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education ◎ 教育 -- 百年大計 板主: |
閱讀文章: 第 3121/716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發信人: pinotiry@kkcity.com.tw (以德報怨), 看板: education 標 題: [轉] 毒海深淵 染毒者應視為病患 之 血淚交織 發信站: KKCITY (Mon Jun 5 21:36:45 2006) 轉信站: Lion!news.nsysu!ctu-gate!news.nctu!news.ntu!bbs.ee.ntu!news.kkcity.com. Origin: bbs.kkcity.com.tw ※ 本文轉錄自 [News] 看板 作者: mybigfish (ghoti) 看板: News 標題: [News] 濱海的鄉村 毒海的深淵 時間: Sun Jun 4 16:52:37 2006 濱海的鄉村 毒海的深淵 沈揮勝/調查採訪 2006.06.04 中國時報 編按:被毒海淹沒一個安安靜靜的小農村,只因為二十年前一個販毒者的進 入,竟如同病毒進入人體,逐步侵蝕,整個生態就改變了。不足千人的村子 ,青壯勞動力約有兩百人,其中五十人煙毒列管,愛滋病患者,無從估計。 毒品的入侵瓦解社區與家庭倫常、結構,每一個有毒癮者的家庭,都是礙於 面子,歷經好幾年的隱忍和折磨,直到瀕臨崩潰的邊緣才敢講出來。 毒品的入侵瓦解社區與家庭倫常、結構,每一個有毒癮者的家庭,都是礙於 面子,歷經好幾年的隱忍和折磨,直到瀕臨崩潰的邊緣才敢講出來。 衛生署統計,國內去年愛滋HIV新增通報人數達三千四百多人,雲林縣兩 百九十九人最嚴重,年增數約為之前廿年累積總數的三.八倍;感染途徑, 九成五緣起毒品注射針具共用,海洛因荼毒社區體質、掏空農村經濟,蚊港 算是冰山一角,另一聚落「萬庄」,則是沿海區許多村莊的共同縮影。 五月底,雲林縣台西鄉蚊港村,法務部和內政部來主辦大型反毒晚會,民眾 撐傘熱場、聚落萬人空巷,儘管舞台上是熱力四射,卻也掩不住鄉親內心的 落寞... 。因為暗夜的村子,是另一種景象。 萬庄 沿海村莊的縮影 港村夜雨,廟埕暗處人影晃動。土炭伯仔一如往常地拄杖踽行,盡找回收筒 「動筋骨」,保特瓶、空鋁罐... 順手一撩,指尖刺痛,抖動著掛在杖頭上 的瓶瓶罐罐,老人家兀自咒罵:「猴死囡仔,沒代誌跑來這注射『瘋藥』. .. 」他看盡村子向下沈淪的歷史,卻不知道如何改變這命運。 七十六歲的土炭伯仔九歲的時候,左腳掌遭輕便車輾過,剮股肉填傷口。廿 年前被三輪車一撞,誘發舊傷感染潰爛,醫師建議下截肢保命。 獨腿老人性情孤僻、住不慣都會叢林,獨守萬庄的老宅,撿拾破銅爛鐵;凌 晨四、五點鐘,有事沒事,廟邊巷弄搖搖晃晃。孤寂單調的生活,反倒讓他 的觀察力格外敏銳。冷眼旁觀,庄頭庄尾,看得比誰都真切。 回顧截肢的二十年前,宅邊搬來了一名卅出頭的年輕人,耳朵還沒有全聾的 他,隱約記得新鄰居大家管他叫「耀建」。耀建來自高雄,自稱是建中肄業 ,雙眸明亮、沉穩內歛;穿著品味不差,進出以休旅車代步,屋裡屋外,整 理得素雅明亮。 老人獨居弱勢,年輕人不嫌棄其環境髒亂,常過來探視, 還幾次幫忙載他到診所拿藥,土炭伯感激、安慰:「這少年郎不錯!」 庄民印象方面,耀建為人和善、外型體面,偶而進出賭場,但不致沉迷耽溺 ,處事明快;唯一的納悶是「這個人到底是幹什麼事業?」沒有人摸得著他 的底細。 半年後的一個凌晨,老人家起身如廁,感覺到屋後人影晃動,只見三名青少 年行跡鬼祟,先是探頭探腦,再躡足進入耀建屋內。