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Magazine ◎ 期刊文章隨緣張貼區    板主: grace
閱讀文章: 第 368/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作者: DharmaZen (達摩書院)
標題: Re: 《唯識三十頌》簡述
時間: 2009年 9月12日 10:04:23 星期六

四、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接觸唯識學,首先要把握住其總綱是什麼?要瞭解宇宙一切的存在,在那一種時間、空間和人
事物裡面,它的存在過去、現在、未來之全體內內外外是什麼,用一個名詞做表達,叫做「唯
識」,這點非常重要。不能把握住這點,就根本搞不進去佛法總綱的。說三界唯心,萬法唯
識。什麼叫做「三界唯心」?三界就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唯識把一切的存在過去、現在、
未來,特別是自己的存在,把它叫做唯識。宇宙只有一個,絕對不會有兩個宇宙。也就是說宇
宙的這些存在,過去、現在、未來,不管它的連續性、展化性是什麼,它在這個宇宙裡面存在
著,我們自己也在這個宇宙裡面存在著。為什麼講「唯心」呢?難道「三界唯心」和「萬法唯
識」兩者所指的有不同嗎?答案是:「沒有不同」。但很多人被這兩個名詞困死了,好像兩個
所指的不同,難道「心」和「識」不同?「心」所指的是一個宇宙、一個世界;「識」所指的
是另一個宇宙,另一個世界嗎?不是的。既然不是,那為什麼又用一個「心」來解釋我們的客
觀世界和主觀世界呢?「心」是相對於我們主觀的眾生來說的,不是相對於客觀世界來說的,
把這點特別搞清楚就好了。

「萬法唯識」,「唯」就是遮、揀的意思、傳統的理解,「唯」就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遮」就是把它一切都遮掉,不涉及其他的一切,「揀」就是在其他一切種種裡面把它抽出
來,這個叫做「唯」。「識」即了別義。「了」就是明了,「別」就是分別。你明了了、分別
了,叫做「識」,這種解釋實在說來只對一半。從唯識的觀點來說,不明了,不在分別中,更
重要的是沒有進到「清淨圓明,了不可得」更是識。不是說「識」解釋成「了別」是不對的,
不是這個意思,就是說不明了,沒有分別更是「識」。那麼「不明了」、「不分別」有二層:
第一層、進到不可思議境界,清淨圓明,了不可得,當然就遮掉分別心了,進到人無我、法無
我;徹底成就了人無我、法無我,才能進到清淨圓明,了不可得。第二層、無明更是識。《大乘
起信論》把這個識叫做垢識,也叫不清淨識。為什麼又說「萬法唯識」呢?理由是客觀的一切存
在,脫離不了四大--地、水、火、風、脫離不了基因。以植物茶花做例子,它是地水火風構成
的,當然有它的生長力。茶花的地水火風在成長很好的時候,靠著它的地水火風的平衡,在它
不多一點、不少一點盛開的時候,這時就是四大最平衡的時候,也就是淨色根最平衡的時候,
是其存在的基因排列組合最平衡的時候。再往前開,就凋謝了。又如一個少男、一個少女他
(她)很健全,相對於物質性、地水火風四大、或淨色根來講,他在沒有污染的時候盛開,他
的基因是最平衡的時候。在此談到「淨色根」,淨色根是什麼呢?淨色根是極微嗎?在《金剛
經》裡面說:「我說微塵即非微塵」。微塵即淨色根,這是第一層。第二層、淨色根會回到淨色
根。茶花謝了,它會歸到淨色根本身不謝,也就是說茶花的淨色根,歸到宇宙一切存在的淨色
根裡面。一切物質存在的淨色根是相通的,它又與人的心理有絕對關係。所以四大存在的基因
是互為轉化、互為攝受、互為組合的,所以說法身同體。「法身」也者,是一切存在的本質
性,包括我們的存在。我們為什麼生病?就是四大不調。「萬法唯識」就是說外在存在的淨色
根跟我們相干也不相干。茶花淨色根跟我們法上同體,你不看它,便跟我們毫無作用;你看
它,可以有看沒有見,是由於我們的心理作用、認識力的接受。我們認識力的認識性,當然包
括感覺器官,感覺的認識力、理性的認識力和思辯的認識力,還有價值的判斷力。我們主觀的
心理作用,落到客觀的存在上,產生了與我們相互、相應的一種認識作用,所以說萬法唯識。
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的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並不是說客觀的世界不存在。《楞伽經》裡有一段
說明人的存在,既非唯心,也非唯物,它是亦心亦物的。原文是這樣的:

