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Tech ◎ 佛典電子化討論    板主: HeavenChow
閱讀文章: 第 2020/203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作者: tag73m (QC)
標題: Re: 優婆塞戒經禪波羅蜜品第二十七  闕字補
時間: 2011年 4月 6日 16:15:16 星期三

※ 引述《maha (maha)》之銘言:
> 曼殊裟華 wrote:
> > 見諸法性如羅縠視
> > 縠: ㄏㄨ/ (二聲)
> > 名詞: 縐紗
> 縠,今之輕紗。(K1405b03)
> > 不過這句我看不太懂, 這個解釋似乎沒啥用. 但若整段的意思的話,
> > 大意上是說經由禪的培養, 可以很容易的就明白法性. 只是這個譬
> > 喻有點難懂, 什麼叫作「羅縠視」??
> 此處原經上下文為:
>   是三昧名菩提莊嚴,因是三昧能得學道及無學道、四無量心、
>   三解脫門、自利利他無量神足;知他心智能調眾生;無量智慧
>   、五根三昧;轉鈍為利;斷於一切生老病死,能得成就一切種
>   智,見諸法性如羅縠視。
>    ^^^^^^^^^^^^^^^^
> 這是世尊對善生所說的話。沒有詳細看過全經,我也有些不解。
> 既然都已經「能得成就一切種智」了,怎還會「見諸法性如羅縠
> 視」──這意思大概是說對法性的體悟還不真切,之間還隔著一
> 層薄紗。如果真是這個意思,那麼關鍵大概是出在「『能得』成
> 就一切種智」的『能得』二字。這『能得』嘛,並沒有說他已經
> 得到,而是指出他有這個條件得到。
> 後來以「羅縠」二字查閱佛光大辭典CD,它是這樣解釋的:
>   <一>指絲織之羅布與縐紗,為天人作衣之材料;轉喻微細煩惱。
>  <二>謂菩薩之見佛性,猶如隔羅縠見物,雖,極細薄,然猶有所
>       隔。祖庭事苑卷一(卍續一一三•三下):「華嚴疏云:
>       『菩薩智與如來智,如明眼人隔輕縠睹眾色像。』此言菩
>       薩與佛見性不同。」林間錄卷上(卍續一四八•二九八上
>       ):「只如十地聖人說法,如雲如雨,猶被佛呵見性如隔
>       羅縠。」p6686
>                                            maha 07/10/97

羅縠是一種輕軟的細紗,得了一切種智之後,見諸法自然能看透而不被諸法所蒙蔽。
如果單看<優婆塞戒經禪波羅蜜品>中這一段話,「見諸法性如羅縠視」應該是正面,而不應該
解釋見諸法還隔了一層薄紗。

會這樣解是因為《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六中的這一段文:
行者於四禪中應作是念。我今此定依欲界身具足色法。何故不見。作此念已。即當一心諦觀己
身。一切毛道及與九孔。身內空種皆悉虛&#30094;。猶如羅縠內外相通。亦如芭蕉重重無實。作是觀
                      ^^^^ 
時即便得見。既得見已復更諦心觀察見身。

大意為修行人在證到四禪之後,見自己的色身,猶如羅縠一般內外相通,是沒有實質色身的存
在。
--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cbs.ntu.edu.tw> 
◆ From: !111.240.171.51
閱讀文章: 第 2020/203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