商榷體例、考證異說之處,也動輒刪去。這些涉及體例的問題,
不只《史記》如此,其他各史亦多有之。文字錯謬者,則是說點校本以博採善本、
精校標點著稱,而其實校勘不精,且喜改竄,故反而不若百衲本可信可據。

  由於他對勘出來的異處,也就是點校本的誤謬之處極多(光是《晉書》就達
二千四百餘條),逐條考辨,不免支離,因此我想替他把他工作的幾個重點綜合
起來說說:

  一是存古體。點校本喜歡以今體俗體字代替古字,陳興武則認同顏師古所
說:「舊文多有古字……後人……以意刊改,……彌更淺俗」,因此一一核檢,以
存古體。這或許有人要以為是佞古,其實不然,改易俗體,往往致誤。例如《梁
書》卷一武帝本紀:「負糧景從」,點校本把景改成影。一般來說,影為景的今體
是不錯的,二字同義,但此處卻不能如此改。雲集景從之景,只能寫作景,猶如
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不能講成影行那樣。又,某些字,是那個時代通用常用
的,例如詶,漢魏南北朝時多用之,今一律改為酬,就令人不知語言的時代性了,
喪失了讓人知古今之變的作用。

  二是明本字。《晉書》武帝紀:「淮南王允鎮守要害,以彊帝室」,點校本改
彊為強。強本是虫名,借為彊。此類音近假借字,興武亦以為當依本字。又《後
漢書》文苑傳:「伯牙鼓琴,淫魚出聽」,點校本改成游魚,興武考證淫魚指沉潛
深淵之魚,不可改為游魚,則是本來該是某字,不可以意近之字替代。


  三是審辭例。《南齊書》陸慧曉傳:「會稽舊稱沃壤,今猶若此;吳興本是塉
亡,事在可循」,點校本作「事在可知因循」,興武以為不通,因不合駢文的文例,
只有事在可循,才能與「今猶若此」對得起來。文例之外,又有書例,如同書豫
章文獻王傳:「性汎愛」,點校本增一字,「嶷性汎愛」,興武謂史書於傳主之名例
多從省,故不需補。又《梁書》侯景傳:「破掠吳中,多所?#123;發」,點校本改
所為自,其實「多所」經書中常見,不應改。此外還有時代的辭例,如《陳書》
宣帝紀:「民天所資,歲取無記」,點校本改天為失,不知「民天」乃食之代稱,
流行於漢魏南北朝隋唐五代間,凡此,皆辭例不審而致誤者。

  四是辨典制。校勘之學,不僅是讎校異同,且須藉以明典章制度、名物度數。
如《魏書》韓茂傳:「贈齊州刺史,諡曰成侯」,點校本作涇州。興武考證北魏人
臣多於卒後贈齊州刺史,無贈涇州者;涇州刺史多為生前實授。《南齊書》虞玩
之傳:「或戶存而文書已絕,或人在而反託死版」,點校本改版為叛,興武考證指
版籍即今之戶籍,故不應改。又呂安國傳,點校本校勘記說:「安國前封鍾武縣
男,進爵則為侯」,興武亦以為此乃不明典制之誤,男進爵為伯,伯再進爵才是
侯。《北史》魏本紀:「車?#123;始於藉田於都南」,點校本藉作籍,亦是不知藉
田制度之誤。

  五是考史實。《三國志》虞翻傳:「大司農劉基」,點校本改為大農,其實三
國時統稱大司農,不作大農。呂蒙傳:「賜尋陽屯田六百戶」,點校本戶作人,實
則賜田應以戶計。《晉書》齊王冏傳:「居宰衡之任」,點校本改作宰相,不知宰
衡之名始於王莽,此乃借王莽事以譏齊王冏。《北齊書》文宣帝紀:「梁主蕭繹即
帝位於江陵」,點校本作梁主,不知該年已詔進梁王蕭繹為梁主,故再由主進而
為帝,今改作王字,即乖於史實。

  六是定義理。《梁書》文學傳:「乃出大心寺」,點校本改大為天,不知大心
為佛教語,指菩提心。同卷:「通生萬物」,點校本通作道,這又是不明白「通生」
也是道家習用語。這些,都是義理不明造成的錯誤。其他因點校者不明文化義理
而誤者甚多,興武於此等處,語多諧嘲,慨義理之不彰、悲文化之淪胥,故出語
不免激伉,與尋常讎校家「詩中無我」者迥異,可見藉校勘以定義理,乃是他所
極重視的。

  其他還有許多值得討論之處,但我恐怕不能如此一一敘列下去,讀者披覽其
文,自行考索,當會比我繼續饒舌好些。興武這本對勘,似乎處處在為百衲本辯
護,但其意義並不僅在這兒,因為此非爭一二版本之是非,而是討論一些校勘學
上的原則,例如可不可以依類書而改古本、可不可以隨便刪竄舊書之類,筆鋒所
向,還隱隱然要批判一種從事文化工作的態度,覺得近人處理古籍、對待文化,
處處顯得矜張、輕率、無知而妄作。關於這一部分,我不好多說,也只能請大家
觀文玩辭,從容體會。

  我本想寫一篇古文,以與興武此書文體相呼應。但落筆既成今體,亦不煩改
作,即以此序其端可也。丙戌寒露,序於燕京小西天如來藏。

--
歷史如此遙遠卻轉瞬現身眼前  令人措手不及而迷人..
http://www.wretch.cc/blog/htycy    史記.歷史與文化
http://140.111.161.146/historyweb/ 佛光歷史系
bbs://bbs.hkday.net                香港的另一扇窗
http://tw.myblog.yahoo.com/htycy   史家.書緣.世事之際
--
<師大附中 BBS 站> bbs.hs.ntnu.edu.tw ★ From: 125-228-78-103.dynamic.hinet.net
閱讀文章: 第 2471/278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