「心意及與識 自性法有五 無我二種淨 廣說者所說 

長短有無等 展轉互相生 以無故成有 以有故成無

微塵分別事 不起色妄想 心量安立處 惡見所不樂

覺想非境界 聲聞亦復然 救世之所說 自覺之境界

」

因為我們的存在可以進到超唯識的境界裡面,也就是我們的存在可以進到不可思議境界、可以
進到轉識成智裡面,所以我們的存在是非心非物、亦心亦物。我們的存在既然可以進到非心非
物,可以進到不可思議境界,可以超越「識」對我們的綑綁,這個「識」是從那裡來的呢?我
們當時沒有轉識成智以前,為什麼會生生世世自己綑綁自己呢?千萬注意這個問題,佛法找不
到答案,全世界文獻也找不到答案。釋迦牟尼佛只告訴我們兩點:第一點、我們構成這種情
況,自己被自己的「識」綑綁,生生世世不得解脫,是因為我們的業力。為什麼產生我們這個
業力呢?我們的業力在六道裡面輪迴,是因為我們的貪瞋癡,祂把這個貪瞋癡叫做無明。無明
那裡來的呢?完全沒有答案。第二點、要就事論事,要就經驗論經驗。像西洋的哲學,搞直線
式因果思想,認為一切存在都有其原因,宇宙必有一個最初、最主要、最原始,是自己創造自
己又創造一切的因,一切都是第一因造成的。這個第一因一定是它自己造自己,那這個第一因
一定是神,釋迦牟尼佛說不要在這個上面去做推論,最重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對自己不騙自
己。你在貪瞋癡、在無明裡面,就永遠痛苦,要不要解決這個痛苦,自己做抉擇;如果要解決
這個痛苦,解決生生世世被自己的貪瞋癡、業力所綑綁的痛苦,祂告訴我們種種的方法,就是
從羅漢道上去一步一步的修,然後菩薩五十二位,所以就非歸到轉識成智的唯識不可。

《百法明門論》、《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成唯識論》、《佛性論》、《勝鬘經》、《解深密
經》、《楞伽經》、《楞嚴經》、《圓覺經》、《法華經》和《華嚴經》……等等,必須融會貫通這些經典,
才有可能超越自己在無明中的情、意、欲,然後成佛。

 

五、             唯 識

   瞭解唯識一定要把大前提抓住,唯識是講我們自己。唯識就是自己,自己即唯識;不僅自
己是唯識,而且是唯識的全部,不要跳出自己以外去瞭解唯識,這是第一點。

我們自己有幾個問題:

一、我們的生理是什麼?

二、心理是什麼?

三、生理與心理合在一起是什麼?

四、與外界人事物的關係是什麼?

五、如何起用?

六、怎麼超越它?

這就是唯識,而且是唯識的全部,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也要把握住: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就是客觀的存在與我們有二種關
係,第一種所謂「萬法唯識」也者,客觀的存在是透過淨色根四大而存在的,淨色根就是存在
的物質性、本質性,不是唯物論。我們肉體的存在和任何一切其他的存在之本質性和物質性是
一樣的,比如花與茶杯完全一樣,它少不了四大。在我們人體裡面,地是骨頭,水是種種液
體,火是動能,風是呼吸,其他一切的存在也在這個範疇裡面,所以地歸地,水歸水,風歸
風,火歸於火。但在淨色根四大裡面,它是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在整個宇宙裡面,就是四
大淨色根的互為轉化,也就是說我們生生世世這個色身,為什麼是假的呢?答案是:「四大本
空。」四大地水火風淨色根永遠存在的,為什麼它是空的呢?因為四大永遠相互轉化。瞭解科
學、物理學,就知道空不是四大,淨色根的本身是空的。佛法講空,著重的意義還不在這方
面。四大本身是永遠存在的,四大有多少?宇宙有多少,四大就有多少,它不會增加一點也不
會減少一點,所以佛經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有這一方面的意義。宇宙整個四大
本身的互相轉化而多多少少,少少多多,增增減減,減減增增,是四大在宇宙的存在範圍內互
相轉化,變為一個增減,因為是這個情況,所以說無常。「無常」也者,是四大淨色根轉化存
在的無常。四大在現代的科學、特別是在生物學中,就人體來講,它有基因(就是存在的本
身,從四大分化為更細密的部份),這個更細密的部份基因,構成了各種不同存在、不同形式
的排列組合。各種不同存在的基因,基因的多少,與排列形式的差異,就構成萬類存在的同與
異。人的存在比猴子、猩猩、牛、馬基因要多一些。蝴蝶各種不同的顏色,是它的基因排列組
合多少的不同。基因多少的不同和排列組合的排列形式不同,透過外在光的反應,產生了顏色
的不同,人也是如此。比如說黃種人有多少,其實仔細分析起來,透過儀器,我們每一個人的
臉色都不同。人的存在除了基因物質性的、四大淨色根以外,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理作用,唯
識的意義偏重在這個地方,心物是一元,佛法又是超越心物的。

我們這個心理是什麼心理呢?

