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Xfile ◎ 佛教 X-FILE    板主: root
閱讀文章: 第 8617/8639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作者: root (root) 看板: BudaXfile
標題: Re: 碎片
時間: Sat May 30 23:03:14 2015

※ 引述《magelinus (巫師)》之銘言:
> 上禮拜本來想直接把六百卷大般若經中,關於證初果到四果的理論直接貼出來。要
> 貼的那一瞬間CBS斷線之後就一直連不上,要不連上又斷掉就是連上skype但是看不
> 到其他人又斷掉。就這樣最後放棄了直接去加班,回家後網路又好好的。今天第一
> 次看到digest版的討論,先隨喜讚嘆一下各位的精進。
> (小小想法...)
> 大般若經中關於證初果到四果的理論,其實在阿含經中就找得到。只是得要將四阿
> 含拆開重組,以阿含中所說得解脫道的架構(有幾部經專門講這個)去思考就會得到
> 證初果到四果的理論,而且會和大般若經所說得一模一樣相互印證。
> 證初果到四果的方式實修方式99%是完全一樣,我先由四阿含中理解到證初果到四果
> 的理論,後來才因為靈感從大般若經的"經海"中找到印證。目前同學們的討論範圍
> 已經和『證初果到四果的理論』開始一點一點的match了,所以抱歉我改變主意不貼
> 大般若經了,讓大家一起來多想想這樣比較好。
> 回想我以前學習的經歷。我也曾經以關鍵字搜尋和字詞比對當成學阿含的入門,直
> 到後來和站上某位"老"同學討論『無為 vs 涅槃』時,我也是洋洋灑灑的找出cbeta
> 裡面所有關於『無為』的解釋,當時以為自己有瞭解『無為』,很久之後我才發現
> 自己的問題在哪裡。
> 世尊所說得解脫道(證得初果到四果的法門)是以『戒定』為根基,因此要理解世尊
> 的說法得要由『實修』的方式來理解。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經文時就要試著想『
> 經中說法,在實修要怎麼做?』,而要思考『經中說法實修要怎麼做?』就得去理
> 解『解脫道的大架構』。同學可能會懷疑為何要說『以戒定為根基』,不是以『信
> 佛法僧』為基礎嗎?辟支佛並不需要聽過解脫者說法照樣解脫,但同樣都有戒定的
> 基礎。
> 阿含經充滿了一片又一片的碎片,阿含本身又是一片用來理解大般若經的碎片。因
> 此讀阿含經一段時間後就得進到下一個階段,也就是重組碎片。重組的方法我會建
> 議要以世尊或是弟子如阿那律在阿含經中所說得『解脫架構(也就是他們從頭到尾
> 怎麼修行)』的經文當骨架,確立了骨架後,再看其他經文時請思考『這是在哪一
> 個階段?』用來讓解脫法更清楚。要找到骨架另一個方式就是搜尋四阿含中(通常
> 都在中阿含和長阿含)有出現『四禪』的經文,裡面一樣會有世尊或是弟子如阿那
> 律在阿含經中所說得『解脫架構』。
> 當同學們能從阿含經中悟出完整的世尊的解脫道,絕對好過背一個大般若經的標準
> 答案。當同學能從阿含經中悟出完整的世尊的解脫道,就會發現阿含所說得四聖者
> 解脫道和『廣衍解脫法的大乘經典(如大般若經)』的說法是一模一樣的。
> 理解了解脫法的架構,就能像須深經中的比丘對於生死無所畏懼,原因在於就只剩
> 下找出時間來實修了。如同阿難尊者一樣,雖然當世尊侍者很忙,但是對於解脫法
> 的理論了了分明,等世尊涅槃後一抓到時間就證了阿羅漢。
> 感謝諸多同學熱烈的提出經文來討論這個議題,我只補充幾個『由四阿含中
> 無法"直接"找到的,但是都在阿含經中』的觀念給各位當參考。
> 一、初果聖者到四果聖者都是『解脫者』,只是解脫的程序不同。初果聖者的意義
>     在現今很容易被稀薄化。像我們這種普通人輪迴無量劫是很正常的,初果聖者
>     將距離解脫的時間由『無量劫』縮短至最多七世,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所
>     以才稱為聖者之一。以無量劫來看『阿羅漢當生解脫』和『須陀洹最多七世解
>     脫』其實差別很小。只是經中都以解脫者的模範生『阿羅漢』為喻說明解脫法
>     ,很容易被誤以為證阿羅漢和證須陀洹不同(以目前流行的講法看來是將證
>     須陀洹的資格簡單化太多,比起阿羅漢而言)。
> 二、要證初果到四果都需要『"至少"四禪的程度』,原理就在阿含經中,如前所說
>     得重組經文。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四(九六四)
  佛告婆蹉:「有二法,修習多修習,所謂止、觀。此二法修習多修習,
  得知界、果,覺了於界,知種種界,覺種種界。
  如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
  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令我三結盡,
  得須陀洹;
  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
  種種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
  是故,比丘,當修二法,修習多修習,修二法故,知種種界,乃至漏盡。」