老人家起疑心,發現每 隔七、八天,同樣的情景就上演一次。 萬庄分頂、下庄,人口合計約兩千,靠東的頂庄居民務農,西瓜、花生、玉 米還有甘藷;土炭伯住在靠海的下庄聚落,多數從事漁撈、養鰻,那是台灣 養鰻業的黃金時期,海濱的賓士車來來去去。另有部分人養蛤蜊,景氣好的 時候,方圓百里內的嘉義、崙背、莿桐各酒家、茶室,小姐們最高興的是遇 著了多金「萬庄客」。 土炭伯很清楚地看到三名青少年中,包括頂庄「老財」的獨子「添仔」。有 一次他想告訴老財半夜裡瞧見的事,對方嫌他舌頭結巴,敷衍掉頭逕自離去 。 夜裡的事越變越不可思議。剛當兵回來的「憨彬」、「阿忠」也來作客。「 凌晨大夥兒忙著到蛤池收粉蟯,他們半夜跑來找耀建幹啥?」老人家納悶, 卻從沒開口去問。 年輕人一個個往耀建家報到,幽光映魅影,進出者卻低調。警方察覺有異, 巡邏車紅藍燈閃爍;耀建推窗打招呼,員警看看沒事,嘀咕幾句逕自離去。 此後幾個月,夜半鬼影稍歛;耀建常不在,一年後不知去向。 不過憨彬家卻不時有警察出現。土炭伯倚牆看熱鬧,聽到憨彬的老母正對著 警察開罵:「沒事亂誣賴,害得我兒子不敢回家幹活兒。管你什麼『四號、 三號』?我又沒簽大家樂!」 家變 毒犯持刀追殺母 一年後,憨彬的老母強拉著病塌中的老伴衝進派出所裡,驚慌高喊救命:「 阮兒子拿菜刀追過來了!」同時間,頂庄少年添仔和老財夫婦也在派出所內 ,只聽到財嫂破口大罵:「死老猴!六個女兒還嫌不夠,多生這個貓屘子出 來凌遲人!」 憨彬、添仔吸海洛因被捕的訊息傳開之後,村子裡十幾名年輕人也同時不見 人影。廟口老人議論,阿忠前陣子白天經常是「打寒冒汗」,晚上卻常不知 去向。 而頂庄的「乾仔」,把老父也拖下水,父子倆為了吸毒四處借錢,債權人加 起來比他們種出來的花生米總量還要多。 最可憐的還是憨彬的老母,兒子為了解毒癮從幹內賊開始,連神明廳上的金 牌也拿去變賣。起藥瘋時六親不認,辱罵自己的父親,逼著兩老過戶田宅, 拿菜刀硬要砍人。憨彬觀察勒戒後回到村裡,看似無異樣,但此後幾年,耀 建卻如鬼魅般地陰魂不散;已然廿歲出頭的少年添仔,胸口和上臂多了龍鳳 刺青,身邊也多了五、六名跟班。 老、中、青三代藥頭接班態勢成形,八○年代中期的萬庄,毒品效應全面內 腐發酵,海洛因衝擊,多少家庭破碎支離。 頂庄入贅許家的「外省陳仔」,生了三女一男後病逝,老婆阿英跟著一家樂 團老闆跑了,另生了兩個男孩;捨不得放棄榮眷身分,人在「新家庭享舊福 利」,孩子卻丟給娘家自生自滅。 阿嬤疼孫,溺愛縱容,大女兒念國中就開始和校外幫派廝混,染毒癮、賣靈 肉,最後是搞得滿臉坑疤、全身是病。兩個妹妹受其影響,「交遊圈」更寬 更廣,賣身換毒流落街頭、依附藥頭當糖果妹,長期行方不明;至於么弟則 因不學無術,打工、偷竊、買毒,還有毆打阿嬤的紀錄。 另一個蕭姓家族,長輩長期涉賭,經營組仔頭,家門進出分子複雜,賭毒不 分家,終至禍延三代。 該李姓人士與某政壇重量級人物是姻親,育有三子。大房透過關說,十多年 前曾在縣府擔任小主管,惟長期揮金如土,薪資無法滿足聲色、煙毒需求, 終至違法亂紀、黯然退職,回庄內幹「環保」,單挑土炭伯搶鐵罐。 至於老二,則把五個女兒視為滿足藥癮的搖錢樹,國中才畢業,一個個往電 子花車送,扭腰擺臀賣大腿;其中兩女跟了藥頭現況不明,么女國中剛畢業 就嫁人,喜宴敬酒時鄰居無意瞥見,新郎的手腕刺有虎形圖案。 毒品瓦解倫常 禍延三代 老三曾經撞過橫財運,簽中大家樂,六百萬買了豪宅,幾天後豪賭輸輸去, 「這個月入厝、下個月賣厝」地方傳笑話。他的兩個女兒,也全步上堂姊的 後塵,一個個上鋼管演清涼秀。 最可憐的李家的老阿嬤,三個兒子被毒、賭摧殘得不成樣,痀慺的身影提著 檳榔籃子四處兜售。