第一、我們的存在本來是淨的、本來是沒有煩惱的。我們的存在本來與一切的存在是合而為一
的,用莊子的話來說,我們的存在本來道通為一,本來不多一點不少一點。也就是說我們本來
不需要什麼,我們本來自足富有。為什麼我們本來富有?因為我們本來不需要什麼,不需要任
何什麼才是最大的富有。因為你需要,不管需要什麼,只需要一點點,就是貧窮。阿羅漢是從
初果羅漢到四果羅漢一步一步上來的,最後在那邊入定,什麼都不需要了,叫做羅漢入定。

  第二、為什麼我們本來淨、本來富有、本來完全不動搖的,而產生變化呢?《楞嚴經》講:
「覺明為咎」。佛經講一念無明不覺,就是一念陷在無明中,為什麼產生變化?佛經沒有解
釋。佛法為什麼沒有解釋?佛法不是直線的因果論,不像西洋思想直線的因果論,最後推到上
帝。佛法是立體的、圓的因果論。立體的因果論,從三十三天(梵語,忉利天譯作三十三天。
為欲界之第二天,在須彌山頂上,中央為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故合成三十三天。《佛地經
論》五曰:「三十三天,謂此山頂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釋居中,故有此數。」)來講的;圓的
因果論,是從整個宇宙的存在互相含攝來講的。佛法的因果論是就經驗來談經驗,不是迷信,
不是主觀的唯心論,也不是價值論,佛法是不說什麼目的的。因為佛法是從我們存在的經驗來
談經驗,告訴我們,我們的存在就是這個樣子。

我這一生在文化上、思想上,最大的努力在這個地方。我是經驗主義者,在四十八歲以前,完
全是搞邏輯、西洋的經驗哲學,但是喜歡東方的形而上哲學,卻不懂東方形而上的哲學是什
麼?四十八歲以後,我進入到、證到不可思議境界,原來這樣。把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配合起
來,東方和西方的道理、真理是一樣的。

  第四點,唯識就我們本身存在的經驗來做一個描述。描述的本身是語言文字,不是我們經
驗的本身,以指指月,指不是月。抓住文字,只是在文字、語言裡面打轉,構成一個問題,這
正是無明和貪瞋癡。文字不能不透過概念,初步不丟掉語言、意識,就沒有辦法證到唯識的最
深層,非丟掉語言、文字不可。丟不掉文字、意識,意識的本身就是無明引起來的,就是阿賴
耶識五遍行裡的第一個:「作意」。五遍行是:「作意、觸、受、想、思。」比如說:回過頭
來剛才的第二點,我們本來無事、本來清淨,為什麼一念無明、覺明為咎呢?因為一念無明、
覺明為咎開始活動了,投胎了,無明開始行,就是貪瞋癡發生作用了。為什麼要這個?經驗的
本身、存在的本身是如此,是沒有任何理由的。一切眾生存在的本身,經驗的產生性、過程、
歸結在煩惱裡面,它是如此的,沒有理由的,就產生問題了。它本來淨的,現在產生垢了,也
就是透過在垢的裡面發展,就永遠在煩惱中、在貪瞋癡裡面。

  第五點,經驗的本身一方面涉及空間,一方面涉及時間。當自己在過去開始存在時,叫做
無始,佛法的無始不是指時間的本身,佛法沒有時間的無始。佛法所講的無始就是自己存在的
開始,所以佛法沒有時間概念。因此釋迦牟尼佛說法時都說「一時」,在那個時候,叫做「一
時」。什麼時候,祂開始講某部經典那個時候。佛法雖然沒有時間概念,但比在西洋科學所展
示的時間概念更重要。「無始」就是說自己存在開始的時候,當存在開始的無始,一旦開始,
存在就開始煩惱了、就在一種煩惱的經驗中了、就跟無明、貪瞋癡結合在一起了,這是自己存
在的一種經驗。