這部經文的斷句要注意,不同的斷句法會有截然不同的意思。

第一種斷句法:

比丘欲求得以下幾種法,就要多修習止觀:

1.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
2.慈、悲、喜、捨,
3.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
4.令我三結盡,得須陀洹;
5.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
6.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
7.種種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


第二種斷句法:

比丘欲求得以下幾種法,就要多修習止觀:

1.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
2.慈、悲、喜、捨,
3.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令我三結盡,得須陀洹;
4.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
5.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
6.種種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

若是按照第二種斷句法來斷句,那第3點的次序就是:

  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令我三結盡->得須陀洹果;

斷三結得先入非想非非想入處!?

那一種斷句法才是正確的,請看以下: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七(一○四二)
 「若復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悉得成就。所以者何?
  以彼法行、正行故,持戒清淨,心離愛欲,所願必得。
  「欲求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皆悉得。
  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清淨,心離愛欲,所願必得。

  「欲求斷三結,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
  無量神通,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
  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離欲,所願必得。」

由以上經文知,
 “欲求慈、悲、喜、捨...到非想非非想入處皆悉得”和 “欲求斷三結”
並沒有前後因果關係,是分開來看成是兩種不同的事
經文中沒有入非想非非想入處然後才斷三結的意思。

所以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四(九六四)應是第一種斷句法才是合理。

同樣的,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八一四)的斷句法應為:

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善>喜]樂,初禪具足住,
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
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
是比丘欲求(欲求以下幾件事,為斷句加上序號數字)

1.第二、第三、第四禪,
2.慈、悲、喜、捨,
3.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
4.具足三結盡,得須陀洹果;
5.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果;
6.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果,
7.得無量種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者。

如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

的確是有禪定功夫很強具無色定的外道,聞佛法後修五根證初、二、三或四果。
由無色定證果只是方法之一,不能說所有的證果法都得先修無色定。


> 三、證解脫果位的方式有兩種,一是正常的在生時證初果到四果,一是死亡的時候
>     證得初果到四果,例如在生時修行普通的病比丘在死前聽世尊說法,死時諸根
>     豫悅證阿羅漢入無餘涅槃。
> 四、對於一個有解脫資格(初果到四果)卻不取解脫想度盡眾生的行者來說,由於對
>     於六道的實相清楚明白,輪迴對他們而言就只是一種機制而已,該行者可以自
>     行選擇在任何一處(惡道和不還天除外)出生。這種法門已經不僅只是理論,藏
>     密的轉生法就是這種理論的運用,理論的原始出處就在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中。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 往生品第四

第一種斷句法,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
往生品第四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法眼知(能了知分別 9種人。序號數字是為了斷句而加上的)
1.是人隨信行。
2.是人隨法行。
3.是人無相行。
4.是人行空解脫門。
5.是人行無相解脫門。

6.是人行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
  得解脫智故斷三結我見疑戒取。

7.是人名須陀洹。

8.是人得思惟道。薄婬恚癡當得斯陀含。增進思惟道。斷婬恚癡得阿那含。
  增進思惟道。斷色染無色染無明慢掉得阿羅漢。

9.是人行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
  得解脫智故知所有集法皆是滅法。作辟支佛。

是為菩薩摩訶薩法眼淨。
>>>>>>>>>>>>>>>>>>>>>>>>>>>>>>>>>>>>>>>>>>>>>>>>>>



第二種斷句法,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
往生品第四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法眼知
1.是人隨信行。
2.是人隨法行。
3.是人無相行。
4.是人行空解脫門。
5.是人行無相解脫門。
6.是人行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
  得解脫智故斷三結我見疑戒取。是人名須陀洹;
  是人得思惟道薄婬恚癡,當得斯陀含;
  增進思惟道斷婬恚癡,得阿那含;
  增進思惟道斷色染、無色染、無明、慢、掉,得阿羅漢。

7.是人行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
  得解脫智故知所有集法皆是滅法。作辟支佛。

是為菩薩摩訶薩法眼淨。
>>>>>>>>>>>>>>>>>>>>>>>>>>>>>>>>>>>>>>>>>>>>>>>>>>

第6種人若用第二種方式來斷句,那意思就不一樣了。

變成無作解脫門 得五根 得解脫智 斷三結,此種人名須陀洹。
(至少得無色定才能得須陀洹果!?)

哪一種才是正確,從文句結構來看,菩薩摩訶薩。以法眼知(能了知分別 9種人)
主角是人,所以每一句段落開頭應該為:

  是人...
  是人...