談養兒防老?阿嬤無奈苦笑:能不把祖產刨光就偷笑。 毒品的入侵瓦解社區與家庭倫常、結構,每一個有毒癮者的家庭,都是礙於 面子,歷經好幾年的隱忍和折磨,直到瀕臨崩潰的邊緣才敢講出來。 更讓人寢食難安者莫過於毒愛滋的憂慮。衛生單位保密,居民無從辨別自保 ,甚至連親子夫妻、或是高危機群的「藥仔組」之間也只能徒呼「莫宰羊」 。 土炭伯冷眼觀察,幾乎可以確認者有三人,其中兩人已在一次酒後主動公開 承認,表示願意自我隔離。然而按衛生署推估,毒愛滋感染者的黑數,約為 已發現者的五倍。 毒愛滋 無聲無息流竄聚落 愛滋病毒無聲無息地流竄在帶原者的血脈,也無聲無息地流竄於聚落血脈, 流竄每一個場合、流竄每一個角落。連喜宴,都吃得心驚膽戰,公廁蹲得手 心冒汗。 五十出頭、在下萬庄開家庭理髮廳的阿滿姨,清楚感受此詭異氣氛。住街仔 尾、每三個月來理一次頭髮的阿國坦承感染愛滋後,有幾名老主顧從此不敢 再上門。 阿滿姨說:「衛生人員從沒有來提醒要怎麼處理這類客人。婆婆叫我趕他走 ,可是我『不甘』啊!看著他從小長到大,真的不是壞人,只好靠自己小心 一點。」阿滿姨感性描述:感染者自己很「認分」,理髮時主動要求幫他「 ㄌㄨ一ㄌㄨ」就好,刮鬍、洗頭要回家自己處理。 不過她很憂心毒愛滋問題,願意自己曝光者,對公共衛生反而較不構成威脅 ,無從掌握的黑數患者,才是可怕的地雷。她比較不能理解的是,頂庄那個 女孩,明知自己有病,為什麼還要去特種行業上班、害人。 青壯年暴斃 靠老幼撐家 四十二歲、同樣住下萬庄的毒癮者阿忠坦承,每一個藥仔伴都堅稱自己沒病 ,不過這幾年接二連三看著青壯年無故暴斃,說心裡不發毛才怪。不過事到 臨頭,全身「打寒打熱、萬蟲攢動」,哪還顧得了那麼多?一針上天堂、同 伴慫恿誘惑、拚氣魄博信任,共用針頭「行水路」。 萬庄兩年前發生過電信基地台抗爭事件,庄民們哭訴,中生代癌死、無名暴 斃者數十位;挺身帶頭打先鋒、與員警卯力推擠幹譙的阿忠竊笑:電磁波固 然被認為是主因,其實「四號仔」更是催化劑。 萬庄的現況,兩聚落實際人口合計不足千人,廿歲到四十歲最具有生產力的 青壯年,剩下約兩百人,其中有五十多人煙毒列管,社區最大的經濟動力, 竟然是仰賴老人和家庭主婦苦撐維繫。入夜後聚落荒僻空蕩、冷清幽暗。 雲林濱海的鄉村,正被毒海沉沒... 。 ◆ 地下陷 人沉淪 八成竊案 出自藥仔組之手 沈揮勝/調查採訪 2006.06.04 中國時報 編按:被毒海淹沒一個安安靜靜的小農村,只因為二十年前一個販毒者的進 入,竟如同病毒進入人體,逐步侵蝕,整個生態就改變了。不足千人的村子 ,青壯勞動力約有兩百人,其中五十人煙毒列管,愛滋病患者,無從估計。 毒品的入侵瓦解社區與家庭倫常、結構,每一個有毒癮者的家庭,都是礙於 面子,歷經好幾年的隱忍和折磨,直到瀕臨崩潰的邊緣才敢講出來。 毒梟觸角深探郊村,摧殘中青人口體質、朽蝕聚落結構基柱、掏空農村經濟 命脈,更要命的是,最基礎的社區安定也脫序;毒癮者從內賊變外賊,再從 搶奪進而為搶劫,甚至擄人幹綁匪,全民承擔受累。 雲林縣去年遭竊的電線總長度,足以繞本島兩圈,宵小猖獗,幾乎全數緣起 毒癮者缺錢行竊。「台灣地區發生的竊案,八成出自藥仔組傑作,餘為職業 竊賊和臨時貪念者所為。」林水木累積長期辦案經驗,作了上述概算。 台西林姓養殖戶氣憤表示,毒癮者截電線,變賣頂多換得千把塊錢,不過養 殖者的損失卻是無以計數,塭池無端遭斷電,白蝦、鱸魚瞬間翻肚,動輒慘 賠三、五十萬元。 麥寮橋頭村一家大理石廠,四月底遭盜纜,廠區地下配線被竊賊以汽車拔河 扯走,員工大清早上班,機器動不了當場傻眼,停工一周、趕貨不及,訂單 和商譽損失慘重。 更誇張者,還有人把歪主意打在「死人骨頭」。