  第六點,要不要一直在這種存在的煩惱中痛苦永遠輪迴下去呢?要有認識。誰去認識?自
己去認識自己的存在,體會到存在原來是這樣,原來眾生是這麼可憐,原來同是天涯淪落人。
於是作選擇了;選擇了以後,不要再在無始的存在裡面、在貪瞋癡煩惱裡面轉下去了。選擇
了,要作決定。認識這種的過程,也是很難的,選擇更難,決定又比認識、選擇還要難,理由
是:人生既在貪瞋癡中,什麼時候會認識自己呢?什麼時候會作選擇呢?什麼時候會作決定
呢?這要告訴自己:我絕不動搖。一句話,非自己打掉自己不可。打的死去活來,在死也死不
得,活也活不成,上天無路,下地無門情況下,非超越無明不可,所以說若要人不死,除非死
個人;不到黃河心不死,到了黃河還不死心,雖然到了黃河還不死心,最後非得連黃河都沒有
不可。存在原來如此,非選擇和決定不可,我們的存在就這麼個樣子。

  第七點,我們一層一層推論,從本來無事、本來清淨、本來自足,因一念無明、覺明為
咎,開始落到「行」裡面,然後生生世世在六道裡面輪迴,也就是說在煩惱的世界裡面輪迴,
最後連黃河都沒有了,自己覺悟了,覺悟非解決不可。作決定了,要超越輪迴、超越煩惱。怎
麼超越輪迴?佛法說要歷劫修行。為什麼要歷劫修行呢?為什麼要三大阿僧衹劫呢?答案是:
「色身難了。」色身是物質性和化學性,佛法用四個字--生、老、病、死難了。自己作不了
主,生生世世被業力牽著走,你糊里糊塗投胎。在各種存在的過程裡面,投胎、存在、活著
了,在無常中一定老化,也就是說一定要死亡。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公平的,唯獨死亡最公
平。不管活多少年,最後是死亡,然後在十二因緣裡面轉,這是涉及到物質性這一方面的生老
病死。為什麼色身難了呢?

1、我們存在的本身是物質性和化學性,它是與整個宇宙的存在互為牽扯,與整個存在的化學
和物質互為涵攝,也就是說有形的物質、化學存在,是自己作不了主的。我們的肉體,自己了
不掉的,非受苦不可。當然有一段時間基因平衡,在平衡的過程裡面,透過你的覺受,產生了
偶然的欲界定,這個欲界定也有它層次的高低;

2、心理的貪瞋癡和你的物理化學的存在生生世世嵌在裡面。小乘佛法把我們肉體的存在分成
二部份:一是分段生死,一段一段的,要成大阿羅漢才能了掉分段生死,可以不來人間,不在
人世投胎。二是變易生死(諸無漏之善業,依所知障助緣所感之界外淨土果報也。為斷見思惑
之阿羅漢以上聖者之生死。),大菩薩了掉變易生死。在宇宙的存在和你的心理貪瞋癡裡面跳
出來,叫做了掉變易生死。因為很難了,所以要到大阿羅漢才能了掉分段生死,這個要一大阿
僧衹劫,一大阿僧衹劫多久呢?好多好多億萬年;然後第二大阿僧衹劫,才成菩薩,又是好多
好多億萬年;最後成佛,又是好多好多億萬年,所以叫做三大阿僧衹劫。也就是說我們生理和
心理二者都是非常難了的。在難了的裡面,佛法把它分成二部份的煩惱,一是煩惱障的煩惱,
就是貪瞋癡難了。再是所知障的煩惱。你成了菩薩,要無我度眾,你的智慧、你的差別的知識
不夠,所以要道種智、一切智、一切智智,因此要三大阿僧衹劫。

  人生易了心難了,心法難了也。人世沒有誰對誰錯,同在煩惱和罪惡中。什麼叫做「同是
天涯淪落人」?大家都在煩惱、痛苦的層面中,互相糾結,無一例外,所以彌勒菩薩說親朋、
戚友、家都是邪門,沒有哪一個對、哪一個錯。因為是這樣,佛法便做出一個結論:徹底放棄
自己,把自己的一切交給眾生,就沒有問題了,這個叫做當下即是。唯識就是講上面所說的這
些,叫做唯識。

 

六、             唯識三十頌

  《唯識三十頌》是唯識的基本,世親菩薩把上面所說的問題用極少的文字將它總結起來,透
過意識語言做一個文字語句的說明,也是在做大綱式總結性的說明。他瞭解了整個存在的問
題,作一個很簡短的、但內容極豐富的小書,叫做頌。什麼叫做「頌」?就是章節義。我們整
個存在上面所說的內容把它分段、分門別類的說出來,分成三十個部份,叫做頌。

 

              二○○一年二月講於達摩書院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cbs.ntu.edu.tw> 
◆ From: !220.141.6.193
閱讀文章: 第 368/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