所以第一種斷句法應比較合理。也符合一般經文的安排方式。

來看看經文意思。

  6.是人行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
    得解脫智故斷三結我見疑戒取。


無作解脫門的意思,大智度論解釋為:好行捨者,行無作解脫門得道;

行捨[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術語)與善心相應之心所,有稱為捨,
  使心住於平等離掉薄之過者。是於五蘊門屬於行蘊,故稱為行捨,
  以別於受蘊所攝之受捨。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四無量義第三十三
  「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
  「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
  「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
  「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
  修慈心,為除眾生中瞋覺故;
  修悲心,為除眾生中惱覺故;
  修喜心,為除不悅樂故;
  修捨心,為除眾生中愛憎故。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七四三):捨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

無所有入處[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
修「無所有處定」(超越識入處,以無所有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成就的定)
的人所往生的天界。「無色界」的四天之一。又譯為「無所有處」。

無作解脫門[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術語)又云無願解脫門,三解脫門之一。於一切生死法中離願求造作念之禪定也。

經文的次序是無作解脫門之後才修行五根(信進念定慧),所以在這部經中,
無作解脫門是指一種禪定。

也就是有一種人他具有無色定,聽到佛法後修五根,此時能得無間三昧。
得無間三昧後得解脫智,然後斷三結,然後得什麼果位呢?

先來瞭解下何謂無間三昧: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五實際品第八十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初得道時,住無間三昧,得無漏根,
  成就若須陀洹果、若斯陀含果、若阿那含果、若阿羅漢果。


無間三昧,大智度論解釋為:
  取果時相應三昧,名「無間三昧」;得是三昧已,得解脫智,以是解脫智斷三結,
  得果證。

這裡說是得果證,沒說是哪一果,可能是初果到四果。若是初果那叫作第一無間等果。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二(五九○)
  爾時,商人中有一優婆塞信佛、信法、信比丘僧,一心向佛、法、僧,歸依佛、法、
  僧,於佛離疑,於法、僧離疑,於苦、集、滅、道離疑,見四聖諦得第一無間等果

第一無間等果就是初果、須陀洹果。

雜阿含經卷第五(一○九)
  世尊入室去後,告諸比丘:
  未曾所聞!世尊今日善說池譬。所以者何?聖弟子具足見諦,得無間等果

所以原來經文的意思是得無間三昧得解脫智斷三結,可能證得初、二、三或四果。
因為是斷三結所以至少證得初果。


由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六五二)來看,五根中各根修習滿足或不滿足,決定得那一果。
五根全部滿足則名為阿羅漢。
  「若比丘於此五根若利、若滿足,得阿羅漢。若軟、若劣,得阿那含。若軟、若劣,
  得斯陀含。若軟、若劣,得須陀洹。滿足者成滿足事,不滿足者成不滿足事,
  於此五根不空無果,若於此五根一切無者,我說彼為外道凡夫之數。」

簡而言之,就是菩薩的法眼淨能了知分別有一種人具無色定,
聞佛法後修五根得無間三昧,可證初、二、三或四其中一果。

所以,以下的斷句法有點怪,因為得證的可能是初、二、三或四其中一果。
而不是僅名為須陀洹。

  是人行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
  得解脫智故斷三結我見疑戒取。是人名須陀洹;

以邏輯來看,有一種至少證初果的方法為先得無色定,然後得五根,
然後斷三結證初果。但不能說斷三結而證初果一定得先得無色定才行。

在阿含經中已說明由苦集滅道四諦可以證果。並沒特別強調必須一定先得無色定
或四禪才能證須陀洹果。這只是證須陀洹果的其中一種方式。

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也指出可由見道得須陀洹,見道又稱見諦道,由見四聖諦而證。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行品第七十二
是菩薩若生八道應作八人,生見道應作須陀洹,生思惟道應作斯陀含、
作阿那含、作阿羅漢,若生辟支佛道作辟支佛。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二(五九○)
  爾時,商人中有一優婆塞信佛、信法、信比丘僧,一心向佛、法、僧,
  歸依佛、法、僧,於佛離疑,於法、僧離疑,於苦、集、滅、道離疑,
  【見四聖諦得第一無間等果】


> 各位都是有福氣的人,祝各位道業精進∼∼
> PS.
> 1.第四點是解脫法的活用,阿含中說得很少,這是訓練不退轉眾的理論像是大般若
>   經之類的經文才會談到。
> 2.讀經班進行時,大家各抒己見是件很好的事情,請勿因為『直接質疑我所說』而
>   對我覺得不好意思。還請大家互相漏氣求進步,這才是讀經班同學之福。


--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禪與靜坐板 - 禪修的心態與調適討論                             BudaSitting
閱讀文章: 第 8617/8639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