清明節前夕,東勢鄉公墓十 六罈的骨灰被偷走,兩名擄骨的嫌犯黃炎清和黃老成,同樣都是煙毒者。 此外,去年底在麥寮綁架一對夫婦的李岳陽強盜集團,落網五嫌,全部都有 吸毒前科。而同年十一月北港分局偵破李隆華、李美玲及林文聰三人連續強 盜案,作案動機也是為了吸毒,三個多月搶了四十多次,作案區域涵及彰、 雲、嘉共五縣市。 除了騙、偷、搶、綁外,部分煙毒者淪為小盤藥頭,先滿足自己的渴藥性, 餘摻方糖增量零賣,造成越賣藥性成分越淡薄、毒癮者人數亦迅速擴散。 下萬庄毒癮者阿忠現身說法,承認小盤藥頭「自用直銷」,如幹枝萌芽般等 比蔓延,終至「深耕扎根」,是掏空農村經濟、治安敗壞的元兇。 他補充,明知三手、五手的「蜂蜜」不純,但實在不堪盜汗流淚、萬蟲噬骨 的痛苦,打一針就馬上感覺「上天堂」,先「弄錢」求解脫再講。至於錢是 怎麼弄?想像的空間無限! 「藥仔組」衍生多如牛毛的治安問題,但仔細分析嫌犯,多數人非窮兇極惡 。從基層警員幹到刑事組長,現為竹山分局副分局長的張丁科認為,毒癮者 不由自主,從關懷面看,算是另類的病患、另類的被害人。 毒梟扮撒旦「加持」,強烈的渴藥性將他們推向罪惡淵藪,沿海區地在下陷 、人在沉淪。張丁科說:「為了找錢解藥癮,這些人已然不顧尊嚴!」 海洛因荼毒萬庄的故事,只是眾多村庄沉淪的一個縮影。林樹山國會秘書許 嘉發表示,蚊港也有此現象,已知吸毒導致死亡者至少有三人,附近的崙仔 頂和五港村共六人,更南的台子村,以及嘉、南沿海各聚落都有所聞。 ◆ 吸毒共用針頭 愛滋散播主因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衛生署統計,吸毒者共用針頭,已成為愛滋病散播的主因。去年三成愛滋患 者因注射毒品而感染。 教育部昨天舉辦全國反毒會議,部長杜正勝致詞指出,目前全球超過兩億人 吸毒,占十四歲以上人口近百分之五,毒品除殘害個人身心健康及家庭,更 因吸毒者共用針頭,加速愛滋病蔓延,政府因此整合各部會,推動「毒品與 愛滋病減害試辦計畫」。 教育部軍訓處指出,去年國內愛滋病患者突破一萬人,因共用針頭注射毒品 感染愛滋病者超過三千人,占總數近三成,是愛滋快速蔓延主因。 行政院長蘇貞昌致詞時表示,有毒癮者已成為愛滋病的傳染平台,未來反毒 作為,不應只是強調查獲多少毒品,更應強調受害面及戒毒面,才可遏止愛 滋病蔓延。 他表示,目前有四縣市試辦替代療法,用成癮性較低的替代藥物(美沙酮) 協助戒毒,已有初步成效。 【2006/06/04 聯合報】 ※ 相關報導: * 印度愛滋病患者達五百二十萬人 * 同志轟趴遭查獲 竟有三成染愛滋 * 毒癮愛滋 循運毒路徑侵台 * 台灣 將成毒癮愛滋中繼站 * 我不滿12歲 我吸毒 * 英國去年第四季 搶劫性侵案總數超過100萬件 * 中國愛滋病向一般人群擴散 去年日增192患者 * 被毒梟盯上 中國出現南美毒品加工點 * 母親十三年淚 換得兒子戒毒成功 * 楊秋興倡鞭刑 校長們都叫好 * 墨西哥立法通過允許人民有限持有毒品 * 日本愛滋被單 疼惜愛滋寶寶 * 快速試劑驗尿 毒蟲立刻現形 -- @, ~ \ Bigfish -- ┌─────◆程式設計樂園◆─────┐▇─┐KKADSL→六星級優質連線服務 │ CSZone.kkcity.com.tw │┴ └─▇ 馬上申請帶你上網環遊全世界! └──《From:220.139.2.239 》──┘ KKADSL ┴ http://adsl.kkcity.com.tw -- 推 pinotiry:藉轉 [06/05] |
閱讀文章: 第 